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书信体角度探析《紫颜色》的真实性

2014-02-17龚祎

文学教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书信体真实性

龚祎

内容摘要:18世纪辉煌一时的书信体,在经过19世纪的短暂衰落后,20世纪,艾丽丝·沃克大胆地选择书信体创作《紫颜色》,并取得了成功。本文着重用文体学批评方法从书信体这一角度按照书信体小说的类型特征、情节集中性的弱化、读者的接受活动这三个大方面来阐述《紫颜色》文本的真实性。

关键词:紫颜色 书信体 真实性

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于1982年发表了其代表作《紫颜色》,第二年《紫颜色》便获得美国全国图书奖和普利策奖以及全国书评协会奖;1985年斯蒂文·斯皮尔伯格把小说改编成电影,一举夺奖,众多的荣誉使艾丽丝·沃克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黑人女作家。《紫颜色》的成功不仅在于深邃的思想和重大的历史意义,也在于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叙事艺术。然而,自《紫颜色》诞生以来,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以及伦理学的批评视野解读它,从多个角度——性别、种族、文化、宗教、比较文学等对其进行研究,阐释其主题——一种希望世界上不同种族不同性别的人类从对峙走向和谐共存从而实现全人类完整生存的理念,却很少有从书信体角度进行的研究。即使是从这个角度,也是整体分析小说的叙事策略以及小说对书信体的继承与创新等。本文将着重用文体学批评方法从书信体这一角度按照书信体小说的类型特征、情节集中性的弱化、读者的接受活动这三大方面来阐述《紫颜色》文本的真实性。一方面,力求揭示书信体小说真实性强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揭示出《紫颜色》产生巨大影响和巨大感召力的原因。

一.真实感的艺术框架——书信体小说的类型特征

书信体小说通常由一个或几个人物写的书简来推进叙述,在出现多个书写者的书信体小说中,作者可以通过各人的书信对于同一事件进行记录、描述以表达多种观点,而无需介入文本叙事。书信体小说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它采取现实生活中使用的书信形式,具有极强的仿真性;二是小说的叙述者像现实生活中的写信人一样并不固定,叙事聚焦呈现为多重化,叙事话语呈现为对话性;三是小说情节依靠书信内容得以推进和展开,相对来说,情节的紧张度和集中性会比较弱。1

1.书信体的仿真性

曾有学者提出,如果不同的小说根据可能存在的世界与真实存在的世界之间的交叠程度进行排列的话,那在这当中,现实世界与虚构世界之间距离最大的当属神话和史诗,按此安排,距离最小的是则当属书信体小说。2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神话和史诗便以幻想为基础,表现人类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而书信体小说,顾名思义,由上面的定义可知,它是对现实社会的摹仿,是对书信形式的如实仿制,因此,书信体小说在所有的文体中,它所反映的世界与真实存在的世界的距离最小。同时,书信体小说古已有之,是古今中外的人们经常使用的文体,传播的大众性与广泛性,使人们对此不再陌生,亲密的人们之间会互通书信以交流感情倾诉心声。因此,当读者接触文本,面对由一封封书信组合成的书信体小说时,心理预设的防线会被打破,让读者感觉到自己正在进入他人的私密空间阅读其内心深处的真实故事,从而赢得读者的信任与认可。未读其文,读者便暗示自己:这是他或她真实的故事。这也是书信体小说在形式上容易赢得读者信任的外在原因。

2.叙述视角——第一人称

《紫颜色》采用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视角来描写西丽的心理变化,叙述西丽由麻木到自省到抗争再到胜利的发展历程。全书由92封信组成,56封西丽写给上帝,14封写给妹妹耐蒂,剩下的22封耐蒂写给西丽。因为阿尔伯特在其中作梗,西丽与耐蒂之间没有进行正常的回信交流,可以说,西丽的信全是故事内的单向对话中的隐蔽对话。但是巴赫金在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处女作《穷人》时曾说:“书信体本身还不可能先就决定语言类型。书信本身的一个特点,便是总敏锐地感到有交谈者、收信人的存在。书信如同对话中的对语,总是对某个人而发的,考虑到了那人可能的种种反应和可能的回答。”西丽写给上帝和妹妹耐蒂的信,虽然没有回信,但无论西丽内心的信念还是读者的臆想,总会隐约感到有一个回信人存在。因此,这些信不是无中生有的,是合情合理的。

