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设计:从师本设计走向生本设计
2014-02-13申银群唐劲军
申银群++唐劲军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和主体,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在进入文本世界时会置入自身的生活经验,并运用各自的生活体验与文本及其他阅读者对话,使得他们在解读文本意义的同时获得自我生命意义的表达。阅读教学设计是对阅读教学实施的预设,它体现出教师对阅读课堂教学的洞察和把握,使教学活动更富有预见性。科学而富于艺术性的阅读教学设计是成功实施阅读教学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设计,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所构成的设计环路不应是封闭的结构,而应该时刻保持对学生生活世界、知识经验的开放性,一方面不断接受学生知识经验对教学可能发生的影响和对教学的需求,另一方面又不断丰富学生知识经验的内涵。这就需要我们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主导的师本设计,走向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设计。
一、阅读教学师本设计的弊端
我国传统阅读教学主要受前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思想影响,阅读教学一般分为五个阶段:组织上课——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阅读教学设计严格程式化。这使得“阅读课堂教学处于一种封闭性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教案的控制性和传授的单向性,它剪辑了认识过程的复杂性、曲折性和生动性,也排除了人与人相互作用的种种可能性,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与发挥。”[1]这样完全由教师单方面主导的教学设计,还表现出以下弊端:一、设计程式化,严格的步骤设计使教学设计处于教师主导的封闭性状态,阅读课堂单向地由教师控制和传授。二、设计过于注重教师的“教”,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阅读变得机械呆板,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三、设计的主体单一,教师独立完成或教师之间合作完成,没有学生的参与,忽视了学生的情感经验。这样的师本阅读教学设计剪辑了学生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和生动性,制约了语文教学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忽略了学生学习中的实际需要,使学生丧失了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也没能体现学生的情感性和发展性。
二、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设计
革故才能鼎新,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本”,阅读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前者是阅读教学设计的基础和前提,后者是阅读教学设计的目的和归宿。在此背景下,语文教学设计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时金芳指出,系统的语文教学设计,要以科学的教学设计理论为构架,反映语文教学的个性,体现“为学习设计教学”的思想。[2]浙江师范大学潘涌教授指出现代语文教学设计创新的内涵:教学内容着力于凸显个性、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教学对象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自由思维的空间。[3]这些都向我们表明,阅读教学设计应从关注学生要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去学出发,来考虑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去教,“以学定教”,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设计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学习引路人的基点出发,巧妙引导,精心设计,真正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创新生活的平台。
“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倡导,要求阅读教学设计也应发生相应的转型。教师要从关注具体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核心,重新认识和理解阅读教学设计。阅读教学设计要让学生的经验参与阅读,设计的过程要有创生性和开放性,要从关注学生知识和义理的增加转变为关注学生的经验发展,阅读教学设计要建基于学生这一主体。
三、阅读教学的生本设计
立足于学生的阅读教学设计,关注学生的知识经验的增长,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个体差异性、需求的多样性和意见的多元性,让学生能有真正参与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这就要求教师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要倡导学生参与课前的设计,鼓励学生表达对教学设计的想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能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和切适性,使阅读教学设计真正成为阅读教学的蓝图。
(一)为“教”设计走向为“学”设计
阅读教学设计若只围绕“如何传授”、“如何教”去做文章,只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和“怎么教”进行的安排和部署,这样就只注重展示教师的“教”,没有体现学生的“学”,教师单向输出信息,师生、生生之间缺乏对话交流,这种仅仅为教师的“教”而进行的设计是比较陈旧的。
教学论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学,教要转化为学。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支持引导下,激发并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凡是个人出于自由意愿而做之事,都不在计划之内。但是,可以给予一定的条件,使人的自发性比其他条件下更容易发挥出来。”[4]学习是认知主体的自我调控过程,只有引起学生内在的思维和认识,教学的意义才会产生,就如同教师虽然可以确立为什么在学习这个文本时要突出这个主题,但是解释这个主题的意义时每个学生依据的还是自己,阅读教学设计要从为“教”设计走向为“学”设计。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要立足于学生的学,即要注重分析学情、了解学生,全面动态地把握学生的情况。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如果仅仅站在自己的立场阅读文本,仅仅以自己的眼光解读文本,这样的教学设计就只是关注了将解读结果教给学生,没能立足学生的学,阅读教学变得“一厢情愿”,也就无怪有学生这样说:“我一个人在家里读《背影》时哭了,我在上课时听老师讲《背影》时却睡着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并未参与其中,促使其“学”也就无从提起了。
