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
2014-02-14蒋伟涛
文 蒋伟涛
红高粱
文 蒋伟涛
高粱挺拔的秆子,排成密集的棚栏,模模糊糊地隐藏在气体的背后,穿过一排又一排,排排无尽头。一轮明月冉冉升起,遍地高粱肃然默立,高粱穗子浸在月光里,像蘸过水银,汩汩生辉。
一
我的家乡在河南豫东平原,和作家莫言的家乡山东高密都属于东部平原地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各家各户都经营自己的责任田,或者说是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土里刨食,一年两季的作物收成,一般而言各家都是在头年的过冬之前种上冬小麦,来年六月份收成,然后马不停蹄地种下秋季作物,一般是种植棉花、玉米、大豆、芝麻、高粱等秋季作物,而种植玉米、大豆是在小麦不够吃的情况下,作为填饱肚子的补充。种植高粱可以说是一本万利的。因为其他作物除了食用和把秸秆用作柴火做饭烧锅之外的功用就很少了。但是高粱可不一般,可作为建筑、家用、食物等多种用途。
高粱,禾本科,高粱属,一年生草本。秆实心,中心有髓,叶片似玉米,厚而窄,被蜡粉,平滑,中脉呈白色,圆锥花序,穗形有带状和锤状两类。关于高粱起源问题目前尚未定论,但是许多研究者认为高粱原产于非洲,后传入印度,再到远东。在非洲莫桑比克的一个溶洞中,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10.5万年前的各种石器,有刮削器和研磨器,而且石器上面粘着许多当地的一种高粱的颗粒。由于洞穴中很黑暗,不适合作物生存,这些高粱颗粒肯定不是洞穴中自然产出的。考古专家推断原始人从洞穴外收集大量的高粱作物,然后在洞穴中用石器处理外壳后食用它们。这是迄今为止人类食用高粱的最早发现。
高粱是中国最早栽培的禾谷类作物之一。有关高粱的出土文物及农书史籍证明,最少也有5000年历史了。如《本草纲目》记载:“蜀黍北地种之,以备粮缺,余及牛马,盖栽培已有四千九百年。”中国栽培高粱的历史也很久远,在我国又名蜀黍、芦粟、茭子、木稷等。中国高粱叶脉白色,易脱粒,米质好,气生根发达,茎成熟后髓部干涸,糖分少或不含糖分等。对于高粱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与酒的关系。据说发明酒的人,名叫杜康。他当长工时,有一次偶然把高粱米饭放在树洞中,时间久了,发酵成了酒,所以开始叫“久”,后来才有“酒”字。高粱一般长得很高很快,高粱秆大概比玉米的高度要高出一倍,但是直径粗细却是玉米的一半。高粱性喜温暖,抗旱、耐涝,尤其是在缺水的年份或者地区成为农民欢迎的作物。高粱最终长出的果实是呈纺锤形穗状的高粱穗子,成熟的时候麻雀和其他鸟类会来到地里觅食,在一般的小麦或者大豆等矮状作物地里,可以放置稻草人吓唬小鸟,但是在高粱地里放稻草人由于高粱秆的高度一般不起作用,小孩放学时间在地里看高粱、吓唬小鸟成为那时的乐趣。在高高的翠绿的青纱帐中捉迷藏,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是再好不过的了。
二
高粱可以说全身都是宝,勤劳的中国农民在长期的耕作中发现了很多方法充分利用高粱的各部分,把高粱物尽其用发挥到了极致。高粱的嫩叶阴干青贮,可以包粽子用,或晒干后用作饲料。高粱的秸秆可以晒干后用麻绳整齐地编制在一起,织成一种粗糙的簸。一来过去农村在盖房时使用在房顶,搭在梁头和椽子之上的位置,遮盖住大缝隙,减少椽子的数量,同时在簸上放泥土挡风寒,防止雨水漏到屋内;二来可以作为农村睡觉铺盖下的垫物或者放在屋内作为分割空间的简易屏风。高粱秆上部连接高粱穗的最上端的一节,一般单独割下来,在阳光下晒干,作为编织锅盖、笆斗以及盛放馒头的圆状盛具的基础材料。冬日里,一年的农活基本完毕,奶奶靠着屋墙坐在院里编织高粱秆盛具,把晒干后的高粱秆按照十字架的形式放在一起,先用针线固定住中间的两根,然后按照上下两个层次用针线依次交错交叉固定,一般中间的几根最长,依次往外围变短,最终形成一个双层结构的圆形磨盘状的盛具。