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
2014-02-12王樵
王 樵
(通化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2)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
王 樵
(通化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2)
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一直是以传授学科理论知识的课程为主体,忽视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该文对实践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改革思路。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教育观念;实践性应用型人才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进行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
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专业教师对学生现代教育观念的培养滞后
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对实践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认识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的倾向,认为实践课程的设立可有可无。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实践教学未被安排到应有的位置上,实践课程体系不完善或不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忽视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提升缺乏足够的关注和培养。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是什么,如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等问题仍然不明确,处于模糊状态。
2.专业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
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以培养既能在学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本专业的教学、研究工作,又能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以本专业为基础的宣传、组织、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相脱节的现象变得更加突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对师资的要求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上仍然闭门造车,没有看到已经发生的变化,特别是在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等方面缺乏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3.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置的专业课程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培养对象的理论水平、科学研究能力和继续深造能力。但是,由于学科本身有其发展的逻辑轨道,学科知识有其自身的内在体系,直接按照学科体系组合的理论与社会实际运用存在一定的差距,缺乏应用性和职业性,设置的实践课程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不大,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适应性方面存在一定问题,需要用人单位“再培训”之后才能上岗。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1.坚持以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
“任何教育行为都是不可能离开教育观念的,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它都实实在在的,并顽强地、无孔不入地渗透在我们的教育行为中。”[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也是以教育观念的转变为突破口。第一,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要形成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融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为一体的教育观念。在教学中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合作精神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事实证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否对社会作出创造性贡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在教学中进行实践课程体系改革是完成此项任务的关键。第二,要破除先理论后实践的观念,弄清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课程体系构建上要注重“基础”,更要强调“应用”。通过理论教学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通过实践教学实现学以致用。
2.坚持以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为核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突出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是教学型本科人才与研究型本科人才的本质区别,而落实专业应用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加强实践教学。”[2]从就业市场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看,用人单位欢迎的是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毕业生。这就需要从专业的特点出发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加强对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掌握正确分析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的科学方法,具备从事班主任工作、组织课外活动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能力。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就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
以通化师范学院实践课程改革为例。1989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只开设了传统的文科专业实践课程:学年论文、社会调查、教育实习、毕业论文。而2008年的实践课程则相对完善,除了学年论文、教育实习、毕业论文这几个传统的文科专业实践环节外,还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特点开设了职业规划设计、班主任工作、三笔字训练、演讲与口才训练、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师职业技能-讲课训练、教师职业技能-说课训练等实践课程。特别是开设的教师职业技能-讲课训练、教师职业技能-说课训练课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能够在课前充分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对教材的熟悉和掌握,教学思路的形成,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围绕上好一节课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进行深入思考,并针对自身能力素质存在的不足积极地加以提升和改进。经过近20年的课程改革,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渐趋完善。实践课程体系的完善不仅体现在实践课程数目的增加,更体现在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之间逻辑关系的科学、合理,紧紧围绕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来实施,更加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3.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目标
“高师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可采用一种生态模式,加强教学体系的有机组合、互动发展和能动自组。”[3]围绕为基础教育服务的目标进行实践课程的设置和开设,必须充分利用好校内外资源,并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实现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有效对接,以及专业基础实践课程、专业创新实践课程的合理衔接,实现实践教学基地的共享。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教育心理专业教学资源的整合,开设“教师心理实训课”,注重对师范生健康、平和心理的训练,以更好地适应教师岗位的要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等实践环节丰富和完善,需要加强与地方中学的沟通和联系,同时在实践课程的设置上也需要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中学的优秀教师在对中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规律的认识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这部分恰是高师院校教师所欠缺的。因此,聘请中学教师开设“从教能力提高与实践”和“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等实践课程对提高学生教学实践能力更具有针对性,更易于实现为基础教育服务的目标。
实践课程的价值在于实践,在于在实践中培养能力,在于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需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进行创新和加以完善,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更大的作用。
[1]叶澜.更新教育观念,创建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1998(2).
[2]孔繁敏.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证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潘力,王伟珍.试论普通高校生态实践教学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
G641
A
1008—7974(2014)03—0127—02
2013-11-24
王樵(1971-)吉林白山人,副教授,区域经济学硕士。
通化师范学院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一般课题,项目编号:JY2012041
(责任编辑:品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