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课文有效设计学生的实践活动
2014-02-14余映潮
余映潮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最了不起的贡献,是对语文课程初步下了一个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培养、训练学生终身受用的、运用母语进行准确生动地读、写、说能力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同时,也给大面积上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非常具体的改革要求。
为了实现高效的、学生实践活动充分的课堂阅读教学,语文教师需要懂得阅读教学成功的最重要的前提是教师个人独立进行的细腻深入、见解深刻、提炼丰富的课文研读,没有高质量的对课文教育教学资源所进行的提炼,便难有内容丰富、活动落实的课堂教学。其次,阅读教学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是利用课文指导学生学用语言、增加积累;阅读教学更加重要的任务是训练、形成、提升学生终身受用的阅读与表达的能力。再次,语文教学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师要有高超的教学技能,要讲究教学艺术、要讲究学术修养,要立足于“课堂积累”与“训练充分”组织起生动丰富的课堂活动。所以说,充分利用课文,有效设计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是“好课”的教学设计理念之一。
所谓“好课”,就是有较高的教学效率的课;就是学生能够充分地占有时间,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语言、习得技能、发展智能与训练思维的课。语文教师的教材研读能力制约着课堂教学的效率,这种“教材研读能力”的差距可以导致课堂训练效果的迥异。如人教版七年级课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教学: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
这则寓言,在日常教学中,大致上这样进行:读一读课文——说一说故事——演一演情景——议一议“虚荣”。
这样的教学,还称得上思路清楚,并关注到学生的活动。但从学生实践活动的深度看,其肤浅的程度还谈不上是很好地利用了课文。如果教师深研这则寓言并能够对它的教育教学价值进行充分的利用,则可以设计出如下有效训练的教学过程:①给这则寓言再拟一个标题并阐释自己的理由。②划分这则寓言的层次,分析其情节结构。③用两三个成语评价赫耳墨斯这个人物形象。④品析“三问三答”的表达作用与表达效果。或者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①朗读课文,读清课文的层次,读出课文的情景。②朗读课文,提取课文中的四五个关键词。③朗读课文,品析“笑”的表达作用。④朗读课文,发挥想象,续写课文内容。
上述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都可以达到学生课堂实践活动具有一定教学深度与一定训练力度的目的,由此可见“充分利用课文”的重要。反过来可以说,如果语文教师连教材、课文的研读与利用都缺乏能力,那又如何能设计出优质的高效的课堂教学?在充分利用课文教育教学资源的前提下,我们可以从如下角度来设计有效的、让学生经受历练的课堂阅读的实践活动。
1. 文意把握的活动。文意把握,就是理解课文的大意,知晓课文的思想情感倾向,或者感知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的特点等等。这可能是任何一堂阅读课在开讲之后的第一个重要的能力训练环节。
如《苏州园林》“文意把握”的训练活动,可以这样设计:①勾画、集聚这篇课文的关键句、中心句。②据文阐释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③说明《苏州园林》的顺序之美。④分析课中的“照应”。⑤《苏州园林》段意概括。⑥解说“游览者”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
以上六个方面的角度,可以灵活地运用在不同的教学设计之中,它们无一不能达到“文意把握”的教学目的,无一不能组织起有效的阅读分析活动,无一不是在有一定难度的实践活动中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
2. 反复读练的活动。反复读练,就是整体地多角度地利用课文,设计学生全员参与的角度精致的阅读实践活动。如下面蚊子和狮子(《伊索寓言》)的教学设计:
蚊子和狮子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课堂阅读活动之一:情节分析。其目的是训练学生了解故事内容、把握情节发展、明确思路层次的能力。教师指导情节分析的方法:概括法。用“情节一”、“情节二” ……领起对故事情节的概括。活动方式:每位学生都必须“写”。
课堂阅读活动之二:语言赏析。其目的是训练学生欣赏字、词、句的表现力或表达作用的能力。教师指导语言赏析的方法:评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分析某处语言是怎样表现了人物或情景的。活动方式:反复朗读,课文评点。
课堂阅读活动之三:寓意解析。其目的是训练学生感受、品悟、分析、提炼、阐释道理的能力。教师指导寓意解析的方法:阐释法。根据自己对故事的反复揣摩,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所感悟到的道理。
活动方式以默读、品悟、交流为主。这样的活动形式,还可以运用到课文的片段品读中去。此种活动形式能够非常有效地“正规”地训练与提升学生的阅读品析能力。
3. 文思分析的活动。文思分析,就是文章结构、思路、顺序、层次的分析与论析;文思分析是对学生的极好的概括与分析能力训练。文思分析训练,并不止于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概括思路、划分层次,我们可以创造生动地让学生有兴致地进行钻研、尝试的课堂实践活动。如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的文思分析训练:
【活动设计】请同学们对这则美文进行“变形”,使之成为两个部分,三个部分,四个部分。
