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语境下央视春晚的困境与突破

2014-02-12王兵兵

关键词:文化

王兵兵

(中国艺术研究院 影视系, 北京 100027)

新媒体语境下央视春晚的困境与突破

王兵兵

(中国艺术研究院 影视系, 北京 100027)

央视春晚是时代发展和传统节日文化需求相结合的中华民族的大联欢,是承载着文化感召、家园寻根和家国价值认同的国家仪式和文化盛宴。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央视春晚进入了发展的瓶颈区。央视春晚摆脱困境的突破点在于:关注民意诉求;提升文化品位;创新办会机制。

新媒体语境;央视春晚;困境;突破

央视春晚是中国人旧时祈福、守岁等民俗传统的转换和延伸,其意义不只是全民热热闹闹的联欢娱乐,更是一种承载着文化感召、家园寻根和家国价值认同的国家仪式和文化盛宴,曾创下世界综艺晚会收视率最高、播出时间最长、演员最多的三项世界之最。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央视春晚垄断的地位和点赞的口碑持续下降,进入了发展的瓶颈区,停办春晚的呼声也从未断绝。央视马年春晚邀请“贺岁片之父”冯小刚担任总导演,创新性地融入了“冯氏”的审美趣味和美学追求,依然是叫好声、吐槽声不绝于耳,体现了全球华人对央视春晚文化的强烈期待。毋庸置疑,央视团队仍然具有汇聚全国艺术界最高创作水平的实力和优势,冯小刚团队在春晚的革故鼎新方面也进行了很多创新和探索,但依然没有摆脱央视春晚的困境。

一、新媒体语境下面临的困境

著名词作家阎肃批评说,李谷一首届春晚一人唱了8首歌,也没见假唱,也没见效果不好。近几年,演员对口型往往总能被细心的观众发现并截图,也让千呼万唤的真唱越来越难。清华大学肖鹰教授提出:“从国家文化战略层面着眼,弘扬春晚文化,必须放弃体制性垄断和器质性坏死的央视春晚,全国开放办春晚。”网友戏称,马年春晚为“年度微博段子集合”。那么央视春晚的困境到底在哪儿?

(一)新媒体文化的冲击

春节的习俗自西汉以来一直延续到今天,始终是中华民族家庭和合、社会稳定、国泰民安的凝聚力和纽带。中国人为了过春节,无论挤春运多么辛劳,也无论身居海角天涯多么遥远,都要回家团圆。无论是大规模的迁徙,也无论是有钱没钱都要进行的大消费,无处不使人感到春节对中华民族的巨大影响力。央视春晚作为春节置办的高规格庆典活动,有效嵌入中国古老的民俗传统之中,从诞生之日起,其国家文化意识形态的特征、年俗文化属性就非常明显,以时间的统一和同贺达到了全球华人空前的统一和团结,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以电视媒介进行的现代民族仪式的新型表现,也是具有主旋律的国家晚会、国家主流话语的传媒镜像。

1983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振奋态势、思想文化的活跃氛围以及思想解放的国人心理的凝聚,央视春晚应运而生。没有奢华、绚丽的舞美,轻松愉悦、意味深长、流传至今的经典节目却给刚刚从“八亿人民八台戏”时代走出来的人们带来了艺术文化的春风,不仅仅是开启了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序幕,更成为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一个坐标点,担当了塑造国家意识形态和族群文化的重任。虽然,晚会衔接松散、比例失调、穿插“笨拙”,甚至摄像机都常常找不到焦点,但李谷一演唱的《春之歌》、《年轻的朋友》、《高山流水觅知音》、《乡恋》等歌曲,使人强烈地感受到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和审美趣味的变化,更使得除夕夜观看春晚成为此后三十二年来每个中华儿女的盼头。学者张颐武形象地描述了央视春晚在电视时代受热捧的程度:“吸引全家老小‘目不转睛’地观看”[1]。从首次创办至今三十二年间,央视春晚的文化象征意义不断得到升华与丰富,而市场和传媒的发展变迁又使央视春晚的文化意义发生着一定程度的变迁。新媒体文化的冲击,应该说是央视春晚面临困境的客观原因。

