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合一心理干预在低龄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4-02-12王小芳

中国现代医生 2014年1期
关键词:低龄脑卒中

王小芳

[摘要] 目的 探讨三合一心理干预在低龄脑卒中护理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 选择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干预组采用三合一心理干预护理,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日常生活能力、应对方式等。结果 干预组入院时焦虑和抑郁评分结果与出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出院时干预组焦虑和抑郁评分结果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干预组出院时退避、幻想、自责等消极的应对方式得分显著下降,而解决问题积极的应对方式得分显著升高(P < 0.05)。结论 三合一的干预方式能够缓解脑卒中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改变患者对疾病的应对方式。

[关键词] 三合一心理干预;低龄;脑卒中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1-0083-04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以及人们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脑卒中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升高,并且有年轻化的趋势。脑卒中具有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患者多丧失正常的日常生活能力或者工作能力,给患者、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的患者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同时具有生理活动以及心理活动,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都是密切联系的。新的医学模式强调在生理治疗的基础上,更要重视患者的心理因素。本研究是将认知、行为、人文主义三位合一,对低龄脑卒中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观察其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低龄脑卒中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脑卒中诊断明确,发病在1周内;②患者意识清楚、无智力障碍、生命体征平稳,能够正常交流,完成相关调查和评定;③年龄≤45岁;④其他系统未合并有严重疾病;⑤文化程度小学以上,能够完成各指标的调查和评定;⑥知情同意。随机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

1.2.2 干预组 在神经内科常规护理上给予认知疗法、行为疗法、人文主义疗法结合的三合一心理干预。每次干预30 min,每周进行2~3次,到出院为止。①认知疗法:艾里斯的ABC理论[2]认为,人对某件事情的情绪或者行为反应并不是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人对诱发事件的解释或者评价引起的。根据这个理论对患者施行认知疗法。跟患者进行耐心交流,了解其对脑卒中的认识,更正其不正确的或者消极的认识,使其了解到脑卒中后经过合理的治疗或后期康复训练,可以显著降低残疾程度,甚至能够进行正常的日常生活和简单的劳动,从而消除其因不合理认知而诱发的不良情绪。②行为疗法:不良的学习形成心理障碍是行为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3] 。根据这个理论,通过干预行为学习过程从而矫正有问题的行为。让患者根据生理反馈型放松训练系统的提示进行训练,鼓励患者主动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日常活动。当患者完成任务时可给予适当奖励,以鼓励其继续强化训练,提高日常生活能力。③人文主义疗法:人文主义认为自我实现的受阻导致了心理障碍[4] 。根据这个原理,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找到患者想要表达的内心需求。鼓励家属满足患者内心的需求,让患者重新获得自信,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从而树立康复的信心。结合以上三种疗法,在干预之前找到患者的心理问题以及其他问题,干预过程中,针对患者的具体问题进行相关的干预。

1.3 评价方法

采用自制量表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调查,评估患者的诊断、残疾程度等。采用焦虑评定量表[5]对患者的焦虑情况进行评价,共20个条目,按1~4级进行评分,5、9、13、17、19条目反向评分,总粗分80分,分数越高则焦虑程度越高。采用抑郁评定量表[6]对患者抑郁情况进行评定,共20个条目,按1~4级进行评分,总粗分80分,分数越高则抑郁程度越高。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共14项,包括躯体生活自理(6项)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量表(8项),按1~4级评分。低于16分为正常,大于16分为功能不同程度下降。采用应对方式问卷[7]对患者应对方式进行评价,共62个条目,分为6个分量表(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合理化、退避),回答“是”为1分,“否”为0分。分量表因子分=分量表单项条目分数之和/该量表条目数。分别于入院时和出院时对患者以上内容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方法对所有数据进行相关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入院时和出院时两组焦虑、抑郁程度比较

干预组出院时焦虑、抑郁程度为正常的比例显著高于入院时(P<0.05),对照组入院时焦虑、抑郁程度分布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焦虑、抑郁程度为正常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入院时和出院时两组抑郁、焦虑、日常生活能力评价结果

干预组入院时焦虑和抑郁评分结果与出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入院时与出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两组焦虑与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干预组焦虑和抑郁评分结果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3 入院时和出院时应对方式比较

