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学作品教材分析的设想

2014-02-12杨旭东周艳楠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解释学中学语文文学作品

杨旭东,周艳楠

(通化师范学院 文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2)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学作品教材分析的设想

杨旭东,周艳楠

(通化师范学院 文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2)

中学语文文学作品教材分析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必经之路。针对语文教学实践中文学作品教材分析的薄弱环节,该文提出综合解释学、接受美学、新批评的文本细读、名家和语文教育工作者对教材分析的大量实践,建立有实践意义,操作性强的文本分析、解读的有效模式的设想。

文学作品;教学分析;文本解读

教材分析是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前提和准备,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中学语文文学作品教材分析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必经之路。

目前国内文本解读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解释学、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接受美学、名家和语文教育工作者对教材分析的大量实践。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启发我们对中学语文文学作品教材分析的思考,而把这些成果加以整合,形成统一的视域,完成“一致性建构”的格式塔,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一、文学作品教材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从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实践看,文学作品的教材分析是较薄弱的环节,无法实现阅读教学的功能和价值。其突出表现是:一是直接为中考或高考而教。中考或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按考试要点把作品拆解的七零八落。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实际上取消了教材分析,没有看到作品解读的独立意义和价值。二是为写作而教。从作品中归纳写作方法和技巧,仿写,当堂的写作练笔,种种做法不一而足,阅读课变成写作的辅助课。阅读教学当然有为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服务的必要,但阅读课不是写作教学的例文分析课,这种做法无形中消解了文学作品阅读的特殊功效。三是脱离作品,做无意义的生发。怎么理解都可以,看起来好像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实际上造成作品理解的极大混乱。四是多媒体的滥用。以多媒体眼花缭乱的演示,代替脚踏实地的作品解读的实践,架空了学生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培养。当然,也有许多语文教师真诚地希望通过教材分析把阅读课上成真正的阅读课,但当他们着手文学作品的教材分析时,常常感到茫然,不知从何入手才好。所有这一切现象都说明,在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对于新的阅读教学理念,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反倒被其他一些语文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束缚了手脚,如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意味着取消了教师指导的意义和作用,从而使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一种无作为的状态。“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意味着取消教师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做作品分析,没有教师的作品分析的基础工作,就不会有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与作品产生真正的交流和对话,实际上就是取消了阅读教学。

文学作品教材分析之所以成为阅读教学的薄弱环节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对于阅读理解的内涵缺乏深刻而全面的把握和理解,语文教师在教材分析时的茫然失措的根本原因也正在于这一点。正如语文教育名家钱梦龙所说:“观念决定方法”。因此我们的目标是深入探究文学作品教材分析不知所措的深层次原因,找到解决由于漠视教材分析而导致阅读教学茫然混乱局面的方法,探索初中语文文学作品教材分析及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的方式和途径,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二、构建文学作品教材分析有效途径的设想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和阅读教学理念集中体现于下列概念的表述中:“对话”、“个性化”、“阅读期待、反思和批判”,这是以当代解释学和接受美学的理论成果为背景的,可以说反映了当代阅读理念的新发展。但新课标对它们的阐述远远不够深入,从几次全国规模的对 《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和辅导的情形来看,注意力大多集中于《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指导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语文学科如何结合本学科的特点进行细化的改革关注不够,导致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具体情况和问题感到迷惑。解决这一问题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继续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另一方面则需要有针对性的,更深入的理论学习,同时在两方面的结合,实践,反馈,修正,完善中走出作为语文阅读教学基础的教材分析的瓶颈和困境,开拓语文阅读教学高效率与高质量的新天地。

对文学作品阅读理解本质的深刻认识和对阅读理解过程的辩证把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对解释学的学习是不可逾越的必经阶段,“解释的循环”,“理解的前结构”,“视界融合”,“效果历史”,“理解作为存在方式”等理念,丰富并深刻着我们对于教材分析的理解。理解的过程是文本的作者原初视界和解释者现有视界的交织融合,达到一种既包容,又超出文本与读者原有视界的新的视界,造成了一个理解有赖于前理解,前理解又有赖于理解的循环,这就是所谓“解释学的循环”。审美理解就是对艺术真理的理解,也就是对世界本体存在的理解。艺术作品作为审美理解的对象,实际上就是存在的敞开。一方面艺术最直接地对我们说话,使我们觉得同艺术融合为一体,另一方面,我们也不断从艺术品中看到自身的存在,仿佛同自己照面。艺术品本体意义的发现是无止境的,审美理解实质上就是艺术品和解释者、观赏者间不断的对话,是存在意义的不断揭示。解释学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引入我国,汤一介曾四论创建中国解释学,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到现在已成为显学,在各个领域的运用已全面深入地开展,尤其在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实践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语文教育领域,还没有形成强大的影响,亟待语文教育工作者深入学习与创新实践。

