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南地区汉族成人皮褶厚度的研究

2014-02-18郑连斌宇克莉

关键词:皮褶闽南族群

薛 虹 ,郑连斌 ,宇克莉 ,胡 莹 ,王 杨 ,程 智 ,时 蕊 ,邓 维

(1.榆林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陕西 榆林 719000;2.天津师范大学a.生命科学学院,b.天津市动植物抗性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87)

脂肪是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大部分贮存于皮下组织.由于居住地域、生活环境以及生活状况的不同,再加上遗传学方面的差异,不同人群的体脂分布、体脂占体重百分比等可能会有所差异.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代谢也会变化,因此人体脂肪(体脂)的发育也会随之变化.皮褶厚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直接反映全身脂肪的含量,是推断全身脂肪含量、判断皮下脂肪发育情况的重要指标.目前关于不同族群皮褶厚度的研究较多.闽南地区汉族(以下均称为闽南汉族)是汉族的一个重要族群,发展历史悠久而且复杂,一般操闽南语.对于闽南汉族的人类学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其历史起源和发展过程.为此,课题组选取福建漳州地区的汉族族群,研究其皮褶厚度随年龄的发育规律,比较性别、城乡之间的差异,并且通过聚类分析研究闽南地区汉族与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及汉族族群的亲缘关系.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011年10月在福建漳州地区调查了679例(城市男性149例,城市女性164例;乡村男性173例,乡村女性193例)汉族成人的6项皮褶(面颊、二头肌、三头肌、肩胛下、髂前上棘、腓肠肌皮褶)厚度.测量者身体健康,无残疾,年龄分布20~85岁.遵循被调查者知情同意的原则.测量工具为仿日本荣研式改良皮褶厚度计(精确到0.5mm).

测量方法按照文献[1-2]中的相关规定进行.(1)面颊皮褶(T1):拇指固定于被测者嘴角外侧,食指对着耳垂,反映面部皮下脂肪的发育水平;(2)二头肌皮褶(T2):取肩峰点与桡骨连线中点水平处的二头肌肌腹上,皮褶方向与上臂长轴平行;(3)三头肌皮褶(T3):取上臂肩峰点与尺骨鹰嘴连线的中点,皮褶方向与上臂长轴方向平行,T2和T3主要反映上肢皮下脂肪的发育水平;(4)肩胛下皮褶(T4):取肩胛下角下端,皮褶方向向下偏外45°角,反映背部皮下脂肪的发育水平;(5)髂前上棘皮褶(T5):取髂前上棘上方,皮褶方向向下偏内45°角,反映腹部皮下脂肪的发育水平;(6)腓肠肌皮褶(T6):取小腿最大水平围的内侧,皮褶方向与小腿长轴平行,反映下肢皮下脂肪的发育水平.

应用Excel2003和SPSS11.5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运用u检验法对性别间及城乡间的皮褶厚度值进行差异统计学意义检验(p≤0.05).由于群体皮褶厚度值不呈正态分布,为了避免较大数值对平均数的影响,这里的皮褶厚度均数并非是算术均值,而是几何均值.

该文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并且使用相关系数(r)分析闽南汉族6项皮褶厚度与年龄变化的关系.当某一指标在所有男性和女性资料中均与年龄显著相关时,确认该指标与年龄相关.由于条件所限,课题组针对的是同一地区的横断面研究,而非单个个人的纵向追踪研究.虽然纵向追踪研究是进行此类研究的最佳方案,但碍于社会人口的流动性大,追踪一个较大族群几十年的人口变化规律困难较大.研究中以10岁为1个年龄组,将调查人群分为20-、30-、40-、50-、60-岁 5个年龄组,分别进行数据统计.将每一个人的6项测量值转换为常用对数值,将族群值变换成正态分布值,然后进行线性相关分析,计算出相关系数r值,并进行统计学意义检验.

采用长岭晋吉体密度(D)回归方程计算体密度:男性,D=1.09130-0.00116X,女性,D=1.00897-0.00133X(X=T3+T4);采用 Brozek 改良公式[3]计算体脂质量分数:体脂(%)=(4.570/D-4.142)×100.

2 结果

2.1 闽南语族群成人的皮褶厚度

闽南汉族成人6项皮褶厚度值见表1和表2.

