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视觉文化背景下儿童传统阅读问题的思考
2014-02-13张彦清吴萍
张彦清++吴萍
日趋发达的影视传播媒体,让当下儿童的阅读生活多被流光溢彩的图像、形象逼真的画面所占据。面对视觉文化时代,人类阅读介质的变化,一些人试图借助现代影像技术的力量将以语言和文字为中心的传统阅读形式取代,从而达到阅读活动“视觉影像化”的目的,因而以往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印刷文本逐渐有被新兴的视觉影像所取代的趋势。“图像文化的兴盛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道独特的历史景观,它颠覆了文字的霸权,使文字沦为影像的附庸,人与现实的关系也从语言转向了图像,使传统阅读方式在日益蓬勃发展的图像文化时代下受到新的视听媒体的冲击,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危机。”[1]我们面对逐渐被弱化的传统阅读,在焦虑之余不能悲观地认为传统阅读应该让位于更直观、更逼真、吸引力更强的视觉影像阅读,而应该力主弘扬纸质阅读传统。
一、相关概念的解析
1.传统阅读与儿童传统阅读
王晨在《传统阅读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意义》中对“传统阅读”的内涵作以下解释:“一指通过解读纸质文本文字来获得意义的传统阅读方式,二指对传统文学名著的阅读”[2]
在本文中我们将“儿童传统阅读”理解为儿童通过纸质载体对印刷文本的阅读,认为“儿童传统阅读”是以文字(包括图像)符号作为阅读载体,读物中的文字和图像以静态的形式展现在儿童的眼前,儿童通过解读纸质文本的方式来获取阅读信息的过程。
2.视觉文化背景下的视觉影像阅读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视觉文化”、“读图时代”等一系列关乎“影像”、“图像”的词汇也随之进入了人们的视线。贝拉·巴拉兹(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在《电影美学》一书中首次使用了“视觉文化”一词,指出“视觉文化”是指“只通过可见的形象来表达、理解和解释事物的能力。[3]赵维森又将“视觉文化”定义为:“以影视图像符号作为基本表意系统,以凭借光电信道的影视及电脑多媒体作为传播介质,与传统印刷文化相对应的新型的文化艺术形态。”[4]
正是这种新型的文化形态的发展和繁荣,催生和带动了视觉影像阅读热潮。笔者认为,所谓的视觉影像阅读是视觉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以影视图像为主要的阅读素材,凭借电视、电脑等媒介来获取阅读信息的一种阅读方式。视觉影像阅读以其直观性、形象性等特点吸引了读者的眼球,是一种与传统的纸质文本阅读截然不同的一种阅读方式。视觉影像属于立体化的知识载体,是影视技术与文字读物的综合产物,它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二、儿童传统阅读的现状分析
在视觉文化洪流的冲击下,儿童也顺势进入了新的阅读天地。不难发现,以解读语言文字符号为中心的纸质读本在小读者视野中逐渐淡出,儿童对动态图像的青睐远远超过了对静态文字图画的关注,以往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印刷文本大有被新兴的视觉影像素材所取代的境遇。近年来,人们借助纸质文本的阅读活动频率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从2012年9月开始全面启动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对我国70周岁以下的0—8周岁、9—13周岁、14—17周岁和18—70周岁四个年龄段人群进行调查,在调查内容上,增加了对手机阅读和电子阅读器阅读等数字化阅读载体的考察,在2013年4月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发布初步的研究成果: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39本,其中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77%;对未成年人图书阅读量的综合分析发现:我国14—17周岁未成年人课外图书的阅读量最大,为7.96本,比2011年的10.68本降低了2.72本;9—13周岁未成年人人均课外图书阅读量为6.04本,比2011年的7.24本降低了1.20本;0—8周岁儿童人均图书阅读量为3.85本,比2011年的5.40本下降了1.55本,综合三个年龄段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5.49本,2012年未成年人群的图书阅读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这一情况必须得引起社会各界重视。
视觉影像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倡导儿童继续保持纸质阅读的传统:其一,纸质文本阅读是读者对文学表征的间接形象品读、感悟、思考的过程,处理高度凝炼的文字远比处理简单化的“图像信息”更能充分刺激调动大脑功能;其二,文字符号是一种特殊的媒介,它有着其它媒体形式无法替代的感染读者情绪、激发想象力、促进思维发展等的作用,儿童读物的文学性对儿童精神世界的感染,需要儿童通过对纸质文本的阅读,从图文中认识、领悟。其三,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三维图像加音效的影像阅读,儿童从视觉影像中直接获得丰富多彩的信息,这种获得信息的形式取代了儿童阅读思考想象的过程,扑面而来的生动影像慢慢地会使儿童疏于识字、懈于思考,久而久之甚至还会使儿童惧怕那些需要通过思考才能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为此,我们力图重申儿童阅读纸质读物的重要意义。
