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伊宁县库姆多铁矿成矿远景分析

2014-02-17魏旭健

新疆有色金属 2014年5期
关键词:热液铁矿裂隙

魏旭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地球物理探矿队乌鲁木齐830011)

新疆伊宁县库姆多铁矿成矿远景分析

魏旭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地球物理探矿队乌鲁木齐830011)

研究区处于阿吾拉勒山西段南坡的中低山区中,为阿吾拉勒铁铜成矿带西段,通过对该区初步地质调查工作分析和对比,认为该区有较好的铁矿找矿前景。

铁矿热液交代型库姆多

1 前言

研究区距离黑山头约15 km,位于哈萨克斯坦板块伊什基里克-阿吾拉勒晚古生代弧后盆地。该区属横贯地块的石炭–二叠纪裂谷,该裂谷带为早古生代褶皱基底上发展起来的石炭–二叠纪早期火山–沉积盆地,是西天山地区重要的铁多金属成矿带。

2 区域地质特征

2.1 地层

区内主要出露有石炭系、二叠系和白垩系地层。

⑴石炭系:大面积出露于阿吾拉勒西段,为该区域主要地层。主要出露中石炭统东图津河组(C2d),主要有中部英安质火山碎屑岩、粉砂岩和下部为暗灰绿色–紫褐色石英斑岩、流纹斑岩和安山玢岩。

⑵二叠系:出露于阿吾拉勒山南坡西南山前,出露下二叠统晓山萨依组(P2x)陆相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呈近东西向展布,构成轴向近东西的复式向斜。其上被白垩纪地层不整合超覆。

⑶白垩系:主要分布于阿吾拉勒山南坡的东南部山间低山区,出露巴斯尔干组(Kb)棕黄–褐红色巨砾岩夹砂岩,向上渐变为黑灰色、紫红褐色泥岩、炭质泥岩、凝灰岩、砂岩不均匀互层,夹煤线和大量硅化木;该套地层中大型交错层理发育,砾石磨圆度好,砾石成分复杂和巨大,但它有大量硅质岩和碧玉岩及火山岩砾石成分,为区域内其它地层所没有的特征。

2.2构造

本区处于中天山-伊犁地块阿吾拉勒山西段,断层构造发育,主要为北东-南西向逆断层,区域性北东–南西向阿吾拉勒山南坡逆断层经过该区北部,为压扭性断层,并具有多次、长期活动特征,次级断裂发育,具有良好的成矿构造条件。

2.3岩浆岩

区域内岩浆岩比较发育,总体上均出露于断裂带南部,主要为中性安山岩、闪长岩类和基性玄武岩,大量闪长岩类侵入岩呈带状分布于区域中部石炭系火山岩地层中,玄武岩分布于研究区南部石炭-二叠-白垩系地层中,安山岩类则主要分布于北部石炭系地层中。时代上为华力西中期。

3 研究区地质特征

3.1 地层

该区地层为中石炭统东图津河组(C2d)砂岩、岩屑晶屑凝灰岩、玄武岩、含角砾凝灰岩、安山玢岩。地层整体向北倾,东西走向,

3.2构造

区内发育两条较大的北东走向断层,并被一条近南北向断层错断,断裂带上岩石整体较破碎,裂隙发育,裂隙中发育碳酸盐化、褐铁矿化及绿泥石化。断层裂隙为后期热液活动提供了有利空间。

3.3侵入岩

研究区侵入岩较发育,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南部,北东向分布,主要为闪长岩(δ)、石英闪长玢岩(δμ)和少量辉长岩(ν),岩体普遍具有弱-较强的蚀变,并具有弱磁性。

岩体分布于研究区中南部,紧邻北侧铁矿体,岩石具有强的褐铁矿化、硅化等蚀变。蚀变带整体长约500 m,宽100~200 m,走向约75°,岩石蚀变应为后期沿断裂上升的热液交代所致,并在岩体南部中见到石榴子石等矿物。该岩体应为后期铁矿形成的主要矿物来源。

