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

2014-02-13林笑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散文文本阅读教学

现当代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文字优美,感情真挚,以神奇的风物开阔人的眼界,以丰富的知识启迪人的智慧,以高尚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以高雅的趣味提升人的品位,以睿智的哲思提高人的境界,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在教学中,部分教师或把散文教学的目的单纯定位在应试的技巧与能力的训练上,把阅读教学搞成了阅读理解教学,将飞扬着作家激情的散文用词句含义、段落大意、表现手法分化瓦解;或把散文的人文性任意拔高,远离文本真意,肆意拓展,将阅读教学变成思想教育课,使得文本游离于教学之外。如此教学根本无法让学生体会到散文的美感,无法让学生作更深层次的认知和探索,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

那么散文阅读教学究竟该教什么,课堂教学又该如何展开呢?

一、深入文本,确定散文教学内容

王荣生先生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在我们看来,主要的标志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可见,确定正确的教学内容是上好散文阅读教学的前提。

而作为散文“教什么”的起点,我们教师在面对内蕴如此丰厚的文本时,首先要走到文本至深之处将它读透,方能走好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我们要使自己的脑子对所读文本如一张白纸,让自己的心灵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平静地倾听文字的叙述,倾听作者的叙述,让感受和认识自然地在心里生长。只有我们教师对文本有了真真切切的感受,教学时才能引领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

黄玉峰先生在教《老王》前,先通过深入文本探究老王是怎样的人,杨绛怎么对老王。如他写到“读最后一段。我看到您在几年后的愧疚,说自己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人的愧怍。这使我感动!可是此时此地,老王的悲剧,并不是因为您多吃多占,他要的是您能理解他,他要的是你们能把他当朋友,把他当一个‘人看待,而不仅仅是一个‘蹬三轮的!请允许我再说一遍,他要的是:理解!是朋友!是‘人!然而,我因此而更敬重您,因为您说的完全是真话,您使读者看到,老王虽然什么都没有,但还有‘人!您使知识分子反省自己。作为您的读者,和您一样,我也感到愧怍,我也从老王身上吸取了我原来没有的东西!我想读这篇文章的人,都会受到这样的教育!”[1]我们如果都像黄老先生一样用心去阅读文本,体悟作者思想感情,感受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产生情感的共鸣,又何愁不能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开展精彩的课堂教学?

当教师和文本进行对话后,将不会只是对教参观点照本宣科,不再只是对文章内容生吞活剥,而是探索散文教学的意义所在。我们从“写什么”看“怎么写”,进而思考“为何写”,准确把握文本的核心价值。由此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教学内容:

(一)把握形象

佘树森先生说过:“散文,就像这山谷的‘岩滴,道旁的‘野花,引人从一个极小、极细的‘平凡处所,走进一个丰富而深邃的‘极乐世界。或者你从树声、鸟语里,聆听到宇宙妙理。”[2]可见散文就是作者对某一眼前人,或物,或某一身边事产生了某种亲切的感受,或触发了某种潜在的感情,从中悟出某种人生的真谛和哲理。因此不管是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还是说理散文,一般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景、物、人、事)的记述来抒情写意、明理言志。那么阅读时,我们可以循其形,入其里,察其情。可以说,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形象特征,是阅读散文的第一步。

从教材散文中,我们既能欣赏寂静清幽的荷塘,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明朗悠闲的江南冬景,又能结识善良无私的老王,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金岳霖,勤劳持家温柔贤惠的孙犁亡妻。通过这些形象,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

(二)品味语言

散文的语言优美、隽永、生动,碧野曾说过:“正因为散文是美的,所以用辞措句要苦心推敲,做到句句优美,字字精炼。”因此教学时应注重细致品味文章中美的语言。如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就以诗化的语言,让人体会到“美丽的中文不老”。像“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忑忑”中叠词的运用,既能摹拟大雨滂沱之音,又令人联想到电子乐器的演奏,生动地描写了滂沛硕大的雨滴击打在屋瓦上的声音,展现了作者雨夜倾听雨势而随之起伏不定的心情。又如“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一句运用了通感、排比的修辞手法,把“冷”这个触觉所感的字用到其他四种感觉之中,并用排比增加了气势,构建了一种空濛而迷幻之境。

生动的语言固然值得品味,而一些看似平淡的词语,咀嚼一番也别有味道。如《金岳霖先生》中“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一句,“纳闷”一词说明金岳霖可能一向不善于应酬或不愿意把时间花在无聊的应酬上,这样就突出了这一次请客的不同寻常;再加上“北京饭店”当时的地位,可见金先生对这次请客的重视;而一个“才”字揭开了谜底,老朋友死后,金先生仍是一往情深地怀念她,更表现其重情的一面。

散文中复杂多变的句式,摇曳生姿的手法,灵活巧妙的结构,同样引人入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文句,细细咀嚼,品出感情,欣赏方法。

(三)体会情感

当代散文研究的重要学者刘锡庆有一个精彩概括:散文姓“散”(散行成体),名“文”(文学),字“自我”(具有独特个性的真实作者)。可见,散文旨在传达作者真实“自我”的个性和感情。王荣生说:“我们阅读散文,是感受作者所见所闻,体认作者所感所思。散文流露作者的心扉,读者以自己的心扉打量散文,阅读散文是心与心的碰撞、交感。”[3]因此散文教学不应只把目光放在事如何之奇,景如何之妙上,而应去深究人、事、景、理之后的“情”,深究“情”之投射如何使人、事、景、理变形、纯化、美化上。[4]简单地说,散文教学不仅要明确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更要探究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什么。endprint