表1 闽南汉族城市成人6项皮褶厚度的调查结果(x±s)Tab.1 Six skinfold thicknesses of urban adults of Minnan Han mm

表2 闽南汉族乡村成人6项皮褶厚度的调查结果(x±s)Tab.2 Six skinfold thicknesses of rural adults of Minnan Han mm

由表1和表2可知,闽南地区汉族成人躯干部的皮褶均较四肢皮褶厚,面部皮褶厚度处于较低水平.躯干部的皮褶中,髂前上棘皮褶(T5)厚度最大,肩胛下皮褶(T4)略低于T5;在四肢皮褶中,三头肌皮褶最厚,腓肠肌皮褶厚度居中,二头肌皮褶最薄;面颊皮褶与腓肠肌皮褶厚度接近.

研究闽南地区汉族成人皮褶厚度随年龄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面颊皮褶中,城市男性、城市女性、乡村男性、乡村女性的厚度值均以20-岁组最小,城市男性和城市女性最大值出现在50-岁组,乡村男性在30-岁组达到最大,乡村女性在60-岁组达到最大;二头肌皮褶中,城市男性和乡村男性的厚度值均在30-岁组达到最大,城市女性和乡村女性在20-、30-、40-岁组的厚度值接近,50-岁组二头肌皮褶达到最大;三头肌皮褶中,城市男性和城市女性的厚度值均在50-岁组达到最大,乡村男性在40-岁组达到最大,乡村女性在60-岁组达到最大;肩胛下皮褶中,随年龄增长,城市男性、城市女性、乡村女性3个人群的厚度值均在50-岁组达到最大,乡村男性的厚度值则在30-岁组达到最大值;髂前上棘皮褶和腓肠肌皮褶厚度随年龄的变化趋势一致,城市男性和城市女性均在50-岁组达到最大,乡村男性在30-岁组达到最大,乡村女性在40-岁组达到最大.

F检验证实,乡村男性、乡村女性的T1、T6在各年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城市男性外,其余3个组的T4在年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城市男性在T1、T4、T63项指标与年龄增长呈有统计学意义的正相关;城市女性在T1、T2、T3、T44项指标和年龄增长呈正相关;乡村男性和乡村女性则在T1、T3、T4、T6项和年龄增长呈有统计学意义的正相关.

体脂方面,女性体脂明显大于男性.城市女性略小于乡村女性,城市男性略大于乡村男性.城市男性、城市女性及乡村女性的体脂最大值均出现在50-岁组,而乡村男性则在30-岁组达到最大.城市男性、城市女性与乡村女性均在20-岁组到50-岁组之间体脂明显增加,60-岁组以后略有下降,乡村男性在20-岁组到30-岁组之间体脂明显增加,之后则在一个小范围内波动.体脂差异既与性别有关,与生活水平、饮食结构、劳作强度也有一定的关系.

考虑到生活条件和饮食结构等因素的差异,性别间差异的u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闽南汉族城乡间与性别间差异的u检验Tab.3 u test of gender differe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dults of Minnan Han

由表3可知,性别间进行比较,除了城市女性与乡村女性在T3、T4方面的差异不显著外,城市男性与城市女性之间、乡村男性与乡村女性之间皮褶厚度值的差异,均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乡村女性、乡村男性皮褶厚度的差值要大于城市女性和男性的差值.这与城市男女之间社会分工及劳作强度愈趋接近,而农村男女间仍存在较大的区别有一定关系.对于城乡间的比较,u检验结果显示,城市男性与乡村男性间6项皮褶厚度值均有差异,且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城市女性与乡村女性6项皮褶厚度值除了髂前上棘皮褶与二头肌皮褶间存在差异外,其他4项皮褶厚度均无明显差异.总之,城市男性6项皮褶厚度值大于乡村男性;城市女性与乡村女性的皮褶厚度则互有高低,乡村女性面颊、三头肌、肩胛下、髂前上棘皮褶略厚于城市女性,而二头肌、腓肠肌皮褶薄于城市女性.

2.2 闽南乡村汉族与我国部分族群皮褶厚度的比较

目前我国已发表的族群皮褶厚度多为乡村资料,因此课题组选用闽南汉族乡村资料分别与我国少数民族族群和汉族族群进行比较和聚类分析.

闽南乡村汉族与14个少数民族族群[4-15]进行比较和聚类分析,结果如表4和图1所示.

表4 闽南汉族与我国14个少数民族族群皮褶厚度的比较Tab.4 Comparison of skinfold thicknesses between Minnan Han group and14ethinic groups in China mm

图1 聚类分析结果Fig.1 Results of cluster analysis

表4显示,我国蒙古人种北亚类型族群(俄罗斯族、乌孜别克族、布里亚特人等)的皮褶厚度明显大于南亚类型族群,尤其是躯干部的皮褶厚度.闽南汉族的6项皮褶厚度多数大于南亚类型族群.

