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兼析以通专相容方法培养“全才艺人”
2014-02-12王首民
王首民,李 元
追溯历史可知,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几乎是相对出现。随着社会发展,劳动分工越来越精细,尤其是在“二战”之后大学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呼声日益高涨。于是,大学的教学内容变成了有实用价值的知识和技术,学生也以学习有用的专业知识为目的,高等教育的工具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在众多因素中专业教育成为不二选择。另外,我国大学教育模式一直效仿美国的选修制和科系制的教育体制。于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就在内外双重作用下出现分化,产生矛盾。诚然,大学本科的专业教育有效地促进了学科知识的深化和拓展并保障了学科发展的“纯洁性”。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分科过细,突出强调专业教育,导致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难以对话、融合,知识发展的碎片化,大学的科系制俨然成为学科之间知识交流、融合、整合的一道藩篱。正如范多伦所说,教育不仅仅要使人学会“做事”(to do),更重要的是要使人学会 “做人”(to be)。全面发展的人应既体现其工具性价值更追求其主体性价值。对于艺术院校,专业性更是始终被强化,可是,对于艺术院校的学生,在艺术创造时仅强调专业性而忽视通识性后患无穷。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翻译,个别学者也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1829年帕科德(AS.Packard)在《北美评论》的撰文中首次用到通识教育,文章旨在捍卫《耶鲁报告》,为共同学科辨护,阐述大学生学习共同学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此时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概念与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概念相去甚远,其目的在于维护古典文雅学科的主体地位,排斥实用性科目。在美国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的学习来弥补专业学习的不足,纠正过分的专业训练导致的人的畸形发展,使学生不仅学会“做事”(to do)而且学会“做人”(to be)。
在我国,通识教育的推行是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但对其展开真正的研究却是近10年的事。李曼丽博士认为: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话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个人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1]总之,通识教育是一种旨在给予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并进而使之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国家“公民”的教育。
首先,通识教育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广”而“通”的学识,做到博观约取,还要培养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知识的能力,达到能归纳、提取、筛选、迁移所学知识的程度。使之内化所学知识,打破学科壁垒,开阔文化视野,提高融通能力。其次,通识教育更要培养学生灵活而开放的思维和远大而博雅的精神。对于学生而言,一旦育成通识精神,他们就能自觉采用批判性的思维、开放兼收的态度和多样灵活的思考方式去探索问题的解决之道。最后,通识教育要培养学生能够在纷繁的世事面前尊重、理解、肯定、包容不同文化价值体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当学生面临冲突、矛盾的价值取向时,能学会甄选并作出理性的、科学的判断,养成主体独立意识。
二、专业教育的内涵
同通识教育相比,专业教育的内涵一直以来聚讼不休。首先需要明确专业的内涵。关于专业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学业门类。《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对“专业”的解释是“在教育上,指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的需要设立的学业类别”。二是指专门性职业。如周川在《专业散论》中认为广义的即某种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的一些特定的劳动特点,狭义的专业是指某些特定的社会职业。[2]故此,在英语中对“专业教育”也有两种说法:Specialty E-ducation和Professional Education。Specialty Education为专于特定“学业门类”的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培养专门职业人才”的“专业教育”。然而,结合当下中国教育界对专业教育的理解和艺术院校的专业教育的特殊性,单纯的哪一种解释都不全面。我们认为在艺术院校的专业教育是学业教育为体,专门性职业教育为用。在艺术院校中很多学业本身的技术性较强,训练性较多,从而也就造成艺术院校在专业教育中对学生培养与训练中更多地结合职业教育和训练。
从以上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教育的两种模式,它们的性质虽然完全不同,但两者却不能割裂或对立。事实上,教育界之所以对大学应实施专业教育还是通识教育争论不休,就是因为此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它们共同构成大学教育之目的。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大学教育应该整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使学生既掌握将来职业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本领,更能领悟到生存意义和人生价值。将大学教育相对功利性的专业教育和非功利性的通识教育统一起来,达到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
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一)问题成因
在中国,通识教育更多在综合型大学开展,例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由于长期以来教育体制的惯性作用,艺术院校鲜少发展系统通识教育,有少数院校发展通识教育也只不过是开设一些通识课程而已。