分析儿童传统阅读出现的问题,需要正视以下问题:
第一、语文教育中对儿童阅读教学的重视力度不够,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到位
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不能充分的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教师没有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阅读生活去真实了解孩子的课内外阅读状况,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于将自己对教材中文学作品的主观感受强加于学生头脑,儿童喜欢和需要的阅读内容及形式并没有得到应有关注和重视。随着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直观的多媒体教学也深受教师的青睐,很多老师完全依赖多媒体,习惯用集中了大量图文、声像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小学生也不自觉地接受着视觉影像的熏陶,久而久之,学生也难以从直观形象的屏幕中抽身回到相对抽象的纸质文本的解读活动中来。除此之外,老师在指导学生选择读物时,也过于注重图书的教育性。[5]儿童对纸质文本的阅读兴趣及阅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第二、儿童传统阅读活动过程缺少家长的有效参与
儿童的课外阅读主要在家庭中进行,家长的积极参与对儿童传统阅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从儿童读物的选择来看,据调查,“家长对儿童读物价值的认知有失偏颇、家长对畅销品牌儿童读物的盲目追捧、家长对儿童读物内容的选择不够全面、家长在书店选购儿童读物时存在困惑等”。[6]另外,家长对儿童读物的选择还是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少家长也被儿童读物市场里流光溢彩的视觉影像读物所吸引。儿童读物直接关系到儿童对阅读方式的选择,由于儿童还未具备良好的自主阅读的能力,更多的时候是听从于父母的安排或者是带有很大“随意性”的阅读。endprint
良好的阅读环境除了从物质方面为儿童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料和可以自由阅读的空间外,还应该从心理和精神环境入手营造一个有利于孩子阅读的良好氛围。然而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很难有意识地为孩子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甚至会出现忽视孩子的现象。例如,孩子正在看书,而家长在旁边看电视、肆意聊天等,这些行为都会给儿童的阅读活动造成不良影响。
第三、社会对儿童读物市场的监管力度不够
儿童读物市场上很多都是以经济利益为目的而开发儿童读物,其中不乏趣味低俗、内容浅薄、价值取向偏差的影像读物。就算有一些著名的传统读物,其呈现的内容及形式不能够满足小读者不断更新的阅读需求。对于这种情况,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够,致使一些“灰色读物”不断泛滥,使得小读者们对传统阅读的兴趣慢慢被磨灭。
除此之外,社会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不能满足儿童的阅读需要。据调查:“目前我国全国公共图书馆藏书仅4亿册,人均0.3册,远低于国际图联人均2册的标准。全国公共图书馆一年的购书经费,人均不足0.3元。特别是要支撑全民阅读活动展开的公共资源并没有享受到经济繁荣的阳光普照。人口在不断增长而公共阅读资源没有得到及时补充,人们看什么?”[7]由此可见,公共图书馆馆藏资源并没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得到相应发展,其中的儿童读物当然也没有得到必要的充实。所以相关部门有义务承担发展公共图书馆馆藏资源,特别是增加儿童读物的责任。
三、解决儿童传统阅读弱化问题的策略
视觉影像阅读活动的繁荣并不意味着传统纸质文本阅读方式的终结,因此,我们应该在加强对儿童传统阅读关注的同时呼吁人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阅读的不可替代之价值。另外,还应该针对当下影响儿童传统阅读的不良因素,积极探讨改进的策略,使传统阅读活动在儿童的生活世界里重新确立相应地位。
(一)语文学科教学引领儿童开展传统阅读责无旁贷
1.语文教师在阅读活动中扮演好“特殊阅读者”的角色
教师是儿童阅读活动的重要引导者。《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9]这里所提及的阅读应该侧重于纸质文本的阅读。要求语文教师视学生为阅读活动的主体,无论是对教科书文本的解读还是对课外读物的阅读,教师应该给学生以独立品读的空间,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学生在这个阅读过程中收获愉悦之后会产生进一步阅读的动力,形成对传统阅读活动的浓厚兴趣。因此,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是引导、组织的“特殊阅读者”的角色。
2.让学生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感受阅读的快乐