小说开篇“我十四岁了。我向来是个好姑娘。也许你能显显灵,告诉我我究竟出了什么事。”“我妈妈死了。她呼喊着叫骂着死去了。她冲着我大声叫嚷。她咒骂我。我肚子大了。我走不快。”“我的肚子突然一阵疼痛,肚子动了起来,一个小娃娃从我那个地方掉出来,啃着手指头。当时我真吓了一大跳。”3这种第一人称的叙述,聚焦简单集中,由“我”之眼观察,由“我”之口述说,讲述“我”的内心世界和“我”所处的外部世界,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与感染力,加大文章的震撼力与感召力。试想,若文章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型叙事方式,效果则会大相径庭,会拉大故事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读者会以旁观者的姿态在一旁静观其变,而无法深入人物的内心,其震撼力与感召力也会大大地削减。

同时,书信体小说中故事情节和人物个性通过信件得以表现,写信人会转述大量的关于他人的故事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而当这些故事借写信人之口,呈现给收信人和读者时,作者已经完成了一次人物与人物(此时写信人作为一个故事人物,而不是叙述者),叙述者与人物以及隐含作者和叙述者、人物、隐含读者之间的交流。隐含作者巧妙将自己的观点隐藏在写信人的叙述和评价之后, 从而避免了第三人称全知型叙事模式中的作者意见的强行介入和独白形式,使小说构成复调,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生动, 更容易被读者认同,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时,虽然情节的发展由写信人“我”引导,但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常常跳出间接转述的限制,直接代替“我”,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故事,成为第二叙述者。这样的人称跳跃和转移使叙述更加真实,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加鲜明,避免了长时间单一写信人叙述给读者带来的阅读疲劳,从而产生了独特的审美效果。4在《紫颜色》中,西丽的信里并没有完完全全讲述自己的经历,她也会向上帝或者耐蒂讲述莎格、索菲娅和哈波,而在耐蒂写给西丽的信中,一方面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讲述自己的非洲之旅。这样的叙述避免了阅读疲劳,给文章注入了新鲜的血液。endprint

3.叙事的即时性

书信体小说通常以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为主,这其实就是如何记录时间的问题,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经验是由思想、情感和感觉的不断流动组成的,相对来说,只有运用最接近当下时间的记录才能够如实地摹写这种与时间之流同步的意识流程。我们可以把书信体小说的叙事时间概括为即时——倒叙形式,即事件通常在事后得到讲述,与此同时,事件给人物带来的心理影响和情感反应却以一种即时的方式呈现出来,具有即时记录的真实效果;从叙事频率角度来看,书信体小说中的叙事频率往往呈现为多向、多次的回放型。这种事后叙述、即时记录和多次/向回放颇似电视节目中的“实况转播”,当事人对当时的经历进行回述,有时会从多个角度回放实况,在回述之时也会即席发表当下的感想与评论等等5。这种“实况转播”式的记录无疑会增加小说的真实度,同时也使人物的内心表现得更为真切、深入和细腻。6虽然西丽的前期信件中没有注明时间日期,但是她的每一封信都有不一样的事件发生,有不一样的心情,如同日记,随着一封封信的增加,时间在流逝,而我们对西丽的认识也在增多。这种“实况转播”式的即时记录,我们会真切感到西丽的一呼一吸,从而有力增强作品的真实感。

二.情节集中性的弱化

情节弱化是书信体小说的又一类型特征。在以情节为中心的小说中,最常见的情节模式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一应俱全,短篇小说尤其讲究戛然而止带来的惊奇感——高潮与结局同时到来,长篇小说则会着意按比例设置几个或大或小的高潮或悬念,以支撑情节整体的过程。而在以心理刻画为中心的小说中,虽然有时并不缺少戏剧性的情节突变,但自然场景的展现、人物意识的流动和对某些人物事件的评论等等非戏剧性的情节成为心理小说的主要叙述内容。相对来说,具有心理小说特质的书信体小说并不是缺乏情节,而只是缺乏较为完整的线索,它需要读者在阅读全文之后,寻找某个逻辑起点,按照因果关系对小说内容重新进行整理,而无法像阅读以情节为中心的小说那样能够在一条清晰完整的叙述线索的带领下,去理解事件与人物之间的关系。7