既可当作农村土灶的锅盖,还可以用作盛放饺子、馒头的托盘,一举两得,在豫东农村很是广泛使用。心灵手巧的奶奶,有时还用剩下来的长短不一的高粱秆做成小篮子,作为我们的玩具,想来很是有趣。高粱的穗子在去掉高粱粒后,可以做成北方人打扫卫生用的笤帚或炊帚,充分变废为宝。高粱的颖果可以吃大家都知道,一般都是把颖果的外壳去掉,吃里面的果仁。颖果呈褐、橙、白或淡黄等色,果仁圆形,微扁,质粘或不粘。在解放初期和以前没有机械化磨面的情况下,高粱粒的外壳是不容易去掉的,如果想食用的话,需要把皮一起吃下。一般把高粱放在磨盘里碾磨成粉状,如果用作蒸馒头或者做面条,需要添加一些小麦面粉或者玉米面粉,不然的话,口感没有那么好。因为面粉里有高粱外壳不容易磨碎,我现在还依旧记得高粱面做的馒头呈紫褐色。在前些年高粱是北方农民的主要食物,可以糊成饼子,摊作煎饼,另外最大的用处是制造白干酒的原料,所以白干酒也叫做高粱酒。中国的酒类性烈易醉的莫过于东北的高粱酒。可见这类农作物中所含精液之纯,与北方的土壤气候都有关系。
三
每年七、八月的豫东平原,太阳炙烤着大地。农田里只有高粱、玉米、大豆等作物,这个时间正是众芳谢过,果实和种子都开始精心孕育的时节。只要地里不甚干旱,农人就可以歇息,老天注定在这烈日炎炎下不让农人过分受累。整个平原都被绿色所覆盖,一望无际绿油油的夏作物正在积攒着力量蓬勃生长。灌足了水的原野开始膨胀,郁郁葱葱的青纱帐顺势迅速拉起,连天接地的万顷碧浪,可以说是“接天绿叶无穷碧”,被铺满石子的乡间小径切割成巨型方块,仿佛是给幽静的小路筑起了两面森严的高墙。
一阵暴雨之后,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味道,高粱被雨水一遍遍濯洗过之后,齐刷刷、绿生生的秸秆隔夜就见长一大截,茸毛毕呈的细长叶子,湿润又亮泽,边缘略带优雅的卷曲,萧萧飒飒地摇着阳光,炫耀着活力的美。枝身的每个节段都凸显着生命的力量,接近地面的茎节上,裸露的气根如龙的趾爪,在拼力地伸向肥沃的土壤,如同孩童企图抓牢母亲的衣裾一样。
在莫言的小说《红高粱》中,对于高粱有这样的描述:
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我的父老乡亲们,喜食高粱,每年都大量种植。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的紫红色影子。
高粱挺拔的秆子,排成密集的棚栏,模模糊糊地隐藏在气体的背后,穿过一排又一排,排排无尽头。
一轮明月冉冉升起,遍地高粱肃然默立,高粱穗子浸在月光里,像蘸过水银,汩汩生辉。
说起高粱,还有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那就是“青纱帐”。青纱帐,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出自哪位诗人之口,已无法考证,原意指北方连片的高粱地。因为我们的父辈祖辈,我们的北方,都曾经是这红红的高粱米所养育,含辛茹苦的耕作,饥腹的指望,父老的冀盼,都在青青的纱帐、红红的高粱。本来如刀的长叶,连接起来恰像一个大的帐幔,微风过处,千叶摇拂,用青纱的色彩作比,谁能说是不对?高粱在北方的农产植物中是具有雄伟壮丽的姿态的,它也是最高的农作物,在田野之中,高高挺拔的高粱如同卫士一样守护着大地、守护着其他作物。
十月份,天气转凉,高粱秸秆不再挺拔英秀,优美的大叶子由湛绿变成黄褐,并会很快萎缩干瘪。整个植株在依旧美丽的阳光里默默走向衰萎,正如它的幼芽破土初发那一刻,同样美丽的阳光也正照耀着大地。母体以壮丽的涅,引渡了腴甘的籽穗。至此,青纱帐的使命完成了。幼子吸干了母亲的乳汁,汲取了母体的所有精华。生命获得了延续。各种植物的茎叶变黄了,田野变黄了,树木的叶子也会慢慢变黄,大地上的一切都将变成夕阳的颜色,黄灿灿的,壮观又丰美,那就是说,绿色的夏天已随风而去,华北平原又一个丰硕的金秋来临了。
又是一个丰收和收获的年份!您看,农人都在地里笑着收获高粱呢!
作者单位:北京市委统战部
责任编辑 刘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