如《荷塘月色》多把鉴赏的重点集中于文章写荷塘月色的部分,当然不无道理。不足的是,往往只把它作为单一的景物画面来赏析,即分为“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且多半从修辞角度品味写景的美妙。这样目中只有景色,却忽略了景中之人。我们应该在景色后看到作者内心的情趣和不便明言的思想,感受他在宁静与朦胧之外的焦躁和不安,牢骚和不满。

又如《金岳霖先生》这篇文章,我们若把重点只放在分析先生如何有趣上,那显然是浅尝辄止的阅读。我们从金岳霖先生身上应看到中国名士的风度,他们不拘小节,率性为人,恃才放达。这样再来思考作者为什么“希望熟知金先生的人把金先生好好写一写”,并且认为“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这个问题,自然也就水到渠成地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通过金岳霖先生赞美西南联大的宽容个性和学术自由精神,也表达对经历了文化浩劫的中国,像金先生那样保持着独特的人格魅力、传承着传统文化的精义的知识分子(名士)的文化景观正逐渐成为一道远去的风景的惋惜之情。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见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散文阅读教学就是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然后自然地、不违背作者写作意图地挖掘出其中深蕴着的情感。

当然,散文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除基于尊重作者情感态度进行选择外,也要考虑能否促进学生身心及思维发展。所以确定内容时也要结合学生实际,要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受、体验人的精神美。

二、优化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由于年龄和经历的关系,由于文学欣赏能力的关系,对散文深厚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有着理解上的难度,再加上教师教学方法的单一,使得学生对散文失去了兴趣。因此应该根据教材内容探索适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分感受散文的美。

(一)多诵读

散文教学根本点在于品味感受,学生通过对散文优美文字的语感体验,能进一步感受文本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而语感体验的最好方法便是诵读。朱光潜在《散文的声音节奏》一文中说:“读有读的道理,就是从字句中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品的情趣、气势或神韵。”这样通过诵读将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进而深入体味文章丰富的内涵。

诵读有教师范读和学生自读。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能使不同的内容,通过完美的语言得到最充分地体现,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把他们带进散文的美丽殿堂。而学生自读,可以通过诵读在情感上与作者作品产生共鸣,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

记得曾听过两节《我与地坛》的公开课,第一位教师用浑厚而有魅力的声音朗诵了第一部分,把我们带进地坛,让我们一起感受史铁生面对人生苦难的深沉思考;而第二位教师则让学生选择第二部分中最感人的句子配乐朗诵,在低沉、哀婉的音乐声中,学生通过诵读走进史铁生的情感世界,读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爱和儿子在失去母亲后的痛苦、懊恼、无助。这两位教师都通过诵读让学生自己领悟,自己体会,完成感情的自我升华,这显然比教师直接将所谓的“经验”“教训”告诉给他们要来得深刻。

(二)理文脉

文脉,就是散文的脉络或线索,是构成散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散文,都是作者围绕一定的主观意图和审美理想,将分散的材料铸成一个个完整的有机统一的艺术整体的,从而体现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性。我们理清了文章的经脉,就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抓住作者安排结构的用意,体会作者的态度、情感。否则我们就会如同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一样,“读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而只知道一些零零碎碎的事情,那就等于白读”。

如教学《荷塘月色》时,通过梳理作者行踪,发现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自然而然就理出了作者情感的变化: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作者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走出家门,观荷塘月色有了淡淡的喜悦,但始终难以超脱现实,“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虽惦着江南,可江南再好,已成旧梦,现实生活总是难遂人愿。不知不觉中,作者已经在自己的家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想摆脱现实的苦恼,追求美好理想生活,可最终还是回到现实,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和挣扎。

(三)巧设问

问题是探究的核心。巧设问题可以开阔学生思路,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品味文本。学生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入文本,理解文本内容,从而完成感受和鉴赏。

如教《前方》这篇哲理散文时,因为文章以探寻人们在生命苦旅的进程中意图“离家”而奔赴“前方”这样一种精神追求的过程为思考中心,这对高一学生来说存在着理解的难度。所以我们可以扣住作者由“离家”到“思家”再到“无家可归”的行文思路,设计以下几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文本内容:(1)你怎样理解人们共有的“离家”欲望?(2)为什么有人“未出家门”却也“无家可归”?(3)为什么说离家而奔向“前方”是踏上“一场苦旅”?(4)你怎样理解“离家又思家”和“还家而无家”两种精神状态?

这样通过一个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路”“家”“前方”的含义,理清作者对“人生苦旅”的思考。而且在问题讨论中还能够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当然散文阅读教学还有引导学生想象法、比较法、读写结合法等,但我们也需明知教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应该因文而异,因生而异,根据教学实际选择最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和领略散文优美而深邃的艺术魅力。

总之,要想通过散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感受和鉴赏能力,让他们学会思考和领悟,我们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认真钻研教材,优化教学方法。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焕发蓬勃的生机。

参考文献:

[1]黄玉峰.我教《老王》[J].语文学习,2007,(04).

[2]佘树森.散文的艺术魅力.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一册.

[3]王荣生.散文教学要从“外”回到“里”[J].中学语文教学,2011,(02).

[4]李卫东.散文河里有规矩——浅谈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J].中学语文教学,2012,(03).

(林笑 浙江台州一中 317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散文文本阅读教学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