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意识缺失成因及对策

2014-02-12左晓飞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资助困难意识

左晓飞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广东 广州 510800

感恩指个体由衷认可自然、社会或个人给予自己的恩惠和帮助,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知、情感和行为。感恩教育指教育者以教育内容为载体,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对受教育者实施知恩、识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情感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一种。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传承文化之精髓部分,从“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到“知恩图报,善莫大焉”无不体现感恩情怀至诚至善。如今却有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膨胀,情感冷漠,感恩意识缺失,在高校资助政策体系中遭受前所所未有的 “诚信危机”。如20%的贫困生享受助学货款却从没考虑过还款;国家开发银行面向广东高校助学贷款首次大规模还息遭遇难题,有近一半高校违约率触到了“红线”;湖北5名受企业资助的特困生因不懂感恩而被取消了受资助资格等等,大学生“失恩”问题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感恩意识缺失现状及表现

当前国家、社会、学校共同支持和不懈努力,基本实现政府的“不让一个大学新生因贫困上不起学”的承诺。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党和国家关怀和社会的支持下顺利完成学业,能懂得感恩,用自己的劳动回报社会。但也有少部分学生认为受资助是理所当然,是国家和社会的义务。以贫困为借口,生活上过于依赖资助,不思进取,学习得过且过,自立意识不强,生活中攀比享乐,精神空虚,情感苍白,行为失范。更有学生抱怨资助金额偏低,资助名额太少,获得助学金后用来请客吃饭、购买高档电脑、手机和名牌衣服而挥霍一空。根据国家开发银行反馈信息,超过一半的贷款毕业生未能主动与银行联系。其感恩意识的缺失容易发展成情感冷漠,社会责任感低下。2007年多个省份教育厅公布恶意违约欠款学生姓名及其身份证号码,这些还是小部分。拖欠学费、住宿费的学生在绝大多数高校大量存在,个别高校被学生拖欠的费用达到几百万元,严重影响学校正常运转。

(二)成因分析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上自卑感和不平衡感强烈。他们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导致他们出现压抑、焦虑的情绪。长期的物质匮乏让他们具有更强烈争强好胜的心理,渴望被社会尊重,希望通过上大学改变自己的人生。但现实生活和理想的落差,长期的经济困难无法在短期得到改变又使他们逐渐形成自卑心理,并在一定条件下不断强化,导致出现怀疑、胆怯、逃避、畏惧的心理,认为施恩者是出于同情与怜悯,自己只能无奈地接受,甚至认为社会和他人的感恩教育是利用道德绑架自己。他们稍有不如意就满腹牢骚,怨天尤人,抱怨社会的不公平。从本质而言,是因为这部分学生道德品质偏差、自私,对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角色关系没有充分的认识,一味地根据自己的需求与好恶要求父母、社会、学校、他人为自己生存与发展提供优越的条件。

2.家庭教育欠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能否养成和心理是否健康发展,与家庭教育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关系。当前大学生以90后为主,多数为独生子女,父母过度的溺爱容易导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问题习惯。父母默默地为孩子付出,生活上大包大揽,单边付出,从不要求孩子感知自己生活的艰辛,从不要求孩子回报,在知恩、识恩、感恩、报恩和施恩教育属于完败。长此以往,这种单向、片面的教育方式让孩子的依赖心理得到滋生,慢慢弱化了感恩意识。在教育上过分强调智育投资,忽视德育的培养,对孩子的三观教育不到位,使得感恩教育失去家庭教育这个有利的阵地。一些父母自身也缺乏感恩意识,如没有善待父母、当孩子面指责老师等。不但不能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而且还会在无形中扭曲了孩子的世界观。

3.学校教育偏重于功利。学校德育教育对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起到关键作用。但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以升学为目标,升学率主宰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学习成绩成为区别好坏好学生重要标准。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高等教育花更多的精力在关注大学生的考研率与就业率,大学教育功利倾向明显,逐渐沦为找工作的工具。尽管各高校都提供“学校教育,德育为先”,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便是可要可不要。学校感恩教育流于形式,主要以考查课或者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内容以道德知识传授为主,注入式、灌输式是主要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听之反感。有的高校甚至开设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应付检查,教学管理相当松懈。一些老师在生活上不求回报地给予贫困生大量的帮助,让他们觉得获得资助是理所当然的,习惯了只懂得索取,不知道回报。资助与感恩不同步,导致学生感恩意识淡薄。

4.社会环境因素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面临着急转型时期,各种思潮在社会上此起彼伏,功利主义日益渗透到人们思想中,道德在社会版面追求利益当中出现滑坡。贫富差距现实存在,拼爹、炫富等不公平现象司空见惯。加上网络信息冲击,人们思想和行为服从于利益最大化,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在价值观上动摇,变得模糊,思想出现矛盾、混乱。在申请奖助学金时表现出自私自利的倾向。社会和个人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时着重于经济资助,忽略了他们的精神需求,从而使得所有资助都变得“理所当然”,长此以往,必然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使其意识上产生“失恩”现象。