在电视媒体稀缺的时代,央视春晚诞生并受到了万人空巷的热捧。随着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与互联网三网的逐渐交汇融合,电视、手机、电脑等媒体的广泛运用,那个娱乐方式单一的时代早已远去,手机短信、视频网站、电子邮件、博客、微博等各种新媒体使文化信息的生产方式展示出了多样化,各种笑料、段子、歌曲、舞蹈、综艺节目等艺术形式应有尽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观众只要轻松地点击鼠标,就能听到心仪的音乐,看到想看的视频,以及重量级微博博主频繁发布的搞笑语录、视频、图片、动画、台词对白等等。

新媒体承载的这些文化,敏感快捷,更有刺激性,更能承载复杂的内涵,更能抓住公众的社会心理,使公众的审美能力、审美水平、审美需求得到迅速提升,使得央视春晚很难让观众惊艳。比如,相声演员曹云金和刘云天的演技与功底确实不错,但他们在马年春晚上表演的相声《说你什么好》的很多段子来自微博,不仅没有笑点,反而遭受了网友更多的吐槽与批评,被戏称为“年度微博段子集合”。大张伟表演的神曲《倍儿爽》,无论编曲还是舞蹈动作,都与韩国歌手鸟叔演唱的《江南style》有不少雷同之处,《江南style》在两年前就已经风靡全球,已经成为世界的style,也难怪这样欢快、热闹的表演,得不到观众的认可,反遭观众吐槽。新华网以“马年央视春晚最大的‘死穴’:原创太少段子好冷”为题,道出了对央视春晚的种种期许和无奈。

(二)缺乏应有的文化判断力

央视春晚如此大范围的传播实现了中华民族每年一度的心理聚合,而完成这样聚合的文化召集则是来自于春晚所具有的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魅力,这种魅力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在新时代的一个鲜明的文化象征和符号。《超生游击队》、《昨天·今天·明天》、《打扑克》、《英雄母亲的一天》、《大米·红高粱》、《打工奇遇》、《如此包装》等优秀小品,让观众在哈哈一笑中获得了深刻的人生启迪和文化思考。《家有毕业生》、《美丽的尴尬》、《午夜电话亭》、《一句话的事儿》、《男子汉大丈夫》、《扶不扶》、《我就这么个人》、《人到礼到》等春晚小品将百姓的生活点滴、社会热点问题引进艺术表现范畴,贴近百姓,贴近时代,发人深思。《好日子》、《欢乐中国年》、《美丽的心情》、《好运来》等表现中华民族大家庭喜庆、团圆、祝福主题的春晚原创歌曲,以浓郁的节庆文化成为亿万观众喜闻乐见的名曲。韦唯春晚深情演唱的《爱的奉献》,以其洋溢着人间大爱的高尚的主题、浅显易懂的歌词以及舒缓的旋律,成为赈灾义演和社会公益事业特定时刻的特定经典歌曲。最大众化、最具亲和力的春晚歌曲《常回家看看》以口语化的歌词和自然流畅的旋律,真挚地道出了空巢老人的所思所盼,引起全社会对空巢老人的关注与关怀。《我的中国心》、《十五的月亮》、《小背篓》、《我想有个家》、《涛声依旧》、《山路十八弯》、《在那东山顶上》等歌曲不仅成为歌手的成名作,也成为广泛流传的经典歌曲。旭日阳刚的演唱昭示着纯色和简单的美,让人联想起亿万农民工群体为了生命的尊严而风雨兼程的凄美而坚毅的追求,马年央视春晚张靓颖、李玟演唱的《想你的365天》,更体现了浓浓的温情。主题曲《难忘今宵》也成了春晚的象征和代名词,那节奏舒缓、旋律悠扬的曲子,总会使观众想起那个难忘的公共文化消费的不眠之夜。