3.4 矿(化)体特征

通过初步地质调查工作,发现一处铁矿体,共由4条单层铁矿体组成,地表上呈层状产出,局部透镜状,层厚0.5~1.5 m,长2~10 m,大致沿70°方位断续出露,总体产状355°∠58°,具有典型代表的为I号单矿体。

I号单矿层近东西走向,呈薄层状,地表圈定矿体长度为7m,厚度为2 m,矿石品位27.97%~63.50%,平均品位为48%,矿石小体重为3.64 g/cm3,矿石主要为磁铁矿,少量赤褐铁矿和黄铁矿。矿石赋存于岩屑晶屑凝灰岩中,矿体围岩具有较强褐铁矿化、绿泥石化等强蚀变,原岩为闪长岩类岩石。矿体具强磁性、呈致密块状分布,物相结果显示该矿石为全铁类型。

3.5地球物理特征

通过物探电磁法工作获得该矿区的高精度磁测工作获得的平面等值线图(右下)、磁测剖面图(右上)和左侧激电测深剖面图(左侧)。

图1 库姆多高精度磁测平面等值线图

3.5.1 高精度磁测特征

可以看出研究区总体上处在磁异常梯度带上,呈北负南正特征,结合剖面曲线特征可以看出铁矿层北倾,出现双峰,与地表两层铁矿露头相符,矿体埋深较浅,水平方向上向北延伸有限,与地表实际露头产状符合,推测该矿体深部可能沿裂隙陡立分布,规模较小,而不同于地表表现出的稳定层状缓倾特征。

3.5.2 激电测深特征

从左侧激电测深剖面图中可看出,高极化率异常位于断面中部,对应电阻率呈低阻,异常范围较大,但异常极值较为分散,说明引起异常的高极化体呈脉状或局部富集,不形成规模。

综合分析,推测该区铁矿体应为后期含矿热液沿断裂隙上侵形成,虽然地表具有明显的稳定层状特点,但深部应为脉状,窝巢状,埋藏深度应在100~200 m范围内,找矿时应注意综合分析。

4 成矿远景分析

4.1成因分析

经镜下鉴定,该矿体矿石由70%的块状磁铁矿和30%的石英、方解石、斜长石及绿泥石等脉状矿物组成,二者共生,同期,属于热液成矿类型。通过初步地质调查工作,个人认为该区铁矿体由后期热液沿断层构造通道上侵,通过交代中基性火山岩围岩萃取铁质矿物,最终沉淀形成矿体。

4.2构造条件

该区为海相火山岩相,矿体主要赋存于石炭系海相火山岩-碎屑岩-沉积岩系中,研究区周围发育不同程度的断裂或裂隙,充当成矿流体运移的通道或铁质沉淀的场所。

4.3区域航磁特征对比

图2

从航磁等值线图上可以看到,南部的正磁异常区(C-84-27)已有阔拉萨依铁铅锌矿、卡生布拉克铁矿、哈拉达拉铁矿。而该区(C-84-18)具有和南部相同的正负磁异常特征,即均呈正异常圈闭(△T>200)处于东西向区域磁异常的正-负梯度带上,并与异常带中央之间夹有负异常圈闭。

综上所述,该区具有较好的热液交代型铁矿成矿条件,寻找小型规模的铁矿成矿远景较好。

收稿:2014-01-14

猜你喜欢

热液铁矿裂隙
大红山铁矿找矿前景分析
铁矿渣高强海绵砖配合比设计
裂隙脑室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新进展
漫画与幽默
基于孔、裂隙理论评价致密气层
塔东热液地质作用机制及对储层的改造意义
裂隙灯检查的个性化应用(下)
《老炮儿》:在时代裂隙中扬弃焦虑
南大西洋热液区沉积物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分析和产酶活性鉴定
无轨斜坡道在大红山铁矿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