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民族地区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化
——以云南省为例
2014-02-13赵惠洁
赵惠洁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多山地、江流,是多民族、多文化的共生地带,由于长期形成的历史原因,云南省与沿海地区、及内地相比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教育包括体育事业的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特别是在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工作条件较差,体育场地设施、器材及体育专业人才较为缺乏,许多学校不能按体育课程标准上课,因此,本着扎根边疆,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体育教育服务的宗旨,这里的体育教育人才培养事业肩负着长期为云南边疆多民族地区基础体育教育培养和输送所需人才的使命,如何顺应各民族传统体育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多元文化一体趋势,加大民族教育的力度,丰富民族教育的内容,探索新的体育教育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值得思考。本研究正是在辩证唯物主义、系统论、特色轮、教师教育理论及民族学等科学理论指导下,提出一个具有区域特色的体育教育实用型人才培养思路。
1 研究的视角
从1982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历史命题,到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的重要论断[1],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实践,人们开始在不同场合广泛使用“特色”这一概念,并把这一理论引申到各种工作学习中。“特色论”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辨证关系的体现。它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可以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达到自我的最完美状态。本文从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教育与民族性理念相结合的视角来阐述“特色化”的含义,提出地域性、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对提高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研究方法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面访调查法结合教师教育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查阅了有关教师教育理论、特色论、民族学等方面的理论书籍、文献资料和中国学术期刊网中所刊登的大量学术期刊,同时对部分体育院系管理人员进行面访调查。
3 结果与分析
3.1 云南省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
回顾与反思长期以来我省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建设和发展历程,是我们进一步认识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前提。云南省的师范教育始于清朝末年。最早有关师范的记录是清光绪二十九年。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省会昆明创办了1所“初级师范学堂”。翌年,改设为“省会师范传习所”,以培养小学师资,这是云南近代师范教育的开端[2],其中涉及了体操等专修课程。此后,云南省体育教师教育的发展与西南联大紧密相连。1938年,应云南省教育厅的要求,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建的西南联合大学,增设了师范学院,后留昆明独立设置,并与1962年成立了云南省第一个高等学校体育院系。如今已发展成为云南培养基础体育教育师资的最高学府。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云南省各地中等师范学校开始停办,或并入师范专科学校,或者改办成高级中学。为适应云南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改造、提升传统师范教育专业的同时,结合学科专业建设,形成良性互动,使师范专业更具厚实的学科基础,2006年在高校体育院系中组建首个体育教师教育学院,标志着不断完善的人才培养工作的管理机制。所组建的学院在学科教学法与实践性教学的改进、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加强与就业市场的联系、制定学院教师教育发展规划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今,云南省共有七所高校开设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正建设一支教师教育的专业师资队伍,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新的教师人才培养模式。
3.2 实施民族地区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3.2.1 长期不断探索是构建边疆地区体育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前提
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系统,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动态平衡中,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是什么,人才的培养也就要作出相应的调整[1]。云南各高校作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主战场,正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定位及自己所肩负的使命,并努力构建以教师职业发展为目标、集专业与运用于一体的实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服务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体育教育事业为己任,不断探索体育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方法。目前已对区域发展及体育人才需求作出系统分析,确立“立足边疆,服务云南”的人才培养目标,并进一步完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根据边疆民族地区特点和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客观实际,考虑云南基础体育教育的发展现状和水平,在坚持与国家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同步的基础上,构建出既符合人才培养规格,又具有民族体育资源保护开发特点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课程设置的区域性和民族性。以后还将对边疆民族地区体育教育实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做出系统研究。
3.2.2 民族体育文化传承是推进体育教育实才培养改革的内部动因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在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人口在5 000以上的少数民族有25个,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15个),由于民族性、传统性和地域性的差异,不同民族间的体育活动内容、形式和文化都不尽相同,有的民族的体育活动是因高山峡谷的地域特征而诞生,有的民族的体育活动是因江河湖泊的地域特征而诞生,有的民族的体育活动则是因风花雪月的生活习俗而诞生,不同的活动为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建材提供了丰富资源。作为以培养体育教师为己任的红土高原上的高等院校,结合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继承和发扬“民族性”,挖掘、整理、改进、开发和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并应用到大学体育教学课堂中,不仅可以丰富体育教学课程资源,办出边疆民族地区体育院系的教学特色,也对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传播起到重要作用。学生参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既可以加深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解,也可以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做贡献,这些都符合高校大学体育教学工作的要求,可见,丰富的民族体育资源和深厚的民族文化是推动人才培养改革的内部动力。