冯小刚导演的央视马年春晚,无论是从主持人报幕串场到舞美设计,还是从集结群星视频拜年到吸纳新人和邀请外籍明星加盟,还是从艺术种类的综合运用到“接地气”内容的精心植入,都创新性地融入了“冯氏”的审美趣味和美学追求。开场短片《春晚是什么》中,普通百姓与成龙、葛优、吴秀波、白岩松、姚晨、范伟、陈道明等影视大腕都在阐述自己对春晚的理解,颇具个性,外带调侃,显得亲切平和,道出了观众的心中所想,特别是短片中最后一句话:“春晚就是想你的365天”,立刻让人感觉到浓浓的暖意,伴随着《想你的365天》的歌声开场,整台晚会不仅热闹,而且更深刻了。匈牙利舞蹈团表演的创意舞蹈《符号中国》,以人体造型演绎中华大地的长城、黄山、大熊猫等文化符号,造型逼真,配图美妙,集文化、艺术、创意于一身,令人叹为观止。特别是节目《万马奔腾》、《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中镜头语言显示骏马的奔腾和黄河瀑布的咆哮,画面壮丽宏阔,呈现了力量之美,激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极具震撼力。这些都体现了冯小刚导演对春节年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新媒体语境下,世情、国情、民情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拥有丰富文化资源、审美水平急剧提高的观众,21世纪以来的央视春晚创作者,在满足观众审美需求上缺乏应有的文化判断力,缺乏对当年度文艺的广泛了解,缺乏对当下民情的广泛了解,缺乏对时代精神的深入认知,喜欢把明星文化、时尚文化和快餐文化推向舞台,以致于传统民族文化被挤至边缘,这实在是舍本逐末之举。观众面对已固化成“标本”的老格局、老面孔、老歌舞、老段子、老风格、老套路、老动作,难免会产生收视上的审美疲劳。马年春晚,《扰民了你》、《扶不扶》等小品因贴近当代城市老人的生活与社会现象,极力反映老百姓的诉求,具有更多的讽刺性和娱乐性。马年春晚歌舞类节目比例大,新创节目少,受点赞的节目并不多,这说明其在对当年度文艺、当下民情、时代精神的深入认知的文化判断力方面依然有一定的欠缺。缺乏应有的文化判断力应该说是央视春晚面临困境的主观原因。

(三)运行机制的变革滞后

央视春晚一直遵循固有的传统运作模式、自上而下的节目和演员遴选模式,依然拥有强大的市场占有率(在全媒体收视率上,马年春晚达到了22.15%,超过20台地方春晚的总和)和“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优越垄断地位。据统计,从1983年到2014年,央视无论如何招标,除2014年外请著名导演冯小刚外,担任春晚导演的只有黄一鹤(5届)、邓在军(3届)、张晓海(4届)、郎昆(5届)、哈文(2届)等央视内部人员,制作权也被集中在央视内部小部分人员身上。出场三次以上的主持人占出场总次数的70%以上,主持人出现最多的是朱军(18次)、周涛(16次)。演员的平均年龄逐年增长,“老人”多得“脸熟能详”。晚会编排的节目类型分布基本上是舞蹈、歌曲演唱、小品、相声、戏曲演唱、武术、杂技、魔术等,多半是歌曲类当家,非专业歌手扎堆,多变成“集体K歌”,演员“闪电亮相”。央视春晚的特殊文化身份,以及官方与民间各种因素的约束与限定,决定了历届春晚的变革与创新不可能在节目内容上有颠覆性的改变,导演们的变革与创新只是寻求某些形式方面的突破,比如舞台的设计,多媒体的运用,邀请境内外名角儿,炫卖网络语言和新人,以及策划节目混搭、反串表演,等等。这些创新与改变很难转换为观众心理上的冲击力。运行机制的变革滞后应该说是央视春晚面临困境的根本原因。

事实证明,央视春晚无论是导演机制、演员机制、节目选拔机制,还是整体的流程模式、叙事方式,在某种程度上都捆绑了创作者的手脚,显得“老态龙钟”。文艺评论家郦国义也指出:“春晚的成功与否,不是仅凭换一个导演、靠几个主持就能解决的”。中国新闻周刊网《春晚困局,只能体制外导演来破解?》一文指出:“央视人才济济并非没人能打造出一台好看的晚会,可能还是因为央视名头、身份、地位等因素捆绑了内部人士的创作手脚……”[3]因为有太多元素需要平衡、折中乃至适应和妥协,结果冯小刚不少地方还是“被春晚改变”。难怪本山大叔感叹:“进春晚就要守春晚的规矩,规矩是最重要的,一切要听领导的……越来越形式大于内容,但是我们没有权力批评春晚,春晚实在太难了。”[4]

二、春晚的突破

央视春晚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感情,是文艺创作、文艺管理的重要风向标,寄托着人们对文艺创作的期望,早已成为中华民族除夕夜必备的文化盛宴。虽然年年遭吐槽和批评,却还得年年搞。央视羊年春晚筹办在即,如何摆脱困境、取得突破?笔者认为应在关注民意诉求、提升文化品位、创新办会机制方面进一步革故鼎新,力求以真情打动观众,以优秀原创作品服务观众,给观众以欢乐喜庆、休闲娱乐、具有文化品位的春晚,才能真正恢复其特殊的文化地位和本体功能。

