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满族文化研究述评
2014-02-12贾清妍汪淑双
贾清妍,汪淑双
(绥化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61)
一、黑龙江省满族分布概况
黑龙江省是中国最东北的省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少数民族生产和生活较多的地区之一。“今天,仍有满、蒙古、回、朝鲜、柯尔克孜、达斡尔、锡伯、鄂温克、鄂伦春和赫哲10个世居民族生活在黑龙江地区。”①满族作为黑龙江省世居少数民族之一,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满族文化,为绚丽多彩的龙江文化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统计,黑龙江省满族人口约150万,主要分布于哈尔滨市区及所辖双城县、五常市、呼兰区、阿城区,绥化市区及所辖海伦市、明水县、望奎县,齐齐哈尔市区及所辖龙江县,牡丹江市区及所辖宁安市,黑河市区及所辖瑷珲区,七台河市区及所辖勃利县,佳木斯市区及所辖富锦市,鸡西市区及所辖密山县等地。截至2005年末,全省有满族乡镇24个,满族联合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联合民族乡(镇)还有8个。
二、黑龙江省满族文化研究的状况
21世纪(2000年-2013年),黑龙江省满族文化的研究成果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文化研究
黑龙江省是目前满语唯一保留的地区,满族语言文化的研究一直都是满学研究的重要课题。21世纪以来,关于满族语言文化的论著不断涌现。赵阿平、杨惠滨在《21世纪满通古斯语言文化研究的新发展》一文对21世纪满族语言文化研究的新动态进行了总体论述。其后满语研究者们对黑龙江满族集中地区的满语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写出了详尽的调研报告,为满族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语言资料。赵阿平等《满—通古斯语族语言文化抢救调查——富裕县三家子满族语言文化调查报告》(2002),赵阿平、郭孟秀等《满——通古斯语族语言文化抢救调查——五常、阿城满族语言文化现状考察报告》(2002),包联群《黑龙江省泰来县温得村满语调研报告》(2004),高荷红、石君广《黑龙江省三家子村满语传承人调查研究》(2013),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开始了对满语特点的分析,郭孟秀《论三家子满语口语使用的演变》(2003),季永海《濒危的三家子满语》(2003),胡艳霞《濒危语言一黑龙江现代满语借词及其特点研究》(2005),胡艳霞、贾瑞光《三家子满语中的汉语借词类型及其特点研究》(2010),对三家子满语中汉语借词的产生原因、途径、借词类型及借词在满语濒危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论述。戴光宇《三家子满语语音研究》(2012)一书中对满语口语的音位系统的发展、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而郭孟秀《黑龙江满语濒危过程探析》(2004)则对黑龙江地区满语濒危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郭孟秀《三家子满汉语言文化接触与融合浅析》(2004),黄新亮《从满语中的汉语借词看满族文化变迁》(2008),赵阿平《满族语言与物质经济文化》(2010),张殿典《满语词语与满族萨满教文化关系研究》(2012)等论文都通过满语对满族文化进行了相关研究。关于满族语言文化的专著有赵阿平、朝克共同编著的《黑龙江现代满语研究》(2001)、赵阿平 《满族语言与历史文化》(2006)、《满-通古斯语言与文化研究》(2008)。
(二)满族历史文化研究
张泰湘 《从最新考古学成果看满族先世的历史与发展》(2002)利用近些年来黑龙江省 (三江平原 )的最新考古学材料,根据区系类型学的方法初步勾划出从新石器时代到元明时代满族先世历史发展的脉络。郭孟秀《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历史与现状调查报告》(2008)对黑龙江省现存的少数民族语言、民族风俗、民族物质文化等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对其进行了简要评述,针对保护与开发黑龙江省民族文化资源提出了建议。
这方面的著作有周喜峰 《清朝前期黑龙江民族研究》(2007),邓天红《满族的崛起与黑龙江流域的统一》(2011)等。此外,对黑龙江省的满语地名进行研究也成为满族文化的一部分。如黄锡惠《满语地名与满族文化》(2000)对满族经济形态、民居建筑、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地名进行了分析,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满族文化的认识,胡艳霞 《黑龙江满语、蒙古语地名小议》(2003)则通过对满、蒙语地名的历史变迁和构成形式两方面的比较,揭示出具有相近地域类似生态环境和经济形态条件下,满蒙民族在地名命名行为上所反映出来的文化上的共同特点。而吴雪娟《五大连池满语地名考释》(2008),于龙《黑龙江满语地名与地域文化》(2011)等文章也对黑龙江境内的满语地名进行了分析。
