APP下载

实施大推广 服务新农村
——对话广东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刘胜敏

2014-02-18何乐言

现代农业装备 2014年6期
关键词:推广站农机化技术推广

○文/何乐言

实施大推广 服务新农村
——对话广东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刘胜敏

○文/何乐言

广东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以下简称省推广站)是从事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宣传、培训的机构,负责指导全省农业机械推广体系建设,同时,承担全省农机行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考核与资格认证等业务。

自1980年建站以来,省推广站充分发挥省站的龙头带动作用,在建设广东省农机推广体系和农机推广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有力促进了全省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岭南现代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省推广总站站长刘胜敏,他对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农机推广工作进行了盘点,对广东农机推广工作经验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以下X为《现代农业装备》,L为刘胜敏)

X:省推广站建站33年了,这30多年来我们的推广工作有哪些变化?

L:省推广站建站30余年的历史,是广东省农机推广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见证了30年广东省农机推广伴随改革开放浪潮蓬勃发展并取得辉煌成果的历程。这30年来,我们的推广工作始终紧贴时代脉博和需求,不断调整思路和工作方向。

在上世纪80年代,省推广站致力推广的小型和实用的农业机械新机具和新技术,大大地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80年代建站初期,主要推广“轻、小、简、廉、牢”的农机具;80年代中后期,开始推广机械化养殖和工厂化养猪技术及设备;到80年代末,广东全省鱼塘增氧机的推广数量已名列全国各省之首,一直蝉联至今。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我们的推广重点转向水稻收获机械。1996年农业部在广东省南海市召开“南方水稻机械化生产研讨会暨机械现场演示会”。通过省内外联合收割机对比试验,根据广东省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差别,我们提出中小型结合、省内外机型结合、高中低档次结合的发展路子,推广适用机型。2000年全省联合收割机拥有量2818台,机械化收获水平达到4.68%,全省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26.3%。

进入新世纪,中央和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机化发展,国家对农民购买农机实施补贴政策,广东省人大也出台了《关于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议案》,提出“水稻上台阶,特色创一流”的发展目标,全省农机化水平得以快速发展。农机推广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农机推广向广度和深度推进。

X:我们应如何理解农机推广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L: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过农机人的努力,在农机化发展上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如果农机化不在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就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而广东省农机《议案》的出台,成为新时期农机推广工作向广和深发展最强力的助推器。

深度主要是指机插秧。机插秧一直是广东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影

响广东省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的“短腿”。2006年全省插秧机拥有量只有77台,机插率为0.18%。为改变机插秧的落后状况,“十一五”期间,广东省进一步加大了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力度。2008年在全省启动建设了20个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范县,通过以点带面,取得了显着成效,到2009年全省水稻插秧机数量达到1 293台,机插率为1.67%。为继续加大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的力度,2010年又增加了10个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范县,示范县总数达到30个。2010年机插秧工作又有新的发展,到年底,全省水稻插秧机拥有量达到2 940台,比2006年的77台增长了近40倍,机插率达到3%以上。而到2014年底,我们预估水稻机插率已超过15%,加快了追赶全国水平的步伐,初步解决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中机插秧的瓶颈问题。

而广度则体现在特色农业设施机械的推广上。以园艺设施为例,我们根据全省农业生产区域条件和特色农业产业结构的需求,充分发挥广东省特色农业机械的技术优势,省推广站整合资源,采取站企合作、上下联动等方式,推广了一批先进适用的园艺生产机械化技术,促进特色农业发展。经过几年的推广应用,微喷灌等节水灌溉得到普遍应用,尤其珠海、中山、佛山、湛江等地的花卉产业基地,节水灌溉设备应用率已超过50%。到2010年底,全省机械化节水灌溉面积已达500万亩以上。温室大棚的推广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到2010年底,全省温室大棚面积有1 000万平方米以上。此外,省农机推广站还引进了国内外多种适应蔬菜、花生、马铃薯、烟草和甜玉米等园艺和经济作物种植的旋耕、开沟起垄、中耕培土、收获等机械进行试验、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广东省是水产养殖大省,淡水水产养殖面积500多万亩。为此,省推广站大力推广健康养殖机械化技术,水产养殖机械化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实现了养殖业增效、养殖户增收。到2010年,全省有增氧机65万台,有叶轮、水车、喷水、射流、喷雾、潜水、太极及底层曝气等型式。近年来,大力推广耕水机、微孔曝气增氧机等节能环保型机械化水产养殖技术与装备。目前,全省建设健康养殖机械化技术示范基地20个,推广新型健康水产养殖设别2 000多台套,健康面积2万多亩,逐步在全省建立起健康、生态、环保、低碳养殖技术的保障体系样板,促进全省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X:近年来,从部里到省里都不断明确“提升推广成效”的要求,您认为如何才能提升推广成效?

L:要提高推广成效,就要坚持原则推广主体多元化、服务优质化。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省推广站也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首先,注重推广演示。据不完全统计,建站30年来,共举办了700多场次农机推广演示会,印发了50多万份农机技术资料,办了农机技术培训班3 000多期,直接培训农民农机技术员20多万人次。以举办展会为手段,不断加大现代农业装备推广力度。

同时大力创新农机推广方式,促进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在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过程中,

农机推广部门非常注重扶持和引导农机大户、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基地)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承担农机推广的任务,充分发挥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使农业机械新技术得到迅速的应用、推广。尤其在新技术的示范推广过程中,明确依托他们作为示范点,承担起新技术示范推广的任务。在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中,我们以农机、种植业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每示范县每年至少建立5个示范点,经过多年实施,全省已经建立了300多个机械化育插秧示范点机械化育插秧示范点。通过这些示范点,使农机推广的示范带动作用更加明显,易于被群众接受,促进了农机推广。阳江市阳东县雅韶镇芴朝村惠群农机专业合作社,在省农机推广站的扶持下,2009年承担水稻育插秧技术示范推广任务,当年完成机插面积5 000多亩,除了承担本村的机插秧任务外,还为周边村镇提供机插秧服务,2010年完成机插面积25 000亩,机插秧作业收入100多万元,扎实的工作绩效,大大强化了农机推广效能

X:在推广新型适用机械方面我们做了哪些工作?