下面是对课文“两个部分”的理解: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叙事)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抒情)
下面是对课文“三个部分”的理解: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记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描写)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抒情)
在将课文“变形”为“四个部分”的过程中,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起承转合”。这样的课堂实践活动,能够让班上所有的学生参与,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课堂上享有一段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
4. 精段细读的活动。语文学习,于教师于学生而言,品词论句能力都是高层次的阅读欣赏能力。而课文的阅读教学,在大多数的课堂教学情境中都“变”成了碎问碎答式的过程,这就让课文基本上失去了“利用”功能,学生既难以得到整体的阅读训练,又难于得到精细的品读训练。如果我们变换角度,设计学生独立思考、表达见解的阅读品析活动,教学效果则大大不同。如课文《大自然的语言》首段的品读教学: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连天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研读话题】品读《大自然的语言》的第一段,欣赏其表达之美。
【活动方式】每位同学写出50字左右的欣赏本段表达之美的文字。
【内容赏析】
本段语言表达生动。用“翩然归来”描绘燕子的轻捷、洒脱,用“簌簌地”写出树叶纷纷飘落的动态,用“衰草连天”写出深秋景象的荒凉,用“风雪载途”写出严冬的酷寒。
本段语言表达雅致。“草木萌发”“翩然归来”“北雁南飞”“田间草际”“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短语,精练优美,音韵和谐,富有表现力,给人美不胜收的感觉。
本段语言层次清晰,顺序清楚。全段文字分为两个层次,先分写,再总写,结构明朗。第一层的表达按春夏秋冬的顺序进行,衔接自然,句式生动。第二层进行规律点示,“年年如是,周而复始”8个字,极有概括的力度。
本段作为全文的首段,有如下的表达作用:紧扣课文标题,用生动的语言有序地描述纷繁的物候现象;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如同展现四季风光画卷,引人入胜,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这样有牵引力度的阅读训练,真正做到了充分利用课文、有效设计学生的阅读品析的实践活动,其教学的效果显而易见,决非肢解式碎问碎答式的教学所能比拟。
5. 字词学用的活动。字词认读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中非常基础而又重要的任务,但研究的力度却似乎非常薄弱。大量的课堂教学之中,或者没有字词教学,或者只进行一下所谓的预习检查,或者由教师板书、投影若干文字让学生读一读。
其实,字词教学也是可以设计出灵活多样的课堂实践活动的。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说“屏”》的教学:
【设计角度之一】请同学们选一组词读一读:
微妙:深奥玄妙,很难捉摸。擅长:在某方面有专长。点缀:衬托,装饰,使更好看。装饰:装点修饰。韶光:美好的春光,喻指美好的青春年华。 造型:塑造人或物体的形象。 得体:恰当,恰如其分。休憩:休息。
【设计角度之二】请同学们用几个词写一写微型的《说“屏”》:
第一组:诗意 情境 向往 微妙;第二组:擅长 功能 美感 称道;第三组:帷幕 装饰 书斋 休憩;第四组:造型 轻巧 绘画 得体。
【设计角度之三】抓几个词品一品——品析下面语段中“用词抒情”的语言表达技巧:
“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因为研究古代建筑,接触到这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更觉得它实在微妙。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
6. 朗读体味的活动。在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中,从细节来看,最差的教学技能大概就是朗读指导技能。几乎所有文体的课文朗读,在语文教师的指导口令中,都是“大声地读”“有感情地读”“读得准确”“读得流畅”之类。
可以说,朗读教学指导的粗糙,在于多少年来没有在训练“角度”上进行突破;朗读教学设计,要想达到精彩的境界,必须讲究“角度”两个字。如课文《咏雪》的朗读训练,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一读,读出层次。请同学们用语言停顿的方式表现课文的两个层次。
二读,读清句子。请同学们读清楚文中句子的结构。
三读,读出情景。以声传情,读好文中三个人物的对话。
四读,读好细节。特别是读出“公欣然曰”、“公大笑乐”的情味等。
四次朗读指导,能够让学生从四个方面得到细腻的感受,一是章法,二是句法,三是对话,四是细节。这样的朗读指导,因文而设,入情入境;每读一次,学生都会有一次体味,都会有一次朗读水平的提升。反复的、角度明晰细腻的朗读指导,是学生们能够享受审美愉悦的极好的课堂实践活动,这样的朗读训练已经升华为既有朗读、又有品析的综合实践活动了。
除上述活动之外,我们还可以务实、灵活地设计出各种各样的课堂实践活动。如:句式学用活动,段式学用活动,朗读竞赛活动,课文作文活动,文笔欣赏活动,妙点揣摩活动,据文演讲活动,课中比读活动,诗歌联读活动,高效笔记活动,巧编练习活动等。
这些学生集体参加的课堂实践活动,并非是让学生课外预习透了再到课堂进行什么“展示”的活动,也并非是让学生课外做了大量的什么“学案”之后再到课上进行交流讨论的活动。这些活动都是当堂进行的,是真实而扎实地让每一位学生都经受历练的课堂阅读活动。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