见表4。干预组出院时退避、幻想、自责等消极的应对方式得分显著下降,而解决问题积极的应对方式得分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入院时和出院时应对方式没有差异(P>0.05)。

3 讨论endprint

脑卒中(Stroke)是指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脑中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祖国医学将其列为“风、痨、臌、膈”四大疑难病之首,存在着明显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现象。中国每年中风病人死亡120万。已得过脑中风的患者,还易再复发,每复发一次,加重一次。脑卒中给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威胁,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家庭及社会负担沉重[8]。如果神经细胞缺乏足够的氧气供给,几分钟内就会死亡。接着,受这些神经细胞控制的身体机能也会随之失去作用。由于死亡的大脑细胞无法替换,因此脑卒中造成的后果通常是永久的。缺血性脑卒中大约占所有脑卒中的80%。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9,10]。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者。前者称为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后者称为脑栓塞。出血性脑卒中 分为两种亚型:颅内出血(ICH)和蛛网膜下出血(SAH)。出血量决定了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率大大高于缺血性脑卒中。大约30%幸存者不能完全恢复,尽管日常活动不需要帮助。另外20%的幸存者至少有一项活动需要接受帮助,多数(60%)需要接受医疗机构的帮助。脑卒中患者幸存者的寿命会急剧减少,并且脑血管事件复发的可能性迅速增高。

情绪ABC理论是美国阿尔伯特·艾里斯创立的,A(antecedent)指事情的前因,C(consequence)指事情的后果,有前因必有后果,但是有同样的前因A,产生了不一样的后果C1和C2。这是因为从前因到结果之间,一定会通过一座桥梁B(belief),这座桥梁就是信念和我们对情境的评价与解释。又因为,同一情境之下(A),不同的人的理念以及评价与解释不同(B1和B2),所以会得到不同结果(C1和C2)。因此,事情发生的一切根源缘于我们的信念、评价与解释。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后果是由前因造成,有因必有果,承认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其一同样的前因,产生不同的后果,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因为前因A作用于不同的人的意识,人的意识存在差异性,人的信念B存在着差异性,因此就有不同的后果C产生。也就是说事件本身并不代表什么,要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如果不经过我们的心理认可,是不会出现任何后果的。本研究根据这个理论,了解患者对脑卒中的认知情况,通过交流,使患者改变对脑卒中不正确的消极的认知,使其树立正确的认知,从而建立积极的心态,使患者产生良好的反应结果。

行为治疗是以减轻或改善患者的症状或不良行为为目标的一类心理治疗技术的总称。具有针对性强、易操作、疗程短、见效快等特点。行为学习理论认为不良的学习形成不良的心理障碍,因此干预学习过程能够矫正学习问题。本研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通过矫正其行为,以改变不良的心理障碍。比如患者日常活动对家属或者护理人员的依赖性较强,通过行为锻炼,使其放松身心,鼓励自己完成力所能及的日常活动,在不断进步中给予相应的奖励,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人文主义于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70~80年代迅速发展,它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之为心理学的第三种运动。人文主义强调爱、创造性、自我表现、自主性、责任心等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的培育。人文主义认为人们自我实现的受阻可导致心理障碍。本研究根据这个理论,通过交谈了解患者内心的诉求,通过与家属沟通,给患者创造条件,满足其内心诉求,使其感受到自我实现的满足,从而建立良好的心态。本研究将三种干预结合在一起给脑卒中患者实施相应的干预,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出院时焦虑、抑郁、日常生活能力较入院时显著提高,并且高于对照组,说明经过三合一心理干预后,改善了患者的不良心态,使其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

应对方式是个体在应激期间处理应激情境、保持心理平衡的一种手段,是调节应激事件的一种行为或者情感的反应。应对是个体对应激事件的一种反应,通过改变行为或者认知,解决存在的问题,是一种行为过程。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事情的发展,对患者来说,积极的应对能够促进疾病的康复,而对脑卒中的患者,积极的应对有利于减少不良情绪,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本次研究中,干预组出院时消极的应对方式显著下降,而积极的应对方式显著上升,说明三合一的干预方式改变了患者的应对方式,这也有利于患者焦虑、抑郁程度的下降和日常生活功能的提高。

综上所述,三合一的干预方式能够缓解脑卒中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改变患者对疾病的应对方式。本文的局限性是只观察了住院期间的改变,对远期效果的观察还需要进一步的随访研究。

[参考文献]

[1] 黄丽霞,黄春桃,吴秋霞,等.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1):113-114.