教材是一种特殊而重要的纸质阅读材料,解读文本无疑是师生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学生阅读课文,是课文信息的接受者,又是课文信息的加工者,总会以各种形式继续着作者的创作,实现着作品的价值。”[10]这一过程不仅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展开充分的想象,也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展开丰富想象、激起阅读兴趣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听听,秋的声音》这篇课文时,讲到“大树抖抖手臂,唰唰,是大树告别的声音”、“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时,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思考这些场景并展开想象:“同学们,树叶现在就要和大树分别了,大家想象一下,树叶会以怎样的方式和大树告别呢?大雁又在和白云叮咛着什么呢?”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有人说:“树叶像蝴蝶一样飞舞着,深情地跟妈妈道别,妈妈,你要照顾好自己”;还有学生以拟人的方式说:“亲爱的白云,明年春天再见……”。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通过联想的方式感受具体的形象,将语言文字、情境画面融为一体,语文学习成为一种生命体验的过程,一堂课下来学生们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直至下课也意犹未尽。
3、设立班级读书角,开展读书活动,倡导学生重视传统阅读
班级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师要引领学生在传统纸质“书海”中遨游,建立班级图书角,倡导学生们自愿分享纸质读物到班级图书角,使同学都有机会阅读到更多的读物;另外,要定期对“图书资源”的利用效率和阅读成果进行检查,组织开展读书活动,交流读书感受,分享读书心得,让学生在班级图书角中走进阅读、快乐阅读、爱上阅读。
另外,还要尽量避免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不合理使用使学生陷入“浅阅读”的境地。
(二)亲子阅读营造传统纸质阅读的氛围
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牵引儿童从“屏幕”回归“书本”。在家庭陈设中留出“图书角”,通过买书、整理书柜等形式感受到书籍是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甚至有意地创造全家阅读的机会、开展阅读讨论等,让读书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有意识地减少看电视的时间,牵引儿童从“屏幕”回归“书本”。另外,还要为儿童营造一个安静愉悦的阅读氛围,尽量不在儿童阅读的时间看电视,也可以抽时间多看看报纸、书籍等,无形中为儿童树立“爱读书”的榜样。
由于视觉影像阅读很具有吸引力,很多儿童容易入迷,父母要对儿童进行视觉影像阅读的时间进行严格的控制,合理地分配“读纸”和“读屏”的时间,并倡导“读纸为主”。这些活动有助于儿童回归纸质阅读。
(三)积极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为儿童回归纸质阅读做好服务
首先,净化儿童读物市场。有关部门应严格儿童读物(包括影视作品)出版制度,通过严格审批,杜绝只追求商业利润而忽视儿童文学审美特性的纸质读物面世;对于经典的儿童文学的出版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让儿童拥有更多属于自己的、喜欢的课外读物。
其次,营造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倡导“全民阅读”,有关部门加大宣传与要求,在全社会形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舆论氛围和文明风尚。
再次,加强社会公共图书馆建设,让中小学生课余时间有充足的活动场所开展纸质阅读活动,并且有充足数量的优秀的儿童读物作保证。
视觉影像阅读在视觉文化背景下的发展势如破竹,对儿童传统纸质文本阅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我们只有正视这种危机,认真审视影响儿童传统阅读行为的消极因素,积极探讨行之有效的对策,才能使陷入“尴尬”境地的传统阅读活动重新得到应有的重视,才能帮助儿童从传统阅读活动中重新找回一份独有的乐趣。
注释:
[1]刘玉舒.图像文化时代下的传统阅读的生存境遇[J].安徽文学,2008,(8):344—346
[2]王晓晨.传统阅读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意义[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s1):102
[3]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2:第22页
[4]赵维森.视觉文化时代人类阅读行为之嬗变[J].学术论坛,2003,(3):127—131
[5]郭丽.儿童早期阅读读物的选择与指导策略[J].社科纵横,2011,26:300-301
[6]王青.家长选择儿童读物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7]张英.横看成岭侧成峰——解读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J].图书馆建设,2007,(1):33-35
[8]杨静.浅析读书与读屏的阅读取向[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90—92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10]莫建芳.“超文本”阅读教学探微[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0,(7):131
(张彦清 吴萍 云南蒙自红河学院 图书馆 6611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