二、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意识的对策

(一)发挥家庭教育基础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起到基础性作用,健康家庭感恩教育,对于孩子的感恩意识培养起到关键的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生活导师,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父母应当以身作则,规范言行,做到言传身教,如诚实正直、遵守公德、孝敬长辈、大公无私等。与子女建立平等、相互尊重关系,重视与子女沟通,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多关注子女的心理需求,及时对他们启发与引导,帮助他们学会关爱他人,珍惜真情,感恩社会。家长还需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与时俱进,从教会孩子做家务、会办事、懂礼貌等生活细节做好,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让他们感知父母的艰辛,自觉树立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进而将家庭环境调节到最佳状态。

(二)强化学校教育

学校乃感恩教育的主战场,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核心的作用。因此,需要从认知、情感、意志、实践四位一体模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

1.以认知为基础,通过对学生感恩认知教育,让学生顿悟与内化,逐步让他们形成感恩的心态、品德与责任。高校在审核申请资助资格时,必须要让他们真实可靠的家庭保证,确保资助资金发到最需要的同学手上;贷款要求签订诚信协议书,保证近期还贷;还可以将感恩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用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文化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感恩他人和反哺社会,更加自立自强。

2.充分发挥情感在个体道德形成中的纽带作用。情感教育可以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善良情感发挥到最佳,潜移默化中升华他们的道德行为,将感恩思想潜藏于心,让他们鄙视和唾弃现实生活中那些“知因不报”和“因将仇报”的无耻行为。学校应当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和活动环境,为学生感恩情感生成创设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调动他们的主体性,在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以培养如、反应力移情力、道德敏感性等道德情感能力。高校辅导员通过表率作用和对学生的情感投入,率先垂范地影响和感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使其能自觉地体味恩情,树立起感恩意识。

3.让意志教育为内驱力。感恩教育对于施恩都与受恩者双方来说都是爱的教育。高校以“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学校、感恩同学”等系列教育活动为载体,广泛动员学生参与,让他们懂得感谢鲜花和喝彩之外,更应当感激生活中的挫折与磨难,因为正是这些挫折与磨难才锻炼着自己的精神和意志,让自己逐渐在人生中形成坚忍不拔的品格,这将成为一生中的巨大财富。在活动的亲身体验中传递爱心,培养社会责任心。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让感恩逐步演变成一种校园文化,学生全体学生在这个氛围当中都得到陶冶。

4.感恩教育在实践中提升。知恩、识恩、感恩、报恩和施恩是感恩教育的基本内涵。高校应当通过各项实践活动,将感恩教育融入校园生活,最终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恩,实践感恩。高校一方面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为家庭经济困难同学设立爱心互助基金,组织受资助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实践中深化感恩意识,在行动中回报社会。另一方面营造校园爱心文化氛围,及时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和生活上的困难,建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心集体,让受助学生在这种温馨的氛围之中知因、感恩、报恩,并适时施恩。还可以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同学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在活动中奉献爱心,体味施恩,在爱心接力中传递温暖,从而更懂得“感谢有你”。

(三)优化社会感恩教育环境

由于社会教育环境具有功能全、覆盖面广等特点,在感恩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优化社会教育环境,是感恩教育重要保障。优化社会环境,需要从社会舆论抓起,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将感恩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起来,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营造良好的感恩氛围。在社会生活中树立更多具有时代特色的标杆形象,让一些感恩典型人物、先进事迹感动学生。利用红色教育资源,多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红色教育活动,用英雄事迹教育他们,激励他们感恩社会,报效祖国。加强网络阵地建设,消灭影响学生精神健康的网络垃圾,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自觉抵制腐朽的思想文化侵蚀,形成健康的人格。建立社会诚信评价体系,对学生诚信行为作出价值判断,提高违反道德成本。同时在社会加强法制观念教育,通过道德与法制两手抓,唾弃和打击知恩不报、恩将仇报的行为,净化社会感恩教育环境。

三、结语

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形成教育合力。高校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帮扶与感恩教育结合起来,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增强他们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意识,使他们真正能在心理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观念。

[1]广西壮族自治区学生资助管理办公室.诚信与感恩一广西高校获资助大学生必读手册[Z].2008:17.

[2]和讯网.毕业生欠款,高校违约银行吃惊,助学贷款几叫停[EB/OL].http://bank.hexun.com/2009-12-19/122087874.html.

[3]李剑军.湖北5名贫困大学生受助不感恩被取消资格[N].楚天都市报,2007-8-27,(A08).

[4]李书省.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路径选择[J].中国成人教育,2013,(6):85.

猜你喜欢

资助困难意识
困难中遇见团队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选择困难症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