格拉塞斯费尔德曾说,“可以引导一头蠢驴去喝水,但不能强制它去喝水”,阅读学习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种“我——你”之间关系的学习,重在强调学生“我”的一种主体积极地参与。叶圣陶也说过,“学生跟种子一样,有自己的生命力,教师所能做到的,只是供给他们适当的条件和照料,让他们自己成长。”[5]语文课程标准重新定位了教学中师生的位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阅读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阅读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学”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发挥学习中的主体性,设计学生读书思考、感悟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在读书思考、体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实现创新发展。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要设计合作沟通、探究学习、对话交流、感悟体验等环节,要在预测学生经验的基础上留足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提供学习的条件,创设学习的情境。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教授指出,“让学成为教学的核心;让学走在教的前头;让学贯穿教学始终;让教永远伴随着学生的学、让指导永远伴随着学生的学。”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教学效率。阅读教学中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最根本是让学生能自读自悟,学会学习,真正实现为“学”而设计。endprint
(二)“为学生”走向“由学生”设计
在阅读教学设计中,由教师独自进行的、学生没有参与其中的教学设计,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学生成为“受众”,被动地进入教师设定好的一系列活动,其主体性没能得到调动和发挥,阅读教学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在笔者的调研中,很多学生反映了这样的意见:“我喜欢老师的讲解与自学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以自学为主,老师稍加点拨”,“很反感老师对课文作‘八股文似的设计,喜欢自由、自主的学习方式”,“希望老师的教学设计能让我们发挥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一概听老师泛泛而谈”,“不喜欢老师总是一直在讲,毫不停歇,应该要增强小组间的学习讨论,甚至老师完全不用上课,可以让学生上。”学生们喜欢自由、自主的学习方式,渴望能有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真正参与的机会。现代教学设计的发展趋向是学习者置身其中的设计,这里不单单是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考虑学生,设计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而是倡导学生参与设计的过程中。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教学设计是一个新的尝试,它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学生参与教学设计,能更直接、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及现有学习经验、学习能力等情况,以便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创设学生读书、体验的情境氛围,安排师生、生生之间对话、互动的方法和过程,设置学生间合作、探究的条件和手段,部署差异性的反馈、评价时机和策略。
“由学生”设计可以是将某篇课文交由学生设计,完全放手让学生设计;也可以是教师教学某篇课文之前让学生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协商、共同设计;也可以是教师在设计前对学生们有个全面的了解,探寻学生的具体情况,使学生的经验有参与阅读的机会。譬如在设计前询问了解学生在学习文本时遇到的疑难和困惑,阅读此文本你最喜欢的是什么,你打算以怎样的方式来学习这篇课文等等,知晓了这些,教师再以此确立教学设计的目标、内容、重难点、方法、过程等。学生参与教学设计过程,学生参与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选用教学方法和策略,这需要学生身心投入、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从“为学生”设计到“由学生”设计的转变,就使教学设计实现了从权威决策到民主决策,从目标导向到过程导向,从知识本位到学生的发展本位,师生关系从主客体关系走向平等协作的关系,体现出教学设计的多元性、开放性、交互性、协作性等特征,阅读教学就因有了针对性而变得高效。
(三)从静态设计走向动态生成设计
静态的教学设计方式常存在于阅读教学设计中,一方面,教师进行设计时立足的是教材内容的基础而不是基于学生的前有认识,使得教学设计所基于的认识基础是静态的。另一方面,教学设计完成后,教师便在课堂上实施这一设计,中间对教学方案不加改变,或者只是在这次教学方案实施完成后,根据作业评价等略作反思以期改进下一次教学设计,在实施本次教学设计的过程是固定的,呈现静态化。“静态化”的教学设计使教师在课堂上操纵、控制整个教学活动,学生的经验被摒弃在外,导致教学过程出现凝固、机械划一,缺乏生命活力的现象,无法有效适应教学现实的丰富性、多样性与变化性。
阅读教学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指导方案,是为了达到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和共同发展的效果,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进行优化组合,也可以说它是一个弹性化的教学方案。阅读教学设计不需要对每一个细节都作出具体的论述,也不需要对突发性的教学事件都作出准确的预测,它可以是对教学的实施作出粗线条的动态性的计划。新的阅读课堂观认为,课堂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文本和教学环境组成的动态系统,是学生和教师在互动交往中共享知识,实现个体生命成长的情境化场所,是动态生成的、不可预设的充满变化的生命化场所。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立足学生实际,动态设计教学过程,关注生命成长。
阅读教学设计要从静态设计转变为动态生成设计,动态生成设计的过程则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一方面,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等,教师不断改变与加深对学生已有经验的认识,此过程中学生也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兴趣、需要以及努力的方向等,使阅读教学设计所基于的认识基础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另一方面,在师生间的交流与讨论中,教师的意见要与学生的想法发生碰撞,在彼此思想的碰撞中,教师、学生的意见与想法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阅读教学设计过程需要根据教学情境、师生思想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变,需要持续调适、不断修改完善原有的教学方案。
“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倡导,要求阅读教学设计立足于学生,教师要从关注“具体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从仅由教师单独操纵,改变为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设计,从封闭性走向开放性;改变阅读教学设计遵循固定的程序,呈线性的静态设计的不足,弹性设计阅读教学,使阅读教学设计动态化。关注学情、关注学生,从师本设计走向生本设计,以促进学生经验的持续增长和发展,真正实现学生的生命成长。
参考文献:
[1]贺义廉.中学生阅读视野的缺失与复归.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J],2005(05):94一96.
[2]时金芳.语文教学设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4.
[3]潘涌.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67一78.
[4][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24
[5]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3.
(申银群 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541000; 唐劲军 广西师范大学化学与药学学院 541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