(三)满文文献、档案研究
郭孟秀《试论早期满文文献分类》(2002)、《满文文献特征》(2003)等文章对满文文献的界定、分类意义及原则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赵阿平《满语文献保护开发与历史文化综合研究》(2008)一文则对满语文献保护调研与整理开发及其与历史文化深层次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总体论述。这方面的专著主要有吴雪娟《满文文献研究》(2006)等。满族家谱作为研究满族文化的重要文献资料也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张杰《满族富察哈拉家谱初探》(2010)、《阿城富察哈拉满文谱单人名浅析》(2011)等文章对富察哈拉满文家谱进行了分析。吴雪娟《清代八旗户口档与家谱整理研究——以瑷珲满族扎库塔氏为例》(2011),綦中明 《从宁安地区几部谱书看家谱的史料价值》(2012)均对黑龙江省满族主要聚居地的家谱进行了研究,王敌非 《黑龙江民间满族家谱现状与研究》(2013)一文则以散存于黑龙江省民间的满族家谱为例,说明了民间满族家谱的现状,并对期研究状况进行了简要论述。
(四)宗教文化研究
满族曾信仰多神教的萨满教。目前,在黑龙江省民间仍保有萨满教。如唐戈《三家子满族萨满教:记忆和遗留》(2004)在对三家子满族萨满教两次调查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形态学分析,张松《三家子村满族萨满教拾遗》(2011)也对三家子萨满教进行了论述。而郭天红《黑龙江满族萨满的职能探析》(2008)则对萨满在黑龙江省满族传统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职能进行了分析。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黑龙江省从 2007年到2011年,先后展开了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和评审工作。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资源丰富完整、民族特色鲜明、地域文化浓厚,先后被收录在 3个批次中的共有26项。
1.民间文学
于济源《冰雪与满族神话》(2003),周惠泉《满族说部与人类口传文化》(2007),高荷红《满族说部历史上的传承圈研究》(2008)等论文均对满族说部在满族文学发展史上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此外,高荷红《满族说部传承研究》(2011)以民俗学的视野、立场和观点,对“说部”的名与实、种类以及说部与民族文化传统、族群叙事文类特点等问题做了充分论述。
2.传统音乐
钱雪莲 《萨满音乐在寒地黑土文化中的演进》(2010)对萨满音乐在寒地黑土文化中的发展与变化进行了研究。陆学凯《宁古塔地区满族民歌音乐特征探析》(2011),刘扬《黑龙江地区满族悠悠调的艺术风格探究》(2011)详细论述了黑龙江地区满族儿歌悠悠调的艺术风格。孟飞《牡丹江地区赵氏满族萨满祭祖仪式音乐研究》(2011)等文章则对萨满祭祀音乐进行了考察研究。
3.传统舞蹈
安晓春 《满族 “东海莽式”分析及教材建构》(2007)以黑龙江宁安地区流行的满族舞蹈“东海莽式”为研究主体,剖析满族舞蹈的风格特征和探寻构建满族舞蹈教材的方法,并尝试建立满族舞蹈女班教材。李梦莹《论黑龙江省花棍秧歌的教学现状与发展》(2012)则对黑龙江省花棍秧歌的来源、发展以及现代教学现状及发展做出有效的、科学的论述和预测。还有如高明星、郁正民《满族“东海莽式”乐舞文化寻根》(2013)等也对满族乐舞进行了研究。
4.传统美术
马振庆、王瑞华《遗存的少数民族民间美术——克东满族刺绣》(2008)对克东满族刺绣进行了描述,充分肯定了满绣的艺术价值。索继明《浅谈黑龙江流域满族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013)等文章则对黑龙江省满族传统美术进行了分析。任健《黑龙江满族剪纸——染麻花》(2007),黄志欣《海伦剪纸的风格特色》(2008)等文章对满族剪纸进行了研究。
5.传统体育
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如梁显辉、韩广义《黑龙江满族传统体育特性研究》(2011)认为整理、挖掘和发展满族传统体育文化,对传承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唐云松《满族传统体育变迁及其价值》(2011),黄琦《珍珠球运动在黑龙江高校开展的阻碍因素及对策研究》(2012)等则对满族“珍珠球”这项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研究。
6.满族民俗