[2] 欧阳意,曾文军. 运用ABC理论维护高职新生心理健康[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24(1):109-112.

[3] 邱大宏,谭柏坚,叶百维,等. 行为疗法对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影响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现代医生,2013, 51(3): 65-66.

[4] 方双虎,郭本禹. 西方心理学的两种向度——科学主义心理学与人文主义心理学[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1,33(2):100-106.

[5] 杨彦林. 认知行为疗法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18(1):75-76.

[6] Zung WWK. A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J]. Arch Gen Psychiatry,1965,12: 63-70.

[7] Folkman, S, Lazarus, RS, Dunkel-Schetter, C, et al. The dynamics of a stressful encounter: Cognitive appraisal, coping and encounter outcome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6,50:992-1003.

[8] 林润,陈锦秀,蔡丽娇. 脑卒中失语症患者生活质量研究进展[J]. 护士进修杂志,2013,28(5):403-406.

[9] 陈昌凤. 脑卒中肢体障碍的社区康复护理和研究进展[J]. 医学信息, 2013,4: 530-531.

[10] 杜振莲. 早期护理干预对中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2):27-28.

(收稿日期:2013-07-04)endprint

脑卒中(Stroke)是指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脑中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祖国医学将其列为“风、痨、臌、膈”四大疑难病之首,存在着明显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现象。中国每年中风病人死亡120万。已得过脑中风的患者,还易再复发,每复发一次,加重一次。脑卒中给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威胁,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家庭及社会负担沉重[8]。如果神经细胞缺乏足够的氧气供给,几分钟内就会死亡。接着,受这些神经细胞控制的身体机能也会随之失去作用。由于死亡的大脑细胞无法替换,因此脑卒中造成的后果通常是永久的。缺血性脑卒中大约占所有脑卒中的80%。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9,10]。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者。前者称为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后者称为脑栓塞。出血性脑卒中 分为两种亚型:颅内出血(ICH)和蛛网膜下出血(SAH)。出血量决定了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率大大高于缺血性脑卒中。大约30%幸存者不能完全恢复,尽管日常活动不需要帮助。另外20%的幸存者至少有一项活动需要接受帮助,多数(60%)需要接受医疗机构的帮助。脑卒中患者幸存者的寿命会急剧减少,并且脑血管事件复发的可能性迅速增高。

情绪ABC理论是美国阿尔伯特·艾里斯创立的,A(antecedent)指事情的前因,C(consequence)指事情的后果,有前因必有后果,但是有同样的前因A,产生了不一样的后果C1和C2。这是因为从前因到结果之间,一定会通过一座桥梁B(belief),这座桥梁就是信念和我们对情境的评价与解释。又因为,同一情境之下(A),不同的人的理念以及评价与解释不同(B1和B2),所以会得到不同结果(C1和C2)。因此,事情发生的一切根源缘于我们的信念、评价与解释。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后果是由前因造成,有因必有果,承认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其一同样的前因,产生不同的后果,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因为前因A作用于不同的人的意识,人的意识存在差异性,人的信念B存在着差异性,因此就有不同的后果C产生。也就是说事件本身并不代表什么,要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如果不经过我们的心理认可,是不会出现任何后果的。本研究根据这个理论,了解患者对脑卒中的认知情况,通过交流,使患者改变对脑卒中不正确的消极的认知,使其树立正确的认知,从而建立积极的心态,使患者产生良好的反应结果。

行为治疗是以减轻或改善患者的症状或不良行为为目标的一类心理治疗技术的总称。具有针对性强、易操作、疗程短、见效快等特点。行为学习理论认为不良的学习形成不良的心理障碍,因此干预学习过程能够矫正学习问题。本研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通过矫正其行为,以改变不良的心理障碍。比如患者日常活动对家属或者护理人员的依赖性较强,通过行为锻炼,使其放松身心,鼓励自己完成力所能及的日常活动,在不断进步中给予相应的奖励,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人文主义于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70~80年代迅速发展,它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之为心理学的第三种运动。人文主义强调爱、创造性、自我表现、自主性、责任心等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的培育。人文主义认为人们自我实现的受阻可导致心理障碍。本研究根据这个理论,通过交谈了解患者内心的诉求,通过与家属沟通,给患者创造条件,满足其内心诉求,使其感受到自我实现的满足,从而建立良好的心态。本研究将三种干预结合在一起给脑卒中患者实施相应的干预,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出院时焦虑、抑郁、日常生活能力较入院时显著提高,并且高于对照组,说明经过三合一心理干预后,改善了患者的不良心态,使其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

