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网互动:让党报“动”起来
2014-02-17王研
王研
在广大读者心目中,党报一向是持重、权威的代表。这些特质是党报的优势,但同时又使党报的“面孔”显得不那么生动、活泼。一直以来,许多新闻工作者都在思考:如何使党报以更加亲和的方式走近读者?如何让严肃甚至是重大的新闻题材、新闻策划以更鲜活的方式呈现出来?
在数字化时代,报网互动为纸媒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对于党报来说,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是拓展读者层面、强化舆论效果、扩大社会影响的有效助力。为此,近年来,辽宁日报一直积极探索,在多个重要的大型主题策划中,逐步引入报网互动元素,不仅摒除了刻板单调的报道模式,更极大地提升了报道的舆论引导力。
为了使《中国志愿者力量评估》覆盖更广泛的读者群,更好地发挥党报的舆论引导功能,编采团队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电子邮件等多种交互平台,强化报网互动,使报纸、网站、手机这三种不同媒体各展所长为策划服务,收获了很好的报道效果。
志愿服务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同时,它又是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互动性活动。目前,我国的志愿服务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志愿者群体几乎涵盖各个阶层,其中,青年一代的参与热情尤为高涨。要把策划做得全面、深入且细致生动,就要契合志愿服务的社会性、时代性和互动性。因此,稿件的内容要追求丰富,版面的呈现也要拒绝刻板,应当建构一个立体的报道格局,使整个策划“活”起来、“动”起来。
在《中国志愿者力量评估》之前,辽宁日报先后完成了道德现状考察、精神家园建设、“中国梦”解读等一系列以社会热点话题为主题的大型策划,每一次都会尝试性地加入报网互动元素。这么做的目的,既加强与读者的沟通,也便于收集来自不同层面的反馈意见,从而及时了解读者的兴趣点和关注度,对报道的方向和对象做出适时调整。多次实践所积累的经验为此次策划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令编采团队更有信心将报网互动更全面地应用于主题策划当中。
在以往的策划中,我们多是利用边栏稿件来实现报网互动,使用的平台一般是QQ或微博。而《中国志愿者力量评估》则把这种互动扩展到了整个版面,平台也进一步增多。除了保持在边栏位置刊登来自QQ、微博、微信的读者感想和意见之外,主要稿件均以不同形式体现报网互动。
“志愿者SHOW”和“菜鸟SHOW”是《中国志愿者力量评估》的两个特色栏目,报道内容以受访者为中心,现场感很强。在设计这两个栏目时,我们把如何更好地实现报网互动作为讨论的焦点。最终呈现出来的方式是,将记者采访全程拍摄成视频,然后上载至辽宁日报与腾讯网合作的腾讯大辽网,再把视频所在网页生成的二维码附在稿件后面。这么一来,读者阅读完纸面新闻后,还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观看完整的影像报道。
囿于版面所限,一般的文字报道很难细致记录受访者的所有观点或者新闻现场的所有内容,而报网互动解决了这个问题。例如:2013年10月31日的“志愿者SHOW”栏目刊发的一篇90后志愿者专访,题目是《履历光鲜打不过心中的成就感》。受访的三位志愿者均为在校大学生,分别担任不同学生志愿者组织的负责人,有较为丰富的志愿服务经验。接受记者访问期间,三个人谈了很多心得体会,交流很热烈。还有10月21日“菜鸟SHOW”栏目的报道《干得挺好,一件西装露馅儿了》,新闻“主角”是辽宁省文明办青少处副调研员田永昶,他作为体验员跟随沈阳希望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们体验了一次敬老服务。整个体验过程发生了很多有趣和感动的细节,负责拍摄视频的记者甚至落了泪。这两则报道都有非常鲜活的现场,报网互动恰到好处地把新闻现场立体地呈现给了读者,使报道内容更加丰富,有厚度,同时也更有利于发挥出报道的新闻价值。
此次策划的一个大胆尝试,是在整个版式设计上体现突出的互动性,尝试改变报纸的平面感,令版面具有一种类似“网页”的立体感。例如:在专家访谈栏目中,用受访者的微博或网站截图做配图,取代传统的肖像照;边栏的“脉系”梳理栏目中附上二维码,与网站专题“一线”链接;“在路上”栏目则直接从网络上寻找志愿者团体,把他们从“线上”带到“线下”;还有“爱心留言板”“多知道一些”“反馈”等多个小栏目,刊登来自各种渠道的读者回响数百条……
报网互动的本质是媒体融合。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纸媒,尤其是党报,应当有意识地利用不同形态、不同介质的其他媒体,并与之相结合,丰富报道内容和形式,强化舆论引导作用,这是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