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晨读及“晨读会”调查研究
2014-02-12王泽阳
王泽阳
(川北医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大学英语晨读及“晨读会”调查研究
王泽阳
(川北医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作为外语学习者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晨读是锻炼学生“听”“说”“读”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英语晨读都是各自为阵,缺少相互沟通和交流,缺乏老师的指导和适当管理,实际操作中存在着各种问题。“晨读会”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本文对大学生英语晨读及“晨读会”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一些关于“晨读会”建设的意见,以期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晨读;晨读会;调查分析;“晨读会”建设
晨读在中小学也叫早读,绝大多数学校都设有专门的晨读课(早读课),并且有任课老师监督指导,是中小学常见而有效的语言学习模式。而大学一般不开设汉语课,英语学习也不面临升学的压力,学校不设立专门的晨读课,晨读只是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一种自主学习渠道。笔者从自身的求学和任教经历发现,(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晨读成了只是部分“学习努力”学生的个别行为。虽然不像中小学晨读课的整齐划一,规模庞大,但是大学生自主晨读在大学校园却形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有利于大学文化建设。通过调查研究分析,笔者发现大学生英语晨读存在一些问题,这已经引起了一部分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观点。同时,笔者也惊喜地发现很多大学的大学生都自发或在学校管理下形成了“晨读会”,而且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其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一、晨读和“晨读会”现状调查
本调查依靠大学生主要社交媒体,通过“问卷网”面向全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以自愿匿名的方式展开问卷调查。问卷设计收集400份结束,一共包括20个题目,内容主要包括受访学生基本情况、学生对晨读的认识、晨读实践方式以及遇到的困难和学生对“晨读会”的了解。题目包括单项选择7题,多项选择12题,填空题1题。从问卷结果分析看,目前大学生英语晨读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对晨读的认识问题
我们看到,在所有受访学生中,70%的学生都意识到了晨读的重要性。但根据学生对自身英语能力定位(Q3)对晨读有用性(Q9)交叉分析看,认为晨读对英语能力培养帮助不大或者没有帮助的所有学生中,近一半都来自英语能力较差的学生,分别为43.62%和46.15%;相反,认为晨读有明显帮助的学生中,大部分来自英语能力一般和良好的学生,分别为50.51%和15.02%。这一数据说明大部分成绩较差学生还没能意识到晨读的重要性;反之,认识到晨读重要性的学生英语能力相对较好一些。说明英语晨读跟英语能力培养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为数不多的优秀学生(3.00%)中,绝大多数却认为晨读对英语能力培养没有帮助。这一点也正是有些同学的疑问所在,教学中有学生提出有的同学并不晨读却能顺利通过四六级,这说明晨读与语言习得之间并无必然因果联系。就大多数学生而言,作为一种语言输入方式,晨读对提高英语语言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晨读方法显得至关重要。
2.晨读中存在的困难
基于上面的调查,在所有受访学生中,仅仅只有1.5%名学生认为晨读中没有任何困难,而大部分学生晨读中都存在着一些自身尚不能很好解决的困难。其中,有76.0%的学生都不能长期坚持晨读,而“最久能坚持晨读多久”的调查也刚好证实了这一数据:只有18.5%的学生能坚持一个月以上的晨读。除此以外,学生在晨读中还存在“容易疲劳,影响早上上课”(43.0%)、“不能确定发音是否准确”(43.25%)、“不理解晨读内容意思”(25.75%)、“不知道使用什么晨读材料”(33.75%)和“不好意思在公共场合晨读”(42.5%)等困难。这些困难说明学生晨读需要有科学有效的方法,同时需要适当的指导和管理。因此笔者认为,“晨读会”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晨读实效性。而要让“晨读会”真正发挥作用,则还需要加强对“晨读会”的建设。
二、加强“晨读会”建设,增加晨读实效性
1.组织性质
