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的特征面面观
2014-02-14阮晓希
阮晓希
一、生本课堂应该是民主的
众所周知,民主的课堂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是发展良好师生关系的需要,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需要,生本课堂也不例外。何谓“民主的课堂”?襄城实验小学的张德兰校长给了一个很好的阐释。她说:“一个民主的课堂应该具备三个特征,即充分的相信学生、充分的尊重学生、充分的发展学生。”而她的这一阐释完全和生本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生本教育的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在张校长的阐释中有三个关键词:相信、尊重、发展。相信学生,我认为应该就是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学习者,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本能。生本教育的创始人郭思乐教授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者站在地铁旁边,一个小孩子问他:“爷爷,到伦敦的火车几点钟开?”老者说:“四点四十四分。”孩子又问:“几点钟开?”“四点四十四分。”老者又答到。孩子再问:“几点钟开?”老者说:“你不是已经问过好几遍了么?”孩子说:“我喜欢看你说‘四点四十四分时胡子一翘一翘的样子。”这个故事让人忍俊不禁,它让我们看到:这,就是儿童!他们不像我们成人一样,有很多的考虑,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他们能依靠自己的学习天性来思考问题,这难道不能说明儿童本来就是一个学习者么?作为一名教育者,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只有充分的相信每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创新,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无限潜能,才会认真聆听来自学生的声音。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就是尊重学生,因为相信是最大的尊重。发展学生,应该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一切为了学生”,这应该是生本课堂的落脚点。究其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在听、说、读、写等训练中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名教育者,只有心中装着学生,只有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价值的原则,我们的课堂才高效,我们的教育才有价值。也只有在民主的生本课堂里,学生才有被发现、被承认、被赏识的感动,才有主动学习的动力!
二、生本课堂应该是自主的
生本教育强调把可以交付的教学交付给学生。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所以,生本教育的方法是全面依靠学生。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更把这种见解推到极致,他表达了一种信念,即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当然,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因而,这个最后过程并不是教师完成的。就这个意义来说,知识与力量的获得最终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学。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写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生本课堂要想高效,必须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倡导让学生自主学习。在生本课堂中怎样做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呢?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看在生本课堂中如何给教师定位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主张:把作为教育者所有的活动,都变成学生得以自学的辅导力量,从教转变到促进学生的学。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成为规划儿童学习生活的组织者,帮助儿童顺利的进行自主学习,组织儿童的学习生活。”生本教育还认为:“整体而言,教师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灌满一壶水,这就决定了教师可以成为‘生命的牧者。”所以,在生本课堂上,我们的教学活动就像牧羊,就是为羊群的成长服务:我们教师要把羊群带到水美草绿之地,让他们开怀饱餐;我们教师要把他们带到没有狼群出没的安全之地,让他们安心休息;当他们遇到有过不去的路时,我们要为他们搭建一座小桥……总而言之,我们就是他们的服务者、帮助者,而不是他们任何行动的代替者。而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在保护他们生命的独立!
其次,要用好学习小组,追求小组学习的理想状态。生本教育体系下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很常见也很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打破了以往单一的授课方式,更重要的是用好学习小组,利于落实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帮扶工程。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为例,课堂上,教师以“课文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他们是壮士”为教学的主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首先学生在小组内通过自由读书,找出了相关语句;接着给点时间让小组的每位学生独立思考,并写下自己的独特感受;然后每位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要关注组内的学困生,不仅老师要关注,小组内的其他学生也应该关注。我们都知道,在课堂上时间有限,同时为了充分展示每个小组的学习水平,代表小组交流的很可能不是每个小组的学困生,所以在小组内的交流,应适当向这类学生倾斜,让他们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及学习收获,这对学困生来说也是一种锻炼。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开展交流。在这节课上,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每位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他们都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在生与生的交流、合作中,每位学生互相交流各自的思想,分享自己的发现,思维的火花在这里碰撞,学生的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得到发展……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小组学习的理想状态!
三、生本课堂应该是本色的
生本课堂应该是本色的,因为只有本色的,才是健康的。为什么这么说?“一切为了学生”是生本教育的根本目的,而课堂则是我们“为了学生”的主阵地,在课堂上干我们该干的事,这才是本色课堂,只有这样做,我们一切的所做才算是“为了学生”。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指出:“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通俗地讲就是:“语文的课堂做好语文自己的事情。”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里,语文自己的事情是什么?就是感悟、积累、运用语言,就是听说读写。 比如,在《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笔者首先重点引导研读第二、三两个句子。在充分读的前提下,让学生想象:你仿佛看到德国大街上什么样的景象?引导学生把语言还原成形象。然后紧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重点词语感受奇丽的景色。在词语感悟时,不仅理解了表面的意思,更是通过想象、图片等手段让词语和具体的场景紧密地联系起来,把枯燥的词语变成可观、可感的物象,为语言积累和运用埋下伏笔。 再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在学生找到“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这一句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能看出他们是壮士?“斩钉截铁”是什么意思?走向棋盘陀意味着什么?班长明知道走向棋盘陀意味着死亡,为什么还要走下去?一系列的引导,让学生明白班长这是为了群众和连队主力,连命都不要了!当然,光明白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深刻地体会“斩钉截铁”背后的含义,从而让班长的形象清晰地定格在学生的脑海里?又设计了这样的一段话:“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班长选择了这条绝路,他犹豫了吗?害怕了吗?徘徊了吗?没有犹豫、没有害怕、没有徘徊,这就是斩钉截铁。”这样设计,就是要在学生脑海里打下“斩钉截铁”深深的烙印,就是要让学生体会到班长就是斩钉截铁的象征,班长就是不怕牺牲的人的象征,班长就是壮士!随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句话,学生就读得掷地有声。学生就是在这种读与悟的结合中,有所感悟,进而受到情感的熏陶。久而久之,学生在这样的语文本色课堂中不断学习,语文能力就会增强,语文素养就会提升,一句话,他就能得到发展,这不正是生本教育一直追求的目的吗?
四、生本课堂应该是有生命的
生本教育的目标是“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出发点”,其目的是“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体现”。所以可以这样认为,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同样,生本课堂也是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课堂。它主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自主的学习,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会感悟,体验生活,在与知识的“相遇”中,使知识融入生命。教师在“点化”学生的精神生命中也在“点化”自己,学生和教师在生态课堂环境中共同提升生命的质量。
如何力求自己的课堂有生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叶圣陶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曾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是传承文化的一种载体。因此,教师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应做教材的主人:即遵循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增进学生积累,激活学生思考,发展学生能力,我们的生本课堂才有生气、有灵气、有活力、有生命。
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的最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出示余药夫的回忆录,让学生自由阅读后交流发现阅读材料中的两个事实:一是两位壮士幸存的事实,二是日军向八路军战士列队行礼的细节。然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有机会重新编写教材,要不要把这两个事实写进教材?之所以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想通过这个问题及阅读材料,站在写作的角度,引导学生想一想他们从来没有想过的问题。笔者想:这既是理性思辨的过程,又是直面历史的尝试,更是学生们的视野、历史的视野和教师视野的一种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