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北京城市发展的几点思考
2014-02-14董光器
文 董光器
对北京城市发展的几点思考
文 董光器
过去,城市总体规划一直强调“跳出市区框框,面向16800平方公里,发展郊区城镇”,现在这个目标正在实施中。但是,从北京的资源环境容量看,已难以为继,只有打破行政壁垒,“跳出北京框框,面向京津冀广大区域”才是根本出路。
北京的城市建设已经走过65年,如果以1992年作为前后发展阶段划分的话,应该说在计划经济时代宏观调控的作用可能更大些, 按规划实施的难度可能更小一些。前40多年的建设形成的城市骨架为后20多年的发展打好了基础,这是不容置疑的。后20多年生产力获得解放,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建国之初规划提出的对北京未来现代化的设想,在中心城区已基本实现。作为亲历这个全过程的老规划工作者来说是深感欣慰的。
目前北京的人均GDP已突破15000美元,可望在2020年突破20000美元,进入经济发达城市的行列。在这个新形势下,北京应该向何处去,这个问题又摆在面前。如何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落实习近平同志就推进北京发展提出的五点要求,把北京建成现代国际城市,是这次城市总体规划修订要解答的问题。
面临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更显突出,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实施经济转型,疏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产业,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努力改善生态坏境,似乎已形成共识。但是,有了良好的愿望,不见得就能把这项工作做好,必须充分认识实施过程的复杂性。我认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经济体制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可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只有切实改革政府职能,按市场规律办事,加强宏观指导,加强市场监管,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调节经济活动,才能把首都的建设引向健康、有序发展的轨道。用这个观点来衡量,我觉得以下问题值得关注。
虽然我市的人均GDP已突破15000美元,但是就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均GDP而言,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城市在人均GDP6000美元左右的劳动生产率水平,经济增长有相当部分还是靠大量增人、增地来实现的。就拿二产来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很快,但是其对GDP的贡献率还不到30%,加上现代制造业的贡献,约占二产GDP的2/3。还有1/3是落后的传统制造业,却占了第二产业70%左右的劳动力,60%左右的工业用地。因此,人口能否控制,土地潜力能否挖掘出来,取决于对传统制造业改造和疏散的力度。建议政府提出一个到2020年改造传统制造业实事求是的目标,这样就可估计到2020年,第二产业能减少多少就业人口,腾出多少土地。
过去,城市总体规划一直强调“跳出市区框框,面向16800平方公里,发展郊区城镇”,现在这个目标正在实施中。但是,从北京的资源环境容量看,已难以为继,只有打破行政壁垒,“跳出北京框框,面向京津冀广大区域”才是根本出路。这个问题在中央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82年、1992年)的批复中都提出来了,可是多年来“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关键是没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近年来,除了中央决策把首钢外迁外,北京外迁到河北省的都是产能落后且污染严重的化工、炼焦、铸造等少数企业,对推动河北省的发展作用有限,但其产生的污染还是回馈到北京。显然,这种做法不符合互利共赢的格局。只有改革政府职能,扫除思想障碍,按市场经济规律制定政策,做好顶层设计,促进城市合理的分工协作,实现优势互补,才能为实施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
就房地产开发而言,政府对保障房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强,这是为民办实事的重要举措。但是对商业地产的宏观调控与指导恐怕还应进一步加强,前些年北京曾提出要建一个主中心、一个副中心、三个新中心、四个金融后台的金融体系的设想,掀起了各区竞相建金融中心、购物中心热,粗略估计全市规划建金融中心的用地超过20平方公里,总建筑量突破5000万,总量甚至超过纽约。据报道,2006年北京商业地产供给增幅为79%,而需求增幅只有37%,供求差42个百分点,2006年购物中心竣工240万,可只销售108万,一半以上闲置,不知这种状况现在是否有所改变。另据专业部门统计,目前北京已投入在建的商业综合体(也称城市综合体)有49个,总建筑面积超过2100万,几乎相当于现有北京商业总面积。这种一拥而上、规模过大、数量过多、遍地开花的现象,难道不该引起高度关注吗?据香港仲量联行统计,2013年底,长三角地区一些城市写字楼的空置率都在30%左右,浙江杭州的空置率为30%,江苏无锡的空置率为58%,北京是多少,不得而知,我是十分担心的。对房屋空置率的关注是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的重要依据,根据香港、新加坡的经验,认为空置率控制在5%较为理想,最大不宜超过10%。建议政府关注此问题,加以宏观指导,避免出现房地产泡沫。
目前,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还不匹配。城市发展很快,但是农业现代化停留在一般的发展水平上,缺乏发达的高科技农业,与发达国家相比,离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距离还相当大。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是郊区现代化发展中的普遍问题。北京郊区有很广大的农业地区,开发现代农业的潜力还很大。最近我去考察了郊区几个村子,农业水平都较差。有的虽然村容比较整齐,但农地都承包出去作其他用途了,农民都外出打工了。有的村自然环境条件很好,可是年轻人都走了,只留下老年人,形成了空心村,种地没有经济效益。这样的村庄,农业资源显然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就城乡建设的状况而言,一方面城市开发占了大量农村土地。另一方面对农村产业发展缺乏正确引导,对农村的建设管理比较粗放。不少村庄把大量工艺落后被城市淘汰下来的传统工业放到村镇来,占了大量农田,效益很差,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却很严重。有的地方村村搞房地产开发,占了大量农田,有一个村把4000多亩土地都开发成城市建设用地,大部分建了住宅,只剩下73亩农用地,还有什么农业可言。据某郊区县2012年的统计,在农村违法建设占地74.27%。应该说,农村出现的这种状况,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在二元结构下对城市剥夺农村的一种反抗,是城乡矛盾的一种反映。
2014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村必须强;农村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我们必须改变重城轻乡的现状,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首都建设的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抓好。不解决农村发展的出路问题,城市总体规划就无法顺利实施。没有农业的现代化,谈不上城市现代化,发达城市落后农村并存的局面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作者系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院长
责任编辑 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