图1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男性15个族群分为2个组:第1组包括怒族、独龙族、布依族等10个族群,这10个族群均为南亚类型族群;第2组包括俄罗斯族、乌孜别克族、布里亚特人、闽南汉族、门巴族等5个族群.俄罗斯族、乌孜别克族、布里亚特人为北亚类型族群,门巴族虽然生活在西藏,但其体质具有蒙古人种北亚类型特征.闽南汉族聚在第2组,表明其皮褶发育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的特点;与男性相比,15个女性族群,除门巴族外基本一致.总的来说,闽南汉族虽然分布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但体型接近于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这与闽南汉族祖先来自中国北方中原地区有一定的关系.

闽南乡村汉族与我国5个汉族族群[16-21]进行比较和聚类分析,结果如表5和图2所示.

表5 闽南语族群与其他汉族皮褶厚度比较Tab.5 Comparison of skinfold thicknesses between Minnan Han and other 5Han groups in China mm

图2 闽南汉族与我国5个汉族族群聚类分析Fig.2 Cluster analysis of Minnan Han and other 5Han groups in China

由表5和图2可知,闽南汉族男性与安徽汉族最为接近,与山东较为接近,与海南、广东汉族等南方汉族最远;女性则与安徽、海南汉族最近,与山东、山西等北方汉族最远.这表明,南方汉族的群体混合过程有很强的性别偏向,在汉族和南方原住民的融合过程中有较多的当地女性融入到汉族中.

[1]吴汝康,吴新智,张振标.人体测量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2] 邵象清.人体测量手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3]BROZEK J,GRANDE F,ANDERSON J T,et al.Densitometric analysis of body composition,revision of some quantitative assumptions[J].Ann NY Acad Sci,1963(110):113-140.

[4] 郑连斌,陆舜华,丁博,等.云南蒙古族体质特征[J].人类学学报,2011,30(1):84-96.

[5] 郑连斌,陆舜华,张兴华,等.珞巴族与门巴族的体质特征[J].人类学学报,2009,28(4):401-407.

[6] DING B,ZHENG L B,LU S H,et al.The variation of skinfold thickness of Mulam adults in China[J].Life Sciences,2007,1(1):55-59.

[7]郑连斌,陆舜华,罗东梅,等.怒族的体质调查[J].人类学学报,2008,27(2):158-166.

[8]郑连斌,陆舜华,于会新,等.佤族的体质特征[J].人类学学报,2007,26(3):249-258.

[9] 李咏兰,郑连斌,陆舜华,等.中国布里亚特人的体质特征[J].人类学学报,2011,30(4):357-367.

[10]郑连斌,陆舜华,于会新,等.中国僜人体质特征[J].人类学学报,2009,28(2):162-171.

[11]郑连斌,陆舜华,许渤松,等.中国独龙族与莽人的体质特征[J].人类学学报,2008,27(4):350-358.

[12]郑连斌,陆舜华,陈媛媛,等.中国克木人的体质特征[J].人类学学报,2007,26(1):45-53.

[13]陆舜华,郑连斌,索利娅,等.俄罗斯族体质特征分析[J].人类学学报,2005,24(4):291-300.

[14]郑连斌,崔静,陆舜华,等.乌孜别克族体质特征研究[J].人类学学报,2004,23(1):35-45.

[15]郑连斌,张淑丽,陆舜华,等.布依族体质特征研究[J].人类学学报,2005,24(2):137-144.

[16]包金萍,郑连斌,张兴华,等.海南琼海汉族成人皮褶厚度的年龄变化[J].人类学学报,2013,33(1):29-34.

[17]王志博,郑连斌,张兴华,等.山东汉族成人皮褶厚度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1(1):80-85.

[18]李咏兰,陆舜华,郑连斌,等.山西汉族成人皮褶厚度特点[J].解剖学报,2012,43(2):268-272.

[19]王杨,郑连斌,陆瞬华,等.广东客家人皮褶厚度特征[J].解剖学杂志,2012,35(4):506-509.

[20]宇克莉,郑连斌,赵大鹏,等.安徽汉族成人皮褶厚度的年龄变化[J].人类学学报,2013,33(1):37-39.

[21]WEN B,LI H,LU D R,et al.Genetic evidence supports demic diffusion of Han culture[J].Nature,2004(431):302-305.

猜你喜欢

皮褶闽南族群
壮侗语族族群的皮褶厚度
布依族成人的皮下脂肪发育水平
闽南文化传承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中国木雅人、尔苏人、八甲人与空格人的皮褶厚度
新兴族群的自白
蒙古族13个族群皮下脂肪发育的比较
汉德森 领跑年轻族群保健品市场
闽南,闽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