L:推广新型适用机械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岭南现代农业节本增效、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全省农机化水平提升。近年来我们先后组织实施完成了“池塘养鱼机械化技术推广”、“池塘养鱼机械化技术试验和大面积推广”、“畜禽鱼虾养殖配套机械化增产技术”、“粮油作物农机农艺结合增产增收技术”、“鳗鲡土塘饲养高产技术示范”、“水稻生产机械化创高产综合技术”、“广东省水稻联合收获机械适应性检测对比选型试验”、“水稻机械化秸秆还田沃土高产技术”、“广东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规程”等部、省下达的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和节本增效、科技兴农、农机化新技术示范、地方标准制定等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扩大了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在广东省的使用,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11个项目分别获部、省嘉奖,其中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农业部丰收奖5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省农业技术推广奖7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主持承担的农业重点科技项目“4SG-280型背负手持式动力割禾机”、“1GMS-69型水田埋草旋耕机”、“1WG3.5型微型耕耘机”、“1GQS-120型旋耕起垄机”等研究课题,共获6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并通过了省级科技成果鉴定与省新产品新技术鉴定。其中“1GMS-69型水田埋草旋耕机”获2002年广东省优秀新产品三等奖和2003年度广东科技进步三等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省推广站也获得了“广东省农业科技活动年先进单位”、“全国职业技能鉴定先进单位”、“全国农业科普先进单位”等称号。

同时,我们大力推广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技术,促进农产品保值增值。仅2013年就推广了谷物烘干机200余台套(新增装机容量近3 000吨),大米加工机械500多台(套),为进一步提高广东米的品质、擦亮广东米的招牌打下坚实装备基础。还推广了荔枝龙眼烘干、水果智能分级、蔬菜清选包装、果蔬产后冷藏存储和板栗激光切割等一批先进的农产品加工设备。这些农产品加工机械的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各地特色果蔬的附加值,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X:2014年我们的主要工作有哪些?

L:2014年我们主攻的方向仍然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的推广,这其中的关键环节仍然是机插秧工作,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地做下去。第二项主要是工作是推进特色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第三项主要工作是继续推进丘陵山区农机化技术推广,促进区域平衡发展。

X:目前广东省特色农业机械推广情况是一个什么状况?

L:广东省蔬菜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 700多万亩,年产2 500多万吨,是全国特色蔬菜的最大产

区。花生是广东省第二大栽培作物和最主要的油料作物,年种植总面积维持在500万亩左右,是全国花生分布主要区域之一。广东还是全国独特的可利用冬季进行种植马铃薯的生产区域。近年来,蔬菜、花生及冬种马铃薯等特色经济农作物在我省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成为本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具有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要做好特色农业机械推广工作,必须加强农机农艺的融合。广东省蔬菜、花生生产机械化发展较为缓慢,缺乏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原因。为此,省推广站抓住关键问题,大力促进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共同推进蔬菜、花生生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

一是建设花生生产机械化试验示范点,示范推广花生机械2行种植模式。广东省花生种植普遍为4~6行不等,各地在种植行距、株距均存在差距,而目前我国国内配套花生播种、收获机械均为2行种植。为此,省推广站分别在博罗县、仁化县、曲江区、电白区等花生主产区域建设花生生产机械化试验示范点,总结花生生产机械化技术模式及推广模式,为大面积的示范推广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各示范点的试验,全程应用机械化生产,花生结果更为结实,产量没有明显的增、减,而机械化作业效率明显提高,有利于产业化发展。二是举办技术培训与现场演示,重点示范推广适用广东省蔬菜、花生生产要求的机械化技术示范。

由于广东省冬季相对于温暖,冬种马铃薯是广东独具特色的农业生产方式,近年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省推广站以冬种生产为契机,举办了冬种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现场会,进一步扩大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技术的影响及推广应用。

X: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结局年,省推广站将如何布局十二五最后一年的工作?

L:2014年9月24日,邓海光副省长、郑伟仪厅长及农业厅有关领导莅临省推广站检查指导工作,视察了本站现代农业装备展示厅,对省推广站多年来的农机推广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同时也指出了广东省对农机推广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推广手段不强等问题,并提出要采取更为有效的方式方法,把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真正广泛需要的、安全可靠的机械和技术推广到千家万户。

根据邓副省长的指示和要求,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在2015年我们的工作仍然将在深度和广度上做文章、下功夫。从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丘陵山区农机技术推广到特色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再到促进农机农艺有机融合,每一项工作都需要我们倾注最大的热情和精力,全情投入去完成,为十二五交上一个满意的答卷,为广东省农机化发展贡献一份应用的力量。

猜你喜欢

推广站农机化技术推广
关于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思考与探究
智能制造技术推广服务与实践
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省农机推广站(省农机鉴定站)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开展经典诵读集中交流学习活动
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技术推广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2018年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基层农技推广站O2O模式的探索
甜玉米空秆的原因与防止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