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检验分析
2014-02-15何正平
何正平
近年来,肺炎支原体已成为小儿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冬春季节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高发季节。该病容易诱发常见呼吸道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等,严重的甚至导致多脏器损伤,如继发脑膜炎、肝炎、心肌炎等。因此,对于该病必须尽快诊断,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才能获得良好的预后。本研究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作相关回顾性分析,探讨对该病有效的诊断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中选取42例,对本组患儿的诊断都满足《实用儿科学》中的相关诊断标准[2]。其中,男 23例,女 19例;年龄 5个月~12岁,平均年龄(3.8±0.7)岁。其中,婴幼儿9例,学龄前儿童22例,学龄儿童11例。病程3d~2个月。其临床症状以咳嗽、高热、咳痰为主,并伴有气喘、胸痛、咽痛等症状。观察X线胸片可见单侧大片絮状阴影,其中,有4例患儿伴有部分肺外表现特征。
1.2 实验室检查方法
1.2.1 血清学检验 由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生产的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试剂盒。原理是用肺炎支原体(Mac株)细胞膜成分致敏人工明胶粒子,致敏粒子与人血清中存在的肺炎支原体抗体发生凝集反应。在患儿入院次日早晨采集静脉血,必须在空腹状态下采集2mL左右。然后,离心分离血清,并选用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根据使用说明认真操作。对于检验结果为阴性的患儿要求在7d后重新复查。
1.2.2 微生物培养 由武汉菁华时间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肺炎支原体6h快检试剂盒。原理是肺炎支原体利用试剂中的高营养和快速生长因子迅速增殖,同时分解葡萄糖产酸,使试剂pH下降而由红色变为黄色而判别。利用无菌的棉拭子,在患儿的口腔、咽喉等部位反复捻转数次。然后,将其放入融化后复温的肺炎支原体鉴定培养基中,并把收集到的痰液置于无菌痰液收集器内。把包括上述咽拭子或痰液标本的肺炎支原体鉴定培养基的培养瓶置恒温培养箱中。箱内温度保持37℃,培养时间为6h以上,培养基初始颜色为红色[1]。之后,观察培养基颜色变化,如果呈清亮黄色,表明肺炎支原体抗体为阳性;如果浑浊或呈片状、絮状样黄色为无效,应复查,如果呈透明红色状态,表示为阴性。
1.3 治疗方法 42例患儿被确诊后,及时接受治疗,均以抗生素与对症治疗、支持治疗为主。其中,红霉素采用静脉滴注方式,130mg/(kg·d),1 次/d,持续 2~3 周。也可用阿奇霉素代替红霉素治疗,10mg/(kg·d),1 次/d,持续 7~10d[2]。对于症状严重的患儿,可另加地塞米松进行短期治疗。
1.4 观察内容 分别记录血清检验结果与微生物培养检验结果,统计检验结果为阳性的患儿数量,并分别算出符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作相关统计学处理,正态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清学检验结果 患儿入院后第1次作血清学MPAb检测是在入院后次日早晨采集的血清样本,本次该病原抗体检查符合率为45.24%。7d后检验结果为阴性的23例患儿复查,又检出15例为阳性,2次检验符合率为80.95%。2次检验总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 1)。
表1 两次血清学检验结果(n)
2.2 微生物培养结果 从口腔部位获取的痰液作相关微生物培养后,鉴定结果呈阳性结果的符合率为90.47%;从咽喉部位获取的痰液作相关微生物培养后,鉴定结果呈阳性结果的符合率为73.80%。咽拭子和痰液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 2)。
表 2 微生物培养结果(n)
3 讨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属于儿科常见的一种肺部感染疾病。主要的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传播,对患儿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该病的常见症状包括咳嗽、发热等。当患儿出现间质性支气管肺炎、急性细支气管炎等疾病后,极易诱发肺炎支原体感染。由于该病初期临床症状不够典型,从而易导致误诊。在此情况下,也易造成抗生素滥用,从而增强了细菌的耐药性[3]。这便会造成其他病原菌合并感染,进而加重肺外多脏器受损,直接影响患儿的生命健康。因此,首先要全面了解该病的相关临床症状及主要致病因素,这有助于对该病的临床诊断与鉴别。
当前,主流观点认为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主要因素包括呼吸道受损上皮细胞的吸附及其细胞毒作用、部分自身免疫反应及神经毒作用等[4]。大量的临床实践显示,相对于年龄较大的患儿来说,年龄小的患儿感染肺炎支原体后的临床表现更为严重[5]。因此,医生必须尽早诊断、准确诊断,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这样,才能有效避免误诊误治的发生,并能极大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血清学检验中使用的检测试剂盒是利用抗原抗体检测的被动凝集法的原理,从而让检测血清中所含的肺炎支原体抗体和肺炎支原体抗原致敏的人工明胶粒子进行反应[5]。这种检测方式一般仅需25μL血清,同时,它还具有简便、快捷等优点,不会给患者带来较大伤害,因此,患者易于接受[6]。根据相关研究报道,极低含量的抗体不能被此试验检测出是可能的,血清中所含的肺炎支原体异性IgM抗体常在受肺炎支原体感染7d后出现,等到3~4周时,IgM抗体数量最多,然后,慢慢减少,IgG抗体将逐渐增多。通常,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潜伏期大在14~21d[7]。因此,部分患者在看病时,由于IgM抗体可能较少,还没有达到被检测出来的水平,从而形成假“阴性”的结果。这和本次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在1次检测呈阴性后,于1周后复查,有15例检测结果为阳性。
微生物快速培养法的具体原理是在培养基内添加一些快速生长因子和抑菌剂,以提高肺炎支原体分解增值速度,抑制其他细菌的生长。在此过程中有很多糖类会被分解为氢离子,从而使培养基的pH值减小。这样,指示剂的颜色便会发生变化,从红色转为黄色。我们便可从观察培养基颜色来鉴别肺炎支原体[8]。该方法检测速度很快,一般只需4h即可看到结果。而普通检测方法至少需要24~48h才能得知结果。与口腔与咽喉部位相比,痰液中所含的肺炎支原体浓度更高,因此,在培养肺炎支原体时,可选取痰液进行培养,但要注意口腔中食物残渣、酸性物及耐药菌的影响。
[1] 王新玲.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67例临床检验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8):247-248.
[2] 晏阳.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与治疗[J].大家健康,2013,7(6):158.
[3] 王宇波,侯金香,武英凤.浅谈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14(9):77.
[4] 严小光,朱彦碹,冯亚青.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表现的临床回顾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7):38-39.
[5] 张战军.138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检验分析[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1,3(19):119.
[6] 俞春松.ELISA法和荧光定量PCR法在检测儿童肺炎衣原体感染中的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4):86.
[7] 陈秋芳,余刚,张海邻,等.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影像学及内镜特点[J].临床儿科杂志,2009,27(1):42-45.
[8] 刘秀,吴敏.85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及影像学分析报告[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9):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