(一)关注民意诉求

资讯发达的新媒体时代,观众的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越来越强烈,文化诉求更趋开放、多元、活跃,崇尚表达大众化的声音和标新立异的独特声音,不再盲目膜拜或被动接受表达主流话语权的主旋律声音。漠视民意多元文化诉求,失去的将会是大批底层观众。关注、容纳民意多元文化诉求,将会给春晚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创作团队要关注民意的文化消费诉求和审美心理诉求,切实把对艺术规律和观众文化需求的尊重和判断作为创作和创新的母题和源泉,找准现实和娱乐之间的结合点,在坚守主流文化的同时,更加关注民意的文化消费诉求和审美心理诉求,使春晚立足民间、回归民间,提高春晚节目的亲和力、满意度和收视率。马年春晚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就契合了广大民众的情感诉求,深切表达了人生短暂的感受,感伤与惆怅、幽怨与沧桑、酸涩与感喟、警醒与激烈、敏感和惊悚令人悄然动容,王铮亮的演唱更是让离家在外的人感同身受,满是思乡之情和对生命意识的自觉和顿悟,让不少现场观众闻声落泪。就连张国立也说:“我想起了自己的父母和自己两鬓的白发。”《群发的我不回》等新歌因与百姓生活与情感的贴近,与观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融合,甚至多数人放弃了群发祝福短信的形式主义的“忙碌”做法。

(二)提升文化品位

没有文化品位就没有艺术价值,也就没有生命力。央视春晚间接反映了亿万电视观众的价值观、审美观,是当代社会现实生活与文化生态环境的生动写照,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民俗节庆活动特定的文化符号。央视春晚要想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尊重和喜爱,就必须提升文化品位,创作出叫好又叫座的春晚节目,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象征和文化符号。北京、辽宁等地方卫视马年春晚的变革与成功,应该引起文艺界的研究和思考,其变革与创新很值得学习和借鉴。北京卫视马年春晚别出心裁,老艺术家杨洪基、刘秉义、李光曦三人表演的歌曲串烧萌翻了观众。辽宁卫视马年春晚汇聚众多著名笑星开启“爆笑”模式,不仅《买单》、《新对缝》、《疯狂奶爸》、《一路平安》等节目深受观众好评,而且其他节目颠覆了歌舞、曲艺、京剧等单一艺术形式,巧妙融合多种元素,如评书艺术家田连芳和刘兰芳联手上演情景式“3D”广播评书等,在创新中提升了文化品位和艺术魅力。

(三)创新办会机制

央视春晚的特殊文化身份以及官方与民间各种因素的限定,决定了央视历届春晚的创新在内容方面不可能有颠覆性的改变,导演们的创新只是寻求某些形式方面的突破。央视马年春晚,作为央视革故鼎新、求新求变之举,冯小刚创作团队为了吸引年轻观众和拉动收视率,采用了国内商业电影最卖座导演电影风格,特邀了匈牙利创意舞蹈、国内歌唱选秀中人气颇高的明星、韩国明星李敏镐加盟,打破了以往程序化的主持语言痼疾,选用资深电影演员、导演兼制片人张国立倾情主持,凸显了平民化和娱乐性,可谓费尽心思。开场短片《春晚是什么》又以微电影、微纪实形式打破了多年热热闹闹歌舞开场的格局,增加了舞台的纵深度,这些改革使观众点赞。但综观整台晚会给人的感觉依然是“功夫用在了树梢上,无暇或忽略对树根的培植与爱护”[5],演员表演浮泛,作品凸显空心化和乏味化,现场缺乏互动等,使央视春晚很难赢得观众的高度认可。实现央视春晚水平的提升,必须打破现有的固化的模式和办会机制,进一步扩大文化视野,提升文化品位,拓展征集渠道,集中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办好春晚。

[1]郑娜.2014春晚:改变从10%开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2-12.

[2]何源亭.春晚的意义是家人在一起做件事[N].东方早报,2014-01-31.

[3]韩浩月.冯小刚导演春晚未必是坏事[N].新京报,2013-07-01.

[4]王勇强.有感于本山大叔的无奈与感慨[N].深圳商报,2013-12-11.

[5]张冠宇.歌舞节目是创新亮点[N].文艺报,2014-02-10.

1672-2035(2014)05-0027-03

G22

A

2014-03-10

王兵兵(1989-),男,山西隰县人,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系在读研究生。

【责任编辑 张 琴】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