《紫颜色》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文章讲述了一位饱受种族和性别歧视的黑人女性由麻木、自省、反抗到胜利的过程。故事的主人公西丽在14岁时,被继父强奸,生下的两个孩子都被继父强行卖给他人。母亲的误解、继父的蹂躏、自己的无知、以及无法诉说的痛苦使她缄口不言,习惯了逆来顺受的压迫。她像牲畜一样被继父卖给了一位鳏夫。接着,西丽由生活的一个陷阱跳入了另外一个坑。丈夫阿尔伯特没有得到妹妹耐蒂非常气愤,强行将耐蒂赶出家,让姐妹俩离别达三十年之久,之后的信件也被阿尔伯特私藏。后来阿尔伯特的儿子哈波娶了索菲娅,她是一位身体强壮、极具反抗精神的黑人女性,她教西丽去抗争,敢于说不。但真正对西丽产生影响的还是阿尔伯特的情人——莎格。西丽在莎格生病期间对莎格无微不至的照顾让二人建立了真挚的友谊,莎格教会西丽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开始,挖掘西丽内心深处的自我意识,后来,西丽选择跟随莎格一起去了田纳西州孟菲斯,并利用自己的手艺成立了大众裤子非有限公司。在文章结尾,西丽与阿尔伯特之间建立了友谊,耐蒂一家带着西丽的两个孩子也从非洲回来,可谓皆大欢喜。

故事很简单,以西丽的成长为主线,穿插周围其他人事的活动。但并非只有跌宕起伏的情节的故事才吸引读者。《紫颜色》靠的正是直逼心灵深处的震撼力打动读者,它的真实性、传染力,让读者读了第一封信就受到震撼,以致无法释怀,我们纳闷:为何西丽在如此小的如花似月的年龄里就要承受这种非人的折磨?于是我们带着好奇、同情、悲悯甚至愤怒的情绪往下读。“你最好什么人都不告诉,只告诉上帝。否则,会害了你的妈妈。”8这种无奈、这种无处诉说的痛苦,压得西丽包括深陷其中的读者也快喘不过气了。正是情节集中性的弱化,淡化了小说的虚构性,舒缓了小说发展的节奏和紧张度,让读者更多地停留在西丽的悲惨遭遇中。

三.读者的接受活动

文学接受是文学活动系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这一方面是指文学作品只有通过接受环节才能进入社会,创作因此才有了意义;另一方面则是强调,接受活动以再创造的方式参与了文学生产,直接规定了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实现和社会功能的发挥,从而形成了在审美活动层面上的文学接受与文学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9书信体小说带来的真实感并非仅仅是由其客观艺术形式决定的,更重要的在于其深邃的思想内涵,作品的真实性能够透视读者的经历和感触,达到共鸣,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

《紫颜色》的出版引起了不仅仅是黑人也包括白人内部的轰动,小说反映了黑人内部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关乎自身;同时,小说也反映了种族歧视,依照某些观点,满足了白人对于黑人生活的猎奇心理。这部主要反映种族问题的小说在美国这片其扎根的土壤上,引起轰动,这毋庸置疑,但是,《紫颜色》在中国乃至亚洲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不能不说是成功。艾丽丝·沃克在《紫颜色》序中说“《紫颜色》已经译成中文,并且也有人在读。”为什么这部反映北美南方黑人男女生活的书会在中国也被热捧呢?“任何一个关于妇女受统治、关于她们受苦难而又努力挣扎争取生存的故事,尤其是一个农村妇女或女工(她的生命往往被认为是无足轻重,甚至并不属于她本人)的失败或胜利,对中国读者来说也许是很熟悉的。父权,男性统治,在世界任何地方,不管在哪里出现,看上去都是差不多的。”10《紫颜色》反映的问题具有共性,“追求人类生存的完整性,既是艾丽丝·沃克妇女主义的灵魂,也是贯穿于她的全部文学创作的灵魂。”11《紫颜色》的许多可供挖掘的主题都具有世界意义。

1.种族压迫和种族歧视

在耐蒂写给西丽的第14封信中,交代了生父死亡的实情。父亲干什么都发财,布和铁卖得都好,白人认为他抢了他们的生意,于是一天夜里,白人把父亲的店烧了,并用私刑处死了父亲和他的两个弟弟。

索菲娅生性倔强,不肯低声下气地到市长家做女佣,也不愿恭维市长,结果遭到市长一群人的毒打,被关进监狱,几乎死于非命,出狱后仍然摆脱不了到市长家做女佣的命运。endprint

