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价值追求与资源建构
2014-02-12陆雪莲王艺霏
陆雪莲,王艺霏
(通化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2)
校本课程开发:价值追求与资源建构
陆雪莲,王艺霏
(通化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2)
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发和实施的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应以“创建民主和谐的学校文化、加强教师培训与教育、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为价值追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合理建构:挖掘拓展教材资源,整合优化教师资源,珍视用好学生资源,捕捉生成多样化资源。
校本课程开发;价值追求;校本课程资源
在新课改的教育形势下,校本课程已成为新课改的重点。“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它是一种理念,体现了对学校的关注,体现了教育决策的民主化。华东师范大学郑金洲教授将校本概括为: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基于学校,是指问题的解决要从学校实际出发,既要关注学校已存在的现实,又应关注学校的潜力。从校本的理念出发来理解校本课程,认为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发和实施的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它可以完全由学校自主开发,也可以由学校组织相关专家协助研发,但其核心是课程要有本校特色,要符合本校实际。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开发主体,校长、课程专家、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的活动,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渐完善的过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学校、教师及学生都应该成为受益者。
(一)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依托,创建民主和谐的学校文化
民主和谐的学校文化,是开发校本课程的基础。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教师应有对话意识、民主意识和合作意识,保证所开发出的校本课程的质量及有效性。校本课程开发中要重视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改进作用,不同的教师基于自己的立场和价值取向对开发出的校本课程会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学校应创建和谐的文化氛围,强调评价意见的多元化,加强学校人员之间的沟通、对话与协商。这种民主协商的目的不是取得一致意见,而是为了扩大教师的视野,使自己的课程开发更合理、更科学,使校本课程开发处于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中。所以学校要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依托,加强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使学校中所有的人员都有宽广的胸怀,能够正确对待课程开发中的不同意见,能够主动与同事进行协商。同时还要求学校管理人员要深入课程开发过程,与教师进行真诚的对话,了解教师的想法,将自己放在一个与教师平等的地位上。只有学校管理人员能与教师进行平等沟通而不是以一个权威者的角色高高在上时,校本课程的开发才会有持续不断的活力。
(二)以校本课程开发为引领,加强教师培训与教育
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而进行的,它要求教师将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有效的开发活动。但课程开发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并不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胜任。长期以来,教师充当的主要是课程执行者的角色,没有课程开发的意识,更没有课程开发的经验。他们对课程开发理论知道的比较少,对课程开发的实践技能掌握又不多,一下子让教师进入校本课程开发的工作中,肯定会有所不适应。为缓解当前教师素质与课程开发之间的矛盾,有必要对广大一线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培训与教育。培训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对教师进行观念上的引导,使他们认识到自己能够而且应该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二是要培养教师的开发反思意识与能力,要求教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反思来进行行动研究,达到课程不断创生的目的;三是要培养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技能与技术,让教师能够胜任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进行的培训与教育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学习课程开发的理论,观摩和参与其他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尝试独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等方式来进行。
(三)以校本课程开发为抓手,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课程与教学回归至学生的生活世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校本课程开发把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终极追求,目的是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真正确立“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注重不同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差异。学校要针对学生的不同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来开发和实施不同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需要的自由空间,要求课程具有选择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学生可以参照校方提供的系列校本课程,从中选出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这样才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提供现实条件。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建构
课程资源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一切因素,没有课程资源的有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学校实际的教育成果,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任何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都属于课程资源的范畴,在实际教学中都可以作为资源使用。
(一)挖掘拓展教材资源: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教材是经过严密选编的系统化的学科知识,它虽不能完全概括该学科领域的全部知识与结构,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它却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教师对待教材要避免导致课堂效率下降的两个极端:一是认为教材什么都好,只管照搬教材上课;二是完全否定教材,抛开教材随意发挥。教师要合理有效的用好教材,发挥教材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基础性作用。
首先要尊重教材、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度。教材作为课程资源,它和普通的课程资源不同,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同时也凝聚了大量专家编者的心血与智慧。因此,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要读懂教材,理顺知识结构,领会编写意图,才能深入挖掘教材的“精彩”以提升教学效果。其次要创改教材,整合资源,拓宽教材的广度。教材中的内容是完成课程目标的重要材料,但并不一定是最佳材料和全部材料。教师在利用教材时可通过创造性地改变教材情境的呈现方式和拓展知识广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学习的视野,使教学的探究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二)整合优化教师资源: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被赋予了课程开发者的角色。教师不仅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首要的基本条件性资源。教师是教学的执行者,是教材的实施人,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生活世界,特别是他们的经验,智慧、理解、感受、问题、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素材性课程资源能够与学生要获得的知识技能等一起进入教学过程。进入教学过程的时候,教师和学生才会真实地感受到教学过程是他们的人生过程,教学才有可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校本课程资源中无论是各类校内外课程资源,还是各种文字性非文字性课程资源,都有懒于教师进行全面的整合和优化,才能最终由潜在的课程资源转化为现实的课程资源,进而成为服务于学生学习的学习化课程资源。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带动着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能力,决定着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及以发挥效益的水平。
(三)珍视用好学生资源:学生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因为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学生作为课堂上的资源分为两类,即一类是有声的资源,一类是无声的资源。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相信教材内容和自己的教学能力,忽视学生的存在,不顾学生的反应,失去了课堂反馈和调整教学策略的最佳时机。教师对待学生有声的课堂资源反应经常是立即回应或后作解释,而面对学生无声的体态语资源等则漠视忽略或视而不见。其实,学生的每一个回应都是其本人经验的反映,都是一种课程资源。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表明,学生在课堂中作出的经验反应是学习新知识后利用原有知识体系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后的结果。学生本人就是一种真实、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以学生为镜,教师可知教学之得失。
教师要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会倾听、学会发现、学会激励、学会组织、学会引导,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依据自己独特的体验方式建构知识、形成能力、掌握方法,健全人格。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通过学生的不同反馈,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捕捉生成多样化资源:体现课程资源价值的必然选择
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创造性实施以及校本课程的建设,都需要大量课程资源的支持。多样化地开发课程资源,是真正体现课程资源价值的必然选择。已有教材的课程,需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创改与拓展,进而优化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没有教材的课程具体实施完全由学校来决定,是在实践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这也需要多样化地开发课程资源。
多样化地开发课程资源,一方面体现为 “全方位”的开发对象观,要注意避免开发对象的 “狭窄化”。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文字性课程资源和非文字性课程资源、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等大量鲜活的资源都应进入开发的视野,成为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然,这些资源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和使用。另一方面体现为“多元化”的开发主体观,避免开发对象的“单一化”。针对一门课程教师除了应用教材编写专家提供的学生课堂用书、教师用书、练习册、活动册等之外,教师还要积极开发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平台等课程资源,而且还可以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班级学习资源等。
[1]郑金洲.校本研究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2.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王艳梅,洪俊.对农村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与反思[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
[5]岳靖.生活化学中课程资源的挖掘和利用[J].科学教育,2006.
G641
A
1008—7974(2014)03—0110—03
2014-03-10
陆雪莲(1982-)女,黑龙江佳木斯人,硕士,讲师。
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 “通化市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GH12412。
(责任校对:梁景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