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香保心丸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作用机理研究
2014-02-14韩万荣韩天生
韩万荣 韩天生
松原市中医院,吉林 松原 138000
麝香保心丸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作用机理研究
韩万荣 韩天生
松原市中医院,吉林 松原 138000
目的分析麝香保心丸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和作用机理。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1月~2013年1月期间诊治的冠心病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抛硬币的方式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中显效18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中显效14例,有效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2.0%,试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在冠心病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麝香保心丸;冠心病;应用效果;作用机理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病因之一,麝香保心丸在冠心病的治疗中由来已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1]。本文旨在分析麝香保心丸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和作用机理,特收集我院2011年11月~2013年1月期间诊治的5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分组试验,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1年11月~2013年1月期间诊治的50例冠心病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名,试验组中有14名为男性,11名为女性,最大年龄为68岁,最小年龄为29岁,平均年龄(43.24±8.33);对照组中有15名为男性,10名为女性,最大年龄为70岁,最小年龄为30,平均年龄(45.83±8.14)。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各项基本资料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模式,治疗药物为硝酸甘油,用法为舌下含服,患者病情得到缓解的时候改用普萘洛尔片治疗,每次20 mg,每天3次;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治疗,每次两粒,每日三次,两组患者持续治疗一个月,对两组患者的疗效情况进行分析对比。
1.3 效果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得到明显的改善但并未消失;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没有改善或者加剧[2]。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数据处理
数据以SPSS 18.0软件分析,以率(%)表示计数资料,比较经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中显效18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中显效14例,有效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2.0%,试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情况
3 讨论
冠心病是心脏病中的一种常见类型,尤其在中老年群体中具有很高的发病率,患者往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气短胸闷、头晕耳鸣、心烦不寐以及腰膝酸软等症状[3],如果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据有关临床统计资料表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冠心病患者不断增多,且其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势态发展,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冠心病的治疗就显得非常重要。对于冠心病的治疗,目前主要通过药物方式,而单纯的西药治疗往往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随着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推广,在冠心病的治疗中逐渐引入了这一方式。
麝香保心丸属于中药制剂,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麝香保心丸的药物成分主要包括:麝香、冰片、苏合香、蟾酥、肉桂、牛黄、人参等,具有良好的清热强心、止痛通络、益气固本、温通散寒效果。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麝香保心丸能够有效促进血管内皮的细胞生长因子活性,从而促进了冠脉侧支血管的快速生成;另一方面,该药物能够对微血管的内皮细胞快速增殖形成管腔产生促进作用,以此促使缺血部分心肌的新生血管增多、形成侧支循环,使缺血心肌的供血得以加快,最终达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目标[4];除此之外,麝香保心丸对于抑制血管炎症反应也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本文通过分组对照的形式,对我院2 0 1 1年1 1月~2013年1月期间诊治的5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给予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对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治疗。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2.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0%(P<0.05)。由此表明,麝香保心丸在冠心病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1]曲玉霞,王瑞.浅谈麝香保心丸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18):150-151.
[2]何瑶,武向阳.麝香保心丸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临床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2010(7):2178.
[3]曹莉芳,王立旗.麝香保心丸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32):23.
R259
B
1674-9316(2014)18-0116-02
10.3969/J.ISSN.1674-9316.2014.18.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