在非洲,白人为了谋取暴利强行侵入奥林卡人的村庄,导致家破人亡。

以上情节都说明,美国的南北战争虽然在制度上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但黑人的社会地位并未得到改变,得不到尊重,无法享受应有的权利,这不仅出现在北美,更在非洲,是一个世界性问题。

2.黑人妇女问题

沃克着重描写的黑人妇女问题尤其表现在她们与黑人男性的矛盾与冲突中。阿尔伯特将西丽视作男性泄欲的工具、家里的劳动力,西丽在这个家中没有感到一丝做人的尊严,西丽也受到这种“女性低人一等”的思想的影响,变得麻木不仁、逆来顺受,不懂得反抗;在哈波与索菲娅的婚姻中,哈波竭力想用这种思想控制索菲娅,以致索菲娅带着孩子离家出走,婚姻破裂;在非洲,远在异地的奥林卡人同样认为女性的地位无足轻重,她们不应该接受教育,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庸。可以说,妇女争取自由平等的斗争应该是个世界性问题。

3.人的发展成长

在这里,人的发展成长不仅仅包括女性也包括男性。首先就是主人公西丽,由最初的麻木,到自省,到反抗,再到胜利,我们(读者)目睹见证了西丽的成长足迹;哈波的情人玛丽·阿格纽斯在莎格的帮助下找到自我,要求人们用她的真正姓名来称呼她,并靠唱歌谋生。在这里,体现了沃克的一贯主张:妇女只有通过确立自我,摆脱社会与习俗强加在妇女身上的精神枷锁,维护自身精神世界的完整,并且依靠妇女之间的相互关系与支持才能获得真正的独立与自由。12。男性中,阿尔伯特意识到之前的错误,开始与西丽建立真挚的友谊。人的发展成长、妇女间的团结以及男人发展成长过程中产生变化的可能性。这些是人类共有的问题。

小说所反映的普遍性的世界性的问题,追求人类生存的完整性,不受地域的阈限,放之四海皆可存,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要,因而被广大读者所接受。

《紫颜色》作为一部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功的作品,大胆地选择书信体这一在18世纪辉煌一时却在19世纪近乎衰落的文体进行创作,巧妙地运用了书信体最为核心的特征——真实性,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讲究叙述的即时性,弱化情节,并给文章注入具有世界性意义的主题,例如种族问题、妇女解放问题、人的成长问题。无论是从艺术创作还是从思想主题,《紫颜色》无疑是不朽的名著。本文一方面揭示了《紫颜色》采用书信体而造成真实性强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揭示出《紫颜色》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和巨大感召力的原因。同时,作为在18世纪于欧洲辉煌一时的文体——书信体,到了现代,有所衰落,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希望看到,随着网络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书信体小说的种种变体也会出现,变化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内核。

参考文献:

[1]艾丽丝·沃克.《紫颜色》[M]陶洁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8.6.

[2]张鹤.《虚构的真迹:书信体小说叙事特征研究》[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12.

[3]熊奕、尹立军.《浅析<紫颜色>中书信体小说形式的作用》[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5.6. 第7卷第2期

[4]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6.

[5]王晓英.《走向完整生存的追寻——艾丽丝·沃克妇女主义文学创作研究》[M].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5.

注 释:

1 张鹤:《虚构的真迹:书信体小说叙事特征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2.第25页.

2 转引自张鹤:《虚构的真迹:书信体小说叙事特征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2.第25页.

3 艾丽丝·沃克.《紫颜色》陶洁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6.第3页

4 熊奕、尹立军.《浅析<紫颜色>中书信体小说形式的作用》.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5.6.第7卷第2期

5 张鹤:《虚构的真迹:书信体小说叙事特征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2.第113页

6 张鹤:《虚构的真迹:书信体小说叙事特征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2.第124页

7 张鹤:《虚构的真迹:书信体小说叙事特征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2.第36页

8 艾丽丝·沃克.《紫颜色》陶洁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6.第3页

9 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第187页

10 艾丽丝·沃克.《紫颜色》陶洁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6.中文版序

11 王晓英.《走向完整生存的追寻——艾丽丝·沃克妇女主义文学创作研究》.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5.第14页

12 艾丽丝·沃克.《紫颜色》陶洁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6.中文版序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书信体真实性
Van lier真实性原则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书信体探究:以小说《弗兰肯斯坦》为例
传记学批评法解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浅析《少年维特之烦恼》维特之死悲剧性根源
书信体小说的文体特征
寻求英语课堂对话真实性有效性研究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
未成曲调先有情妙用书信创美文
雕塑真实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