吴敏 《浅析满族风俗的变迁——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调查》(2008)以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为例,对黑河满族风俗习惯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黑河满族风俗习惯变迁及与当地汉族风俗习惯的相互影响与融合的原因。而郭孟秀《宁安依兰岗满族关氏家族祭祀探析》(2010),杨晗《浅谈满族民间传统祭祀习俗的形式与特点》(2010)等文章对满族家祭的形式、特点以及社会功能都进行了详细论述。饮食文化是满族民俗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郑南、朱桂凤《满族食俗文化的传承研究》(2012),魏娜《黑龙江世居民族饮食民俗及文化特征》(2012)对满族饮食习俗进行了分析。高松《清代满族婚姻习俗变迁》(2011)对满族婚俗进行了分析。
(六)满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满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满学研究的又一热点问题。如杨宏《宁古塔旧城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和开发》(2009),王欣、徐淑梅《新乡村旅游开发研究初探——以哈尔滨市红旗满族乡为例》(2007),张丽梅《浅析满族文化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以宁安富察氏建立满族生态博物馆的可行性分析为例》(2013)等论文都是针对黑龙江某一个满族聚居地的满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研究的。邓天红、张丽《论黑龙江满族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与利用》,李健民《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2012),杨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2013)则是从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七)满族物质文化资源研究
黑龙江省满族物质文化资源保留相对完整的是满族民居。戴洪霞《黑龙江流域满族先民居室初论》(2007)利用考古和文献资料,对黑龙江流域满族先民的居室发展作了初步研究。单琳琳《黑龙江满族民居及内部空间艺术研究》(2008),翁杨《满族文化对传统建筑及内部格局的影响》(2011)等针对满族民居的建筑风格等问题进行了相关论述。而郭孟秀《满族入关前物质文化特征》(2006)、《入关后满族物质文化的变迁》(2007)等文章分别对满族入关前的物质文化特征以及入关后物质文化的变迁进行了具体论述。
(八)满族文化总体研究
如舒展 《黑龙江流域民族传统文化概论》(2007),郭孟秀《试论满族文化的生成》(2009)、《试论满族共同体形成初期的文化多元成分》(2010)、《满族文化现代样态刍议》(2011)、《试论清代满族文化的变迁》(2012)等对满族文化的形成、发展与现代传承进行了充分地论述。
三、黑龙江满族文化研究的特点
纵观21世纪黑龙江省满族文化的研究,可以看到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特点主要表现在研究内容增多,研究方法更新,研究队伍扩大三方面。
这一时期的研究仍有很多语言文化、历史文化方面的成果,但是从整体上看,21世纪黑龙江省满族文化的研究又有以下两方面的发展:第一方面是对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这主要体现在满族传统艺术、民族风俗等的研究范围日益扩大。第二方面的突出发展是对满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成果显著。学者们针对黑龙江省满族文化资源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同时还大力提倡开发满族文化旅游资源,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满族文化。
学者们在注重满族文化研究的基础理论的同时,更加重视从语言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学科多角度多方位的进行研究,学者们的研究方法不断更新。21世纪黑龙江省满学研究队伍日益壮大,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研究人员。他们致力于满族文化资源的抢救与开发工作,为满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黑龙江省满族文化研究未来发展趋势
(一)加强满族语言文化资源的研究
21世纪黑龙江省满族语言文化资源的研究成果数量很多,但是主要集中在对三家子、五常、阿城等地的满语现存情况进行调查,并根据其调查结果研究其满语的语音、词汇等方面的特点。此外较多的则是对满语衰微原因的探讨。而通过满语的研究来探讨满族民俗发展的论文则相对较少,对满语与相关语言比较研究仍然注意不够。因此,未来的研究道路上我们既要加强对满语自身的研究,同时还要加强对满语与相关学科及相关语言的比较研究工作。
(二)发挥黑龙江大学在满族文化研究中的优势作用,同时加强校际合作
