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比寻常看泉州

2014-02-12史兆琨

祖国 2014年2期
关键词:开元寺宗祠泉州

史兆琨

能够与北京、苏州、西安、杭州等同列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泉州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大量古船、石碑、石塔、陶瓷遗址和伊斯兰教圣墓,共同见证了千年海港的繁华往昔;清净寺、关岳庙、开元寺、天后宫等仍在书写多种宗教和谐共存的历史;东西塔、安平桥、洛阳桥和崇武古城墙所代表的中国石构建筑工艺,水平之高超令人叹为观止……这些珍贵文物散落在古城的四面八方,同频繁的宗教活动、宗族庆典一道,构成了泉州人成长记忆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充满温情地亲近,与之一同生活,而非又敬又畏地把它供奉起来,这是泉州人对待历史的态度。或许基于同样的心理,泉州人无比注重宗族传统、眷念家乡,却又并不安土重迁,反而成为中国最大的侨乡。

历史无需供奉

泉州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名僧辈出,宝物众多,如唐代的甘露戒坛、五代僧人书写的大藏经、宋代的宝箧印经式石塔、仁寿塔上的男性观音和猴行者浮雕,都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宝贵文物,有些为世上仅存。而在泉州人眼中,开元寺像公园一样,是个休闲、散心的好去处,一天可能去上好几趟,一些家务琐事如孩子升学、家人病痛,也要跑到这里跟法师们说唠说唠。这座古朴的寺庙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情形在泉州十分常见,无论是行走在承天寺、天后宫这些千年古刹里,还是攀爬在清源山上、流连于闽台缘博物馆中,总感觉本地人比游客还多。人们彼此打着招呼,仿佛是在巷口相遇一般。

与此相映照的是,泉州人在修建文物的时候似乎不喜欢采取“隔离”的办法。在千年古寺里,不会有铁栅栏挡在人与文物中间,不会有“请勿触摸”的牌子,你大可去摩挲塔上的浮雕、拥抱宋元年间的柱子,或者坐在数百年菩提树的根茎上,回味六祖慧能的偈子……2001年,城南的天后路在拓宽时发现了南宋时期德济门的遗址,泉州人把它原地保存,如今成了孩子们每天傍晚踢球玩乐的地方。

对泉州人来说,历史似乎并不需要用敬畏之心供奉起来,就让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好了。这也可以解释泉州诸多建筑的混搭风格,比如开元寺,殿前殿后有许多印度教的遗物,可能是古时某次修复寺庙(泉州历史上曾有8.0级大地震),发现缺少材料了,有人便提议把同样坍塌了的湿婆神庙拆了搬过来,物尽其用:还能成双成对的柱子立在大殿后面的回廊上,有图案的搁在中间,显得美观些;这门楣石还能用,安在大雄宝殿顶上;至于那些有狮身人面像的石头,方方正正的,就拿到前面筑坛吧……

带着传统搬家

史料记载,泉州人大半是中原移民的后裔。自晋朝永嘉之乱起,“士大夫多携家避难”,数次迁入福建,并经闽江进入闽南地区。然而,福建山多地少,泉州的人地矛盾尤为突出,人们于是沿着海岸线继续迁徙,走向潮州、雷州半岛、海南岛、台湾岛乃至更远的南洋。跟随这些漂泊脚步的,是记载着祖先故地、支系成员及重大活动的族谱。如今,泉州是我国四大侨乡之一,族人遍布东南亚、北美、澳洲以及我国的港澳台地区,每年都有不少华侨和港台同胞回乡寻祖,泉州人也时常到河南、山西一带寻根。

泉州寺庙多,宗祠更多,往往一条街附近便有好几家。吴氏大宗祠位于百源路附近,红墙黛瓦、檐角高翘,如同一座颇有来头的古寺。宗祠里悬挂着许多牌匾,最醒目的是大殿正上方的“状元宰相”匾——这里原是明朝进士、翰林庶吉士、监察御史吴龙征的府第,因吴龙征曾官居东观侍读、西台御史,故把府第命名为“东观西台”,殿前的柱子上镌刻着一副对联:“东观读书荣分雕锦,西台执法望重豸冠。”清光绪年间,吴龙征的九世孙吴朝诠把它捐了出来,改建成宗祠,改建工作还没完成,族中子弟便有人高中状元,全族人额手称庆。

大殿右侧的墙上,密密麻麻刻写着吴氏家族的谱系,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如今长期旅居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杰出者还配有雕像。1999年,吴姓人打算再次修复宗祠,这些分散在海内外的族人于是又聚到了一起,出谋划策,踊跃捐款。看着那些古朴的牌匾和西装革履的华侨雕像,心中有一种很奇妙的感觉:一些相隔千里、不曾谋面的人,可以凭借一本古朴的族谱找到彼此,重系血缘。

泉州许多人家的门楣上贴的不是“招财进宝”,而是用石头刻着“陇西衍派”、“范阳衍派”、“彭城衍派”等字样。所谓“衍派”,是指某一姓氏的发源,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还能透过这些“衍派”,推测出一户人家姓什么,比如“陇西衍派”通常姓李,“彭城衍派”通常姓刘。

泉州人从古至今在不停迁徙,然而他们并未就此失散,也没有忘却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因为有宗祠,有族谱,这些都记载着他们根在何处。泉州人谈不上安土重迁,但是对于这种“可以带走的传统”,他们始终坚持,不曾断绝。

寻常街巷的不寻常气质

泉州城不大,但基本保留了古城的原始风貌,有太多东西值得慢慢消磨时光。在泉州,最有意思的事情便是在这些古色古香的街巷里漫无目的地行走,收获不期而遇的惊喜。

提起泉州,人们容易首先想到开元寺、清源山,要么就是中山路、涂门街。比如易中天就对清源山推崇备至,因为这里除了冠绝全国的道教石雕老君岩、弘一法师舍利塔,还有自唐朝以来的300多方石刻,是了解泉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他说:“走在清源山林木森森、蜿蜒曲折的山路上,就像走在一本线装的历史书里。在那个满山都是泉眼的年代,有人曾不无夸张地说,只要用拐杖往地上一戳,就会有泉水冒出来。我则相信,如果哪天有一块石头从清源山滚下来,没准就会发现上面赫然刻着唐宋元明清某个朝代的年号。”清源山、开元寺、中山路等固然厚重,但名山名寺各地皆有,见多了便不以为奇,泉州真正的妙处恰恰是在寻常街巷中。开元寺斜对面有一条叫做旧馆驿的巷子,古时泉州驿站曾设在这里,明朝天启年间才迁到城外。或许正是这种相对均匀的分布,使得泉州人对历史、文化的态度如同对待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又亲近异常。

历史悠久并不意味着破旧、衰败,敬而远之也不是善待历史的好办法。在千年古城里,泉州人过得富足、活得乐呵。朱熹说泉州“满街都是圣人”,我想并非是他们更加聪慧,或许只是他们比别人多了一颗平常心,懂得举重若轻罢了。从这个角度说,泉州是一座颇有禅意的城市,禅在生活中。endprint

猜你喜欢

开元寺宗祠泉州
泉州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泉州开元寺印度教古石雕考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古代郑州第一高塔
——开元寺塔
敦煌写本《曹议金重修开元寺功德记》考释
开元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