应对方式是个体在应激期间处理应激情境、保持心理平衡的一种手段,是调节应激事件的一种行为或者情感的反应。应对是个体对应激事件的一种反应,通过改变行为或者认知,解决存在的问题,是一种行为过程。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事情的发展,对患者来说,积极的应对能够促进疾病的康复,而对脑卒中的患者,积极的应对有利于减少不良情绪,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本次研究中,干预组出院时消极的应对方式显著下降,而积极的应对方式显著上升,说明三合一的干预方式改变了患者的应对方式,这也有利于患者焦虑、抑郁程度的下降和日常生活功能的提高。

综上所述,三合一的干预方式能够缓解脑卒中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改变患者对疾病的应对方式。本文的局限性是只观察了住院期间的改变,对远期效果的观察还需要进一步的随访研究。

[参考文献]

[1] 黄丽霞,黄春桃,吴秋霞,等.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1):113-114.

[2] 欧阳意,曾文军. 运用ABC理论维护高职新生心理健康[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24(1):109-112.

[3] 邱大宏,谭柏坚,叶百维,等. 行为疗法对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影响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现代医生,2013, 51(3): 65-66.

[4] 方双虎,郭本禹. 西方心理学的两种向度——科学主义心理学与人文主义心理学[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1,33(2):100-106.

[5] 杨彦林. 认知行为疗法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18(1):75-76.

[6] Zung WWK. A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J]. Arch Gen Psychiatry,1965,12: 63-70.

[7] Folkman, S, Lazarus, RS, Dunkel-Schetter, C, et al. The dynamics of a stressful encounter: Cognitive appraisal, coping and encounter outcome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6,50:992-1003.

[8] 林润,陈锦秀,蔡丽娇. 脑卒中失语症患者生活质量研究进展[J]. 护士进修杂志,2013,28(5):403-406.

[9] 陈昌凤. 脑卒中肢体障碍的社区康复护理和研究进展[J]. 医学信息, 2013,4: 530-531.

[10] 杜振莲. 早期护理干预对中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2):27-28.

(收稿日期:2013-07-04)endprint

脑卒中(Stroke)是指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脑中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祖国医学将其列为“风、痨、臌、膈”四大疑难病之首,存在着明显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现象。中国每年中风病人死亡120万。已得过脑中风的患者,还易再复发,每复发一次,加重一次。脑卒中给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威胁,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家庭及社会负担沉重[8]。如果神经细胞缺乏足够的氧气供给,几分钟内就会死亡。接着,受这些神经细胞控制的身体机能也会随之失去作用。由于死亡的大脑细胞无法替换,因此脑卒中造成的后果通常是永久的。缺血性脑卒中大约占所有脑卒中的80%。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9,10]。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者。前者称为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后者称为脑栓塞。出血性脑卒中 分为两种亚型:颅内出血(ICH)和蛛网膜下出血(SAH)。出血量决定了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率大大高于缺血性脑卒中。大约30%幸存者不能完全恢复,尽管日常活动不需要帮助。另外20%的幸存者至少有一项活动需要接受帮助,多数(60%)需要接受医疗机构的帮助。脑卒中患者幸存者的寿命会急剧减少,并且脑血管事件复发的可能性迅速增高。

情绪ABC理论是美国阿尔伯特·艾里斯创立的,A(antecedent)指事情的前因,C(consequence)指事情的后果,有前因必有后果,但是有同样的前因A,产生了不一样的后果C1和C2。这是因为从前因到结果之间,一定会通过一座桥梁B(belief),这座桥梁就是信念和我们对情境的评价与解释。又因为,同一情境之下(A),不同的人的理念以及评价与解释不同(B1和B2),所以会得到不同结果(C1和C2)。因此,事情发生的一切根源缘于我们的信念、评价与解释。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后果是由前因造成,有因必有果,承认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其一同样的前因,产生不同的后果,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因为前因A作用于不同的人的意识,人的意识存在差异性,人的信念B存在着差异性,因此就有不同的后果C产生。也就是说事件本身并不代表什么,要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如果不经过我们的心理认可,是不会出现任何后果的。本研究根据这个理论,了解患者对脑卒中的认知情况,通过交流,使患者改变对脑卒中不正确的消极的认知,使其树立正确的认知,从而建立积极的心态,使患者产生良好的反应结果。