“晨读会”在一些学校也叫“晨读社”、“早读社”、“早读会”或其他的专门名字,本文统称“晨读会”。调查显示,所有受访学生中有52.50%的学生从未听说过“晨读会”,仅有4.75%的学生参加了“晨读会”,有6.00%的学生想参加“晨读会”,而另外36.75%的学生虽然听说过“晨读会”但是却没有参加。数据说明,作为一种新生组织,“晨读会”在扩大影响力方面尚显不足,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吸纳更多的成员。而在关于“晨读会”组织性质的调查中,了解“晨读会”的所有学生中有38.95%认为“晨读会”应完全由学生自主管理,31.05%认为需要老师适当的监管指导,30.0%认为该组织为大学社团组织,应纳入学校评优体系。从数据看出,关于“晨读会”性质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较大的局面,这也正是“晨读会”现在的真实处境。目前,“晨读会”在各大高校中的“命运”也各有不同,大部分“晨读会”都是以完全自主管理的民间组织存在。这些“晨读会”都是靠热心的学生组织成立,在实际管理中存在各种问题和矛盾,往往会出现虎头蛇尾甚至夭折的现象。除了自身问题以外,“晨读会”还会遭受来自校方的压力。据不少“晨读会”负责人透露,由于没有名分,“晨读会”集体晨读活动和与常规课堂不尽相同的晨读方式常会引起校园保安的警觉和其他不知情学生的异样眼光。“晨读会”组织的活动也常常得不到校方的支持,因而没有合适的场所和空间。这无疑会极大地打击“晨读会”成员的积极性,影响组织的发展。
在关于“晨读会”的作用调查中一半以上学生均认为,参加“晨读会”具有以下好处:组织约束力帮助克服惰性,在“晨读会”中可以相互学习,激发学习英语热情,结交新朋友和克服说英语的胆怯心理。我们可以看出,“晨读会”除了最初的帮助英语学习外,在促进学生自身素质发展中也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考虑到上文中提到的学生晨读中所面临的难处和晨读及“晨读会”在大学生素质发展中起到的作用,笔者认为,作为管理者,学校应对“晨读会”的存在予以重视,并对“晨读会”正名使其合法化,为保证“晨读会”各项事务的顺利进行,学校应划拨一定经费,给予必要的支持和进行适当的监管。
2.学校参与度
关于学校参与度问题,我们应该遵循的原则是:学校搭建平台,老师适当参与,学生自主管理。学校不能过度参与,而应尽量为晨读会提供机会和发展空间,让学生在有指导的环境下实施自主管理。关于这一点,有学者曾对此作了严肃的讨论。
2012年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副教授褚宸舸先生先后在法制日报和《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10辑)》上刊发了两篇有关高校采用指纹考勤强制晨读的评论。他从法理层面出发,认为强制晨读侵犯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侵犯了学生的学习自由权,构成了对学生生活的干涉和人身自由的强制,对强制晨读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而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副教授管华和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梁鹤则提出与此针锋相对的观点,他们从大学自治和学生学习自由权的关系对高校强制实行晨读的合法性进行辩护。
指纹考勤强制晨读的问题其实是学校参与度的问题,强制晨读虽然能保证学生的在场,但是缺乏晨读的情感动力,反而会适得其反。全国政协委员王晓秋从高校文化建设的高度对高校学生晨读提出了以下建议:
1.由共青团中央直接号召开展全国高校青年晨读活动,并且作为各级各校团组织的一项日常工作开展;2.从已开展高校青年晨读的大学生文化社团中选取优秀习得和体会,在身心修养和思想道德方面不断进步,同时新成立了一大社团代表,召开定期的经验交流会;3.动员社会性资源和力量,做好大学生文化社团优秀指导。比如,各校团委出教师和合适公益项目的推荐与引进工作。
这其中就体现了学校的适度参与并对学生晨读提供积极的支持。在此前提下,学生才能更好地开展晨读和“晨读会”工作。
3.营造氛围,加强宣传
调查显示,70.50%的学生在初中时期就已经开始晨读,且有90.75%的学生都赞成晨读,所以晨读在学生中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只是在晨读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面临一些自身无法很好解决的困难,导致大部分学生都不能很好地坚持晨读。基于此,“晨读会”应进行广泛的宣传,在校园中营造出积极快乐的晨读氛围,感染所有的学生。就个人而言,让晨读成为一种习惯;就校园而言,让晨读成为一种校园文化。
“晨读会”成立初期,尤其要加强宣传力度。宣传中要结合现代大学生特征,充分利用网络媒介,以音频视频方式进行宣传。比如,可以录制“晨读会”风采展示和晨读在提高英语能力成功案例,在大学生主要社交媒体上宣传。同时,作为学生语言学习的向导,英语教师在课堂和日常学习交流中多向学生介绍晨读经验和“晨读会”的好处,鼓励学生参加“晨读会”。
作为合法化的学生组织,“晨读会”应将自己自觉纳入大学社团,加强和其他社团的合作,承担起社团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除了做好晨读工作外,“晨读会”也应努力打造宣传自我的精品节目,参与校园大型活动,为校园文化建设出力,同时达到让更多学生了解认可“晨读会”的目的。
4.加强团队建设
一个强有力的团队,是保证“晨读会”成功的坚强后盾。跟其他社团一样,“晨读会”也需要设立自己完善的管理团队,这样才能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晨读会”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组织,它又不同于其他协会或社团。晨读是一个习惯养成的艰难过程,因此,需要所有成员克服懒惰和困难。调查中,有62.11%的学生认为“晨读会”可以对晨读习惯养成提供约束力,克服惰性。所以“晨读会”需要设立纪律监督负责人,专门负责督促成员晨读,帮助培养晨读习惯;除此之外,该负责人还应该对所有管理人员进行监督,防止任何人在成员之间兜售和推销任何学习产品,防止组织变质。