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法是一种可资借鉴的文学作品文本分析的有效方法,我们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教材分析和阅读教学提供有益的指导。赵毅衡的 《重访新批评》是介绍英美新批评比较权威的著作,值得深入学习和借鉴。新批评认为文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文本所有部分和层次都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及其联系构成并指向文本的意义整体。新批评以文本为中心,注重以细读的方法分析文本中的复义、悖论、反讽、张力,在矛盾关系的解决和调和中获得意义,认为它们是文本构成的根本策略,反映了世界本身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这无疑是正确而深刻的。但否认文本与作者和读者的任何联系,则是荒谬的,成为新批评广受诟病的主要原因,我们在教材分析中应该避免重蹈覆辙。

接受美学的学习同样重要,它反对机械、片面、孤立地分析文学作品,反对唯文本倾向,强调读者的积极参与与建构,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是为读者创作的,它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实现,一部作品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不能算最后完成。文学作品的接受不仅受作品制约,也受读者制约,读者是作品的驾驭者,实现者,阅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当然,也是一个读者改变自身的过程。尤其是伊瑟尔的 《审美过程研究—阅读活动:审美响应理论》,对阅读和阅读过程进行了深刻而广泛的探索,他的“空白”、“未定点”、“剧目与主题”、“背景与前突”、“否定”等概念与思想丰富而深刻,其思想深度与缜密让人叹服,是指导语文教师进行文本分析的一座宝藏。对其他有关接受美学的著作也应有广泛的涉猎,并结合教材分析实践总结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文本分析模式来。

广泛收集文本分析的成功范例,如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叶嘉莹、王毅等知名学者对中学语文文学作品的解读实践,并总结归纳他们的思维方式的特点和解读方法的规律性,以指导中学语文文学作品解读教学实践。

语文教育专家对教材分析和阅读教学的真知灼见,也是我们应予以珍视的宝贵资源,他们把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应该对语文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倾听他们的感悟与困惑,与他们共同学习思考,共同探讨教材分析和阅读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共同寻找解决的办法。也可以根据理论学习的成果,设计文本分析的方案,组织阅读教学课,共同探讨成败得失,总结经验与规律,共同促进与提高。

三、结论

中学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分析应当包括外部与内部两个方面。外部分析指的是文本与作者、时代、社会的联系,在此需要注意的是要调好焦距,太远或太近都会使图像模糊不清。不是从概念、思想或某种意识形态出发,应该从文本的实际和问题出发,从文外寻求合理的解释,切忌作空泛的庸俗社会学的解读。内部分析以文本细读方法找出文中的矛盾和张力,并用还原比较、情感逻辑、复义等方法予以合情合理的解释。因此,文本解读和分析是以文本为原点不断地画一个个扩大的同心圆的过程。同时我们也不应忽略读者(学生)这方面,要重视他们的独立见解和创造性解读,鼓励不同的解读方式,但不能脱离文本的既有框架作无厘头的生发。最后我们要铭记的是:一切理解都是自我理解。解读的最终目的是要建构一个不断扩大的精神自我,因为理解是我们的存在方式。

围绕中学语文文学作品教材分析实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予以剖析和透视,并在寻求解决方法的思路上,拓宽视野,多层次、多角度集中解决问题的资源优势,并力图整合出有实践意义,操作性强的文本分析、解读的有效模式,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1]曹明海.语文教学解释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2](美)肖恩·加拉格尔.解释学与教育[M].张光陆,译.张华,审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金浦元.接受反应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4](德)伊瑟尔.审美过程研究—阅读活动:审美响应理论[M].霍桂桓,李宝彦,译.杨照明,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5]赵毅衡.重访新批评[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

[6]王毅.文本的秘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7]潘德荣.西方诠释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Tentative Ideas on Literature Teaching Analysis of 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YANG Xu-dong,ZHOU Yan-nan
(College of Literature,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Tonghua,Jilin 134002,China)

The literature textbook analysis of 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eading teaching,which enable students to receive emotional nurturing,get thought enlightenment,and enjoy the aesthetic pleasure.For the weaknesses of literature textbook analysis in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this paper presents to establish effective mode of text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with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ger operation by synthesizing hermeneutics,reception aesthetics,new criticism text reading,famous experts and language educators'a large number of textbook analysis practices.

literary works;teaching analysis;text interpretation

G641

A

1008—7974(2014)03—0107—03

2013-09-04

杨旭东(1965-)吉林通化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语文文学作品教材分析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H12417。

(责任编辑:章永林)

猜你喜欢

解释学中学语文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李永刚著《历史主义与解释学》推介
“生活转向”的解释学意图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内在话语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