行为治疗是以减轻或改善患者的症状或不良行为为目标的一类心理治疗技术的总称。具有针对性强、易操作、疗程短、见效快等特点。行为学习理论认为不良的学习形成不良的心理障碍,因此干预学习过程能够矫正学习问题。本研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通过矫正其行为,以改变不良的心理障碍。比如患者日常活动对家属或者护理人员的依赖性较强,通过行为锻炼,使其放松身心,鼓励自己完成力所能及的日常活动,在不断进步中给予相应的奖励,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人文主义于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70~80年代迅速发展,它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之为心理学的第三种运动。人文主义强调爱、创造性、自我表现、自主性、责任心等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的培育。人文主义认为人们自我实现的受阻可导致心理障碍。本研究根据这个理论,通过交谈了解患者内心的诉求,通过与家属沟通,给患者创造条件,满足其内心诉求,使其感受到自我实现的满足,从而建立良好的心态。本研究将三种干预结合在一起给脑卒中患者实施相应的干预,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出院时焦虑、抑郁、日常生活能力较入院时显著提高,并且高于对照组,说明经过三合一心理干预后,改善了患者的不良心态,使其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

应对方式是个体在应激期间处理应激情境、保持心理平衡的一种手段,是调节应激事件的一种行为或者情感的反应。应对是个体对应激事件的一种反应,通过改变行为或者认知,解决存在的问题,是一种行为过程。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事情的发展,对患者来说,积极的应对能够促进疾病的康复,而对脑卒中的患者,积极的应对有利于减少不良情绪,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本次研究中,干预组出院时消极的应对方式显著下降,而积极的应对方式显著上升,说明三合一的干预方式改变了患者的应对方式,这也有利于患者焦虑、抑郁程度的下降和日常生活功能的提高。

综上所述,三合一的干预方式能够缓解脑卒中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改变患者对疾病的应对方式。本文的局限性是只观察了住院期间的改变,对远期效果的观察还需要进一步的随访研究。

[参考文献]

[1] 黄丽霞,黄春桃,吴秋霞,等.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1):113-114.

[2] 欧阳意,曾文军. 运用ABC理论维护高职新生心理健康[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24(1):109-112.

[3] 邱大宏,谭柏坚,叶百维,等. 行为疗法对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影响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现代医生,2013, 51(3): 65-66.

[4] 方双虎,郭本禹. 西方心理学的两种向度——科学主义心理学与人文主义心理学[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1,33(2):100-106.

[5] 杨彦林. 认知行为疗法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18(1):75-76.

[6] Zung WWK. A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J]. Arch Gen Psychiatry,1965,12: 63-70.

[7] Folkman, S, Lazarus, RS, Dunkel-Schetter, C, et al. The dynamics of a stressful encounter: Cognitive appraisal, coping and encounter outcome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6,50:992-1003.

[8] 林润,陈锦秀,蔡丽娇. 脑卒中失语症患者生活质量研究进展[J]. 护士进修杂志,2013,28(5):403-406.

[9] 陈昌凤. 脑卒中肢体障碍的社区康复护理和研究进展[J]. 医学信息, 2013,4: 530-531.

[10] 杜振莲. 早期护理干预对中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2):27-28.

(收稿日期:2013-07-04)endprint

猜你喜欢

低龄脑卒中
借助传统节日培养低龄学生良好品德的方法研究
低龄未成年人案件核准追诉问题研究
低龄老年人再就业权益保障问题与对策研究
早期护理介入在脑卒中患者构音障碍训练中的作用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良肢位摆放结合中药熏敷降低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
显微外科技术治疗低龄儿先天性并指
低龄未婚先孕者人工流产负压吸引术后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的研究
低龄晚孕穿透性胎盘植入1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