3.2.3 教师专业化是促进体育教育实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外部动力
所谓专业化是指一个职业经过一段时间后成功地符合某一专业性职业标准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5]。如今,“专业化”已成为国际社会职业发展的代名词。体育教师专业化必然要求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使一个非专业的体育教师经过有组织、专门的、系统化培养和训练,成为专业体育教育人才,从过去满足数量到现在提高质量转化已是必然走向。体育教育实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从课程入手,开发和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但是受地理环境和项目本身影响,有的活动需要具备一定技巧和方法,如:踩高跷、踢毽子、打陀螺等;有的活动开展又受场地器材限制,如:蒙古族的刁羊、苗族的划龙舟等,要有草原、龙舟才能开展。所以必须通过专门培训才能掌握技巧,也才能学会用科学原理对少数民族体育进行挖掘、整理和提炼,使其大众化,通俗化。另外,教师专业化在本质上强调职业成长,有些体育教师从事本职工作几年后,就形成习惯定势,职业水平停滞在原有水平上,不再提高,但民族体育资源的开发是不断探索,推陈出新的,如果不接受继续教育,其思想、行为就得不到全面更新,谈不上继承和发展民族体育了,更无法满足云南边疆区域特色体育教育实用型人才需求。所以,培养具有民族体育专业水平的教育人才,也是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4 云南走边疆民族地区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特色之路的构想
4.1 确立具有区域特色的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云南省特殊的社会、人文、地理环境决定着云南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进而决定了云南体育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该目标应面向云南省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需要,面向云南多元文化一体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除了要努力造就适应未来社需要的人才外,还应让其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知识、熟练的民族体育技能、包容的民族文化心理、强烈的文化传播意识,既要具备体育教学的专业技能,同时还具备指导业余运动训练、组织学校体育活动开发体育课程教学资源以及开发民族传统体育、地方特色体育的能力。这才是边疆民族地区体育教育人才应确立的,一个融“复合型人才”与“高水平专门人才”于一体的实用型、多元化培养目标。
4.2 建立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体育与其他学科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学校体育也是通过具体的运动技术、身体活动来实施教育及达到锻炼目的,但是体育教学不是简单的身体活动,它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规律上,需要科学指导、科学设计,依托一系列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活动。本研究试着提出“一专多能”的实用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综合型培养的基本思想,首先,以社会需要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发挥整体最优育人功能;其次,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再次,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进行分流教育,培养实用型的体育人才,使毕业生具备较大的就业空间。构建一种特色体育教师教育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高等教育“素质+职业+特色专长”的人才培养基本思想。
4.3 民族特色体育融入课程体系
国家制定的指导性课程方案,是一种“理想文本”,它与各地区、各民族的具体实际存在着一定的脱节现象,所以,开发区域性地方课程,构建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对体育教育实用型人才培养有重要意义。特色课程的开发过程,实际上就是开发与利用地方学校、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的过程,充分利用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优势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着力打造边疆民族地区实用型体育教育人才。当然,开发特色课程,需要研究型教师团队,具体而言,一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理论素养,另一方面加强对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的深入研究,在大、中、小学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把民族体育纳入基层学校教学计划中,有的放矢地培养特色体育教育人才。
4.4 构筑有效的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学生的成长与教师素质密切相关,构建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同其它学科相比,起步时间晚,专业教师队伍还存在结构不尽合理、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符合地方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科研等方面都还处在探索阶段,需要不断出新思路、新方法。因此,政府要为边疆民族地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提供政策支持,努力提高教师素质的同时,增加经济投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重视培养、选拔、使用民族体育方面的专门人才,完善资格聘任,做好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
5 结论
1) 从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教育与民族性理念相结合的视角来阐述人才培养改革思路,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及提高边疆民族地区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
2) 边疆民族地区体育教育人才培养应以构建实用型人才成长培养体系为前提,以体育学科建设为核心,以专业和课程建设为依托,以教学、科研为实践手段,构筑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满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对体育教育人才的特殊需求。
3) 云南走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特色之路,应从实际需要出发,立足云南,面向边疆民族地区,依托云南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结合现代教师教育理论,培养具有云南边疆区域特色的体育教育实用型人才。
[1]钟欣.十八大对中国社会主义的新阐述[J].四川统一战线,2012(11):17-20.
[2]云南档案馆.清代档案上网目录——教育卫生学堂[EB/OL].(2006-10-09)[2013-12-08].http://www.ynda.net.cn.
[3]黄汉升,季克异,林顺英.中国体育教师教育改革的林轮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孙孔懿.学校特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0-25.
[5]黄爱峰.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董翠香.新中国50年体育师资培养回顾与展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3):320.
[7]朱旭东.教师教育专业化与质量保障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1(18):41-42.
[8]田祖国,白晋湘,钟海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变迁与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2003(4):20-23.
[9]张涛.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民族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民族教育研究,2002(3):22-25.
[10]赵昌毅.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J].民族研究,2001(1):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