如果说纪律监督带有一定的强制性,那么要真正保持组织成员,还需要依靠软实力。这就需要选拔和培养优秀的导读员,在晨读中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对于导读员,除了最基本的语言功底发音标准外(43.25%的学生不确定晨读中发音是否正确),还需要具备较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带动和帮助部分成员(42.5%)克服公共场所晨读胆怯的心理(55.79%的受访者认为“晨读会”具备这样的优势)。
由于晨读时间有限(57.75%的学生认为晨读的最佳效果时长为20-30分钟),因此,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良好的效果,就需要有专门的编辑负责人选择适当的晨读内容(下文将具体讲述)。另外,还需要宣传负责人、活动策划负责人负责组织的宣传工作,扩大组织的影响力。
在组织管理中,除了学生之外,还需要英语老师和辅导员老师适当参与其中,给予必要的帮助和管理。学生管理人员要善于总结经验,通过以老带新,不断发展团队骨干的作用,使之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5.注重晨读方式
晨读方式是跟晨读最直接相关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晨读的实际效果,正确的晨读方式显得至关重要。根据Krashen的输入假说理论,理想输入具备四个特征: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既有趣,又有关联(interesting and relevant);非语法程序安排 (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和要有足够的量(i+1)。
其中,可理解性指的是语言的输入对学习者而言是可理解的。在所有受访学生中,有43.5%的学生都采用理解阅读内容后才晨读,说明大部分学生意识到了对内容理解的重要性。这部分学生中77.59%都认为晨读对英语学习有明显的帮助,证明晨读需要对内容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考虑到学生每天晨读时间的有限性,我们建议基础较差学生晨读时采用大学英语教材内容,这样能在更好地巩固课堂知识的同时用更多的时间增强语感。对于基础较好学生,则可以适当加入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题材,涉猎更多的课外知识。
在内容设置上,要与学习需求密切相关。晨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短时间内很难判断其有效性,而很多学生则是根据短期的考试来衡量晨读对英语学习的作用。为了避免片面认识导致的过早放弃,让晨读发挥其实效性,“晨读会”编辑负责人或指导老师需要对晨读学生引导与鼓励,有必要指定部分晨读内容。比如,结合最新的四六级翻译题型改革,“晨读会”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作为晨读材料,如中国的传统节日、名胜古迹和酒文化等。
晨读形式上,应注重多样化。作为课堂学习的一种补充,晨读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故而不能采用和课堂一样的固定模式。因为“晨读会”每个成员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所以有必要采取个人晨读、分阶梯和导读员引导集体晨读相结合的方式。
6.完善评估和鼓励机制
在效果评估方面,制定系统性的评估机制,鼓励参与学生的短期进步,及时改进不足。“晨读会”可以在小范围和全校范围展开电影配音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形式的英语类比赛,检阅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间相互学习,同时对表现出色学生予以适当奖励。由于晨读是一项需要学生长期坚持的工作,很多学生虽然支持晨读,但是不能够很好地坚持,也就不能达到理想的晨读效果。因此,在学生管理层面上,学校应该将“晨读会”的表现记录纳入评优和入党的考量范畴,优先考虑对那些坚持晨读,尤其是取得一定进步和成绩的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更强的学习动力,起到更好的带头作用。
[1]褚宸舸.强制晨读与指纹签到[N].法制日报,2012-06-13(10).
[2]褚宸舸.普通高校用指纹考勤强制晨读事件的合法性研究[A].劳凯声.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10辑)[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3]管华,梁鹤.高校强制学生晨读之合法性浅谈[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7-8).
[4]王晓秋.深化高校青年晨读加强大学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2(16).
[5]Krashen S 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
G642
A
1673-0046(2014)4-01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