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阳修《秋声赋》赏析

2014-02-17杨春艳

文学教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五音童子欧阳修

杨春艳

内容摘要:欧阳修《秋声赋》入选《古文观止》,堪称千古美文。本文从情致、学识和思想三方面解读《秋声赋》,涉及“六一风神”、童子形象内涵、赋的文体特征、“天人合一”思想、秋之文化内涵、宋儒品格等内容。

关键词:欧阳修 《秋声赋》 秋 美

秋天是文人墨客常常表现和描摹的对象,悲秋则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经久不衰地咏叹调。《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氓》)。《楚辞》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曹操《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欧阳修《秋声赋》沿袭并发展了悲秋传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欧阳修《秋声赋》入选《古文观止》[1],堪称千古美文。每每重读,总不忍掩卷,回味万千。

一.美在情致——诗家之文

欧阳修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作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欧阳修用自己的生花妙笔向后学者诠释着怎样写文章,怎样才能做到内容与形式相统一,达到文质彬彬的完美境界。我们常说“欧如澜”,这是对欧阳修文风的形象比喻。欧阳修的古文如同水面如丝如缎的波澜,温柔细密,偏于柔美。其文叙述婉曲有致,情韵绵邈,语言平易自然,音韵和谐,其文风被概括为“六一风神”。欧阳修《秋声赋》很好地诠释了“六一风神”的具体内涵。

文章第一段,勾勒了一副凉秋夜读图。秋夜万籁俱寂之时,窗外传来一阵凉风。听觉上,感知风声是由小到大,继而由大变小,最后消失不闻,从而推测出秋风的路径是由远及近,继而渐远渐隐。“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一连串生动的比喻将无形之风声,描摹得可感可触,真切动人。这是诗人和歌者才具有的才华,在前代大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我们拜读过类似的华彩乐章。“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文章第二段中描摹“秋之为状”——“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句式整齐,全为四言句。音韵规整,一个分句,一转韵。具体而言,淡、敛,押韵;明、晶,押韵;冽、骨,押韵;条、寥,押韵。形式俨然四言诗。从赋这一文体演进的脉络来看,上述特点其实是赋文体的传统特征,即四六句式,讲究押韵。

值得注意地是,文中塑造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形象——童子。童子在文中只有一句话、一个动作,似乎无足重轻,可有可无。但细品之,童子这一形象确是必不可少,颇有意味。1.欧阳修与童子,构成主、客两角色,形成主客问答模式。主客问答形式,是赋的文体结构特点,形成于最初的骚体赋,并一直成为赋的文体特征得以传承。宋代文赋,大部分继承了这一传统,比如苏轼《赤壁赋》亦采用主客问答的构篇形式。欧阳修《秋声赋》中若没有童子,赋之主客问答形式就不能构建。在赋的主客问答形式中,往往抑客扬主。客人的见解必不及主人,不过是为主人阐发高见蓄势铺垫。苏轼《赤壁赋》中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已十分深邃,然苏轼作为主人则在更高层面上阐发出物我两忘、随缘自适的人生哲学。欧阳修《秋声赋》中,童子并无高见,不过是欧阳修秋夜攻读的侍从。当然,童子亦是欧阳修心路历程的见证人。2.童子的一答一睡,强化了欧阳修不被理解的孤寂情状。“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童子的一答尽管不算答非所问,但可以说是答非所想。欧阳修想让童子出门感受一下秋之天籁,童子则以为是令其查看门外是否有人,是否有偷盗之嫌。欧阳修和童子的谈话根本不在一个认识水平上。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卷帘人与李清照关注点亦然不在同一层次。“童子莫对,垂头而睡。”欧阳修的悲凉之感与童子的朴拙稚幼形成鲜明对比,欧阳修的澎湃心思,童子既不理解亦不关心。对话的隔绝和交流的不可能,欧阳修只能是自说自话,真可谓“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是怎样地孤寂与无奈。

二.美在学识——学者之笔

文章第二段后半部分详细阐述了秋之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这段文字对当时人来说,可能属一般常识,但对于与传统文化颇为隔膜的现代人来讲,可能需要做详尽解读。

“夫秋,刑官也。”儒家经典《周礼》,又称《周官》,讲官制和政治制度。《周礼》分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称六官。其中,秋官司寇执掌刑法,故称刑官。“于时为阴”中“时”为季节之意。古人把四季阴阳二分,春、夏属阳,秋、冬为阴。“又兵象也”,秋天为兵器、战争的征象。我们常常说“秋后问斩”,中国古代审决死囚往往放在秋天;“沙场秋点兵”,对外作战也多在秋天。这体现了中国人顺应自然的观念和习惯,秋天里,自然界万物凋敝,人世间打猎兴兵;此外,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所谓“兵马不动,粮草先行”。只有等到秋季收获了才有充足的物质资源去打仗。“于行为金”,“天地之义气”,“商声主西方之音”。金为五行之一,五行是金、木、水、火、土;义为五伦之一,五伦是仁、义、礼、智、信;商为五音之一,五音是宫、商、角、徵、羽;西为五方之一,五方是东、南、西、北、中。中国人具有独特的天人合一理念,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古人认为,春夏秋冬四季与五行、五常、五音、五方等等相关联,并有既定的对应关系。其中,秋季对应着五行之金,五伦之义,五音之商,五方之西。古代音乐有五音十二律之说。夷则为十二律之一,十二律分别名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古人将十二律与十二个月份相匹配,其中,夷则对应秋季之七月。因此,“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商、伤,同音;夷、戮,同义。这样,将秋之肃杀与完备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认知体系联系起来,为立论找到了根据。这正是学者品格,正是学者追求言之有据的思维习惯。

三.美在思想——哲人之思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人事忧劳会纷扰内心,催人老去。“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何况总考虑那些力不能及、智不能到的事情,必然会使红彤彤的脸庞变得如同枯木般布满皱纹,黑黝黝的头发变得如同繁星般花白斑驳。

作者不是停留在秋之情状描写层面上,也不纠缠于秋之文化内涵阐述上,而是更进一层,更深一层,将传统的悲秋主题上升到“人事忧劳更甚于秋之肃杀”上来。欧阳修启发我们,过滤掉人事繁杂和外界的纷纷扰扰,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喜乐对人来说更为重要。人人都有坎坷,都有不如意,都有烦恼,我们要做的就是放下,就是宠辱不惊,只有这样,才能进退自如,才能顺天应时。

欧阳修作《秋声赋》,年逾五十。经历了宦海沉浮,惯看秋月春风,有了人至暮年的理性和通透,有了浮华过后的返璞归真,正所谓“五十而知天命”。宋代是一个极其特殊的时代,经济空前地繁荣,国力国防却出奇地羸弱。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单纯的热情无异于幼稚,痴情的苦恼无异于自戕。[2]因此,宋代读书人普遍较为沉稳、理性和豁达。同时代的苏轼在其《赤壁赋》中亦传达出物各有主、人各有命、活在当下、随缘自适的人生感叹。宋儒都是洞悉社会的哲人,都有自己的处世哲学,欧阳修亦不例外。

参考文献

[1] 吴楚材、吴调侯选注,安平秋点校.古文观止.北京:中华书局,1987.

[2] 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湖北财税职业学院公共课部)endprint

猜你喜欢

五音童子欧阳修
“五音戏+”的全生态传承
五音戏绪论
快乐的“长工”
班门弄斧 唇亡齿寒
勤奋的欧阳修
小白菜
论儒家思想中“五色”“五音”与生命灵性和谐的联系
故事里的狼
欧阳修拜师
放学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