1.就业的功利化与工具化导向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办法挣脱。招聘单位只注重效益,要求新人能立刻上岗,马上创造利润,艺术人才成了企业快速获利的工具。社会用人观的功利化和工具化倾向,使院校学科设计集中关注在就业能力的培养上;学生学习的重点就是技能的提高上。之于文化知识的储备与完善、人性问题的重视与培养,从学校、学生到用人单位都漠不关心。另外,大学生为了找到理想的工作,在校期间,拼命的考级拿证,大学学习陷入重外文轻国文、重专业轻人文的功利性学习怪圈。
2.通识课程边缘化与空泛化趋势
当代大学教育理念逐渐淡化了其作为社会的思想文化中心和科学思想中心的地位,在多元化共存的文化格局中有些大学弱化文化、拒绝传统,提倡“技术至上”。虽然开设一些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通识性课程,,但是基本都是公共课和选修课。学校忽视,学生藐视,导致人文课程日益边缘化。学校的人文教育往往停留在课堂上、书本中,不注重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只注重文化知识的刻板传授,忽视人文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识教育颇显空泛化。导致通识性课程是“看书跟着教材走,听课跟着老师走”,“上课不用心,下课不复习,考前紧突击,考后都忘记”的基本现状。
艺术院校过度的专业化教育有制造“匠人”之倾向,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的割裂,造成 “人的片面发展”。而教育之根本目的是“育人”,育“全人”,而非“制器”。 人必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能寻求改造世界,创造出的艺术世界才能动人有魅力,创设出人类灵魂的故乡和精神的家园。把人作为“做事”的工具来培养,必然使人异化,缺乏艺术创造的潜力和动力。因此,艺术院校在强调必要的专业教育的同时,应尽可能地加强学生的通识教育,使他们除了具有一技之长,还应该具有宽广的知识水平、卓越的处世能力和良好的人文修养。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就是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在冲突与消长中走向融合,对待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理性态度是促使二者融合,将通识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的设计与实践中,这也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一致认同的目标。
(二)通专相容是正道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冲破藩篱,切实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使教书与育人更能适应新形势下培养人才的要求。对于艺术院校二者的结合更是必然,只有通专相容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艺术人才。
首先,艺术工作者的历史使命要求具有通识的背景。艺术院校学生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自然承载着艺术对于文化的呈现与再读的传统。但是,由于艺术创作者的文化素质的缺失确确实实会造成艺术有产品、没有成品,只有出品、没有精品的尴尬。艺术作品缺乏时代精神,流于形式,重在炫技,有夸张的形式,而罕有饱满的内涵。艺术创作缺乏新意流于形式,追根溯源可以落实到艺术创作人本身的文化所限。深厚的文化根基对艺术家而言是必备的一种素质。文化修养能帮助艺术家从整体上提高创作的境界,它直接影响艺术的表现力。艺术创作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当一个艺术家进入创作状态时,绝对不仅是技术的成像,更是所学所知的迸发;也不是现学现卖的转述,而是沉淀内化之后的解构。因而,艺术家要想创作出真正成功的艺术作品,不仅需要艺术技巧,还应该具备渊博的学识。正如乔治·桑所说的:“技巧是一种才能,但它绝不是没有一切方面的广博知识也行的。必须去体验生活、去寻求真理,必须先有过许多锻炼、有过许多爱、受过许多苦,而同时又要不断地执拗地工作。在抽刀向敌之前,必须彻底学好剑术。一个艺术家,如果他仅仅是艺术家,不是软弱无力的庸才,便是趋于极端的狂士。”艺术创作过程中,技术永远只是手段,是雕虫小技,艺术创作中的精髓是思想的火花,得意忘形之后的余味。支撑这些“火花”、“余味”滞留的是创作者内心的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更是对人性的一种反省,这不仅是个人体验,也是知识与生活结合之后的结晶。通识教育能弥补艺术作品所缺乏的人文内涵,尤其是人文学科在塑造“全人”上更是不可或缺。
其次,艺术工作者的个人发展要求具有通识的底蕴。在艺术史上有许多艺术家在一种艺术风格成熟之后就固步自封,复制自己,终其一生也只留下有限的成功作品。而有一些艺术家不断探索,一次又一次凤凰涅槃似的进行颠覆性的创造,不断地向艺术高峰攀登。区别就在于创造精神。创造精神是艺术创作的原动力,而创造精神不仅是色块、线条、光影的随机组合,也是内心深处潜意识的井喷,更是对自然、生活的独到见解和思考。创造精神在日常生活中主要表现在知识链接,艺术创作不仅需要专业知识,也需要其它艺术门类对于艺术创作的引发和促进。例如,唐代诗人王维既有诗名,又是中国文人画的开山之祖,他的《袁安卧雪图》是绘画史上的名作,他还是造诣高深的音乐家。王维的诗歌、绘画和音乐相互贯通,融为一体。苏东坡赞扬他的作品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艺术就像是金字塔,塔基越宽厚,塔尖就越拔得高。塔基就是文化底蕴、文化修养。艺术到了一定阶段就是比拼谁的能力水平高低,谁掌握的知识渊博。
要学好一个专业还需要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修养,背景知识越宽厚越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宽厚的知识基础上,提升专业水平才是正确的发展途径,否则前方的路会越走越窄,最后走入穷途。所以我们认为,随着高等教育进入新一轮的发展,为适应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客观需要,艺术院校必须在承认专业教育合理性与必须性的同时,重视加强通识教育,并探索艺术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方式与途经,努力寻找两者的最佳结合点,使培养专业人才与高素质合格公民合为一体,把教书与育人很好地纳入到高等教育工作中来。
: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周川.专业散论[J].高等教育研究,1992(1):79-83.
[3]倪胜利.通识教育:真谛、问题与方法[J].教育研究,2011(9).
[4]蒋红斌,梁 婷.通识精神的彰显与我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