2000年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获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满语文化学)”硕士学位点,于2005年招收首届历史学(满文与历史文化)专业研究生;于2009年开始增设博士生培养方向(汉族与北方民族语言文化关系、汉语言与相关民族语言比较),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从而形成了目前全国最为完善的本科、硕士、博士满学人才培养体系。目前,黑龙江大学已经成为了黑龙江满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为黑龙江省的满族文化资源的抢救以及满族文化遗产的利用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应该继续发挥黑大在满学研究中的优势作用,同时加强各高校之间的校际合作,不断扩大满学研究队伍。
(三)充分调动民众力量,保护满族文化资源
黑龙江省政府在满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中起着主导作用。从我们统计的资料来看,在满族文化资源的研究中有近50项都是在省政府的支持下进行的,同时省政府还制定了相关的保护政策。然而,对于那些遗留民间的、正在加速消逝的民俗风情,特别是满族传统的民居、民俗、民间文学、传统艺术(如海伦剪纸、克东满绣)等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特征的人文景观,政府的保护往往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必须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发动群众保护现存的满族文化资源,同时还要在人民中开展关于满族文化的宣传活动,让满族居民充分了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觉性。
(四)进一步加强满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
目前,黑龙江省的满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主要体现在建立满族风情园 (如牡丹江渤海满族风情园、绥化望奎满族风情园以及阿城的海古寨)、传统节日的开发(如阿城金源文化节)、满族博物馆的建立这三方面。然而,对满族非物质文化资源中的传统饮食、民俗以及体育项目的开发还明显不够。因此在未来的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加大对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研究,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关注满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注释:
①黑龙江省民族事务委员会:《黑龙江省民族乡镇概况》,黑龙江省民族事务委员会1993年
:
[1]杨晗.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1).
[2]郭孟秀.满族文化现代样态刍议[J].满族研究,2011(2).
[3]郭孟秀.试论满族共同体形成初期的文化多元成分[J].满语研究,2010(2).
[4]钱雪莲.萨满音乐在寒地黑土文化中的演进[J].绥化学院学报,2010(5).
[5]金相莉.以“变”应“万变”—社会变迁中的绥化市满族萨满舞文化[J].北方音乐,2010(6).
[6]胡志良等.满族文化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商业经济,2008(5).
[7]董国峰.海伦剪纸的历史渊源与现代发展[J].绥化学院学报,2008(4).
[8]张霖,等.珍珠球运动的起源与特点及其发展状况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6(3).
[9]张丽梅.黑龙江省满族文化旅游开发探析[J].满语研究,2006(2).
[10]吴雪娟.满族家谱调查与研究[J].满语研究,2003(1).
[11]赵阿平,朝克.黑龙江现代满语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2]阿城区政协.满族风情 [M].黑龙江省阿城制版印刷厂印制.2003.11.
[13]那国学.满族民间文学集 [M].北方文艺出版社.2004.6.
[14]杨锡春,李兴盛.宁古塔历史与文化[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15]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16]赵阿平.满族语言与历史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17]赵志忠.满族文化概论[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18]杨锡春,林永刚,等.黑龙江省满语地名[M].牡丹江: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8.
[19]张佳生,赵佐贤.满族文化资源与开发[M].沈阳:白山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