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石溪动物小说中的道德化叙事模式

2014-02-12王宁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道德化母象沈石溪

王宁

天津音乐学院,天津 300170;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

沈石溪被称为是动物小说大王。作为动物小说创作的名家,他在长期创作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叙事模式。本文选取沈石溪的《羚羊飞渡》、《母象冢》、《再被狐狸骗一次》三部动物小说,从人化、悲剧化以及道德化三个方面来浅析沈石溪动物小说中的道德化叙事模式。所谓的道德化,其实就是着眼于沈石溪在构思动物小说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对人性内心深处的关注,和对生命悲剧性的深刻理解以及出自道德立场所表现出的悲悯情怀。

一、沈石溪动物小说中的“人化”设置

道德的范畴来自人类社会的文明体系。而动物在传统的观念和想象中是未开化、野蛮的代名词。所以,沈石溪动物小说要实现道德化叙事,讲述动物心中的道德意识,使之符合人类社会文化评判标准,在传统意义和道德的范畴中为动物造出突围之路,就必须首先对小说中动物的形象进行“人化”。以三部小说为例,动物的“人化”描写是从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开始的。在《羚羊飞渡》中,当猎人和猎狗们把羚羊群驱赶到了伤心崖上,面对无法跳跃的山涧,羚羊群首先经历了短暂的骚乱,之后所有的重心落到了镰刀头羊的身上。这种危机面前的族群的反应也是完全符合人类社会运作方式的。镰刀头羊在巡视山涧发现无法跳跃之后,发出的那一声悲鸣和悲哀的神色,以及《母象冢》里巴娅在象冢旁边哭泣等等,都是人格化的描写,将人类的情感和生活中的反应注入到动物形象的塑造中。

除此之外,沈石溪还对动物的心理进行了 “人化”,或者说是对动物情感的人格化。这一点突出体现在《母象冢》中,老象王和巴娅与人类的情侣恋人几乎无二。老象王因为对巴娅的爱以及玄而又玄的血缘关系,而舍不得驱逐隆卡出象群;在老象王即将战胜隆卡时,巴娅的母性战胜了她对老象王的爱,帮助自己的儿子打败了自己的爱人;而在爱人将赴黄泉时,她毅然放弃自己的生命,决定与他共同面对死亡的阴影。这一段交杂了爱情、亲情、族群间的利害关系、兽性等多元素的情感描写,虽然复杂,但是读者清晰明了其中的发生和运行机制,就是因为沈石溪对这些动物心理和情感的“人化”设置。

二、沈石溪动物小说中的“悲剧化”设置

在完成对小说中动物的“人化”处理之后,沈石溪通过人性化了的动物形象塑造、情节设置和情感、心理的描写来传达出一种悲剧的意味和阅读体验。这种悲剧体验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悲剧性的结尾;另一方面是动物在人类面前体现出的无力感。首先,从悲剧性结尾来讲,《羚羊飞渡》中,老羚羊为了族群的延续和血脉的传承,宁愿舍身为垫脚石,帮助年轻的羚羊完成飞渡,当然,最具悲剧性冲击的是挽救了族群的镰刀头羊因为没有别的羚羊帮助他飞跃山涧,在孤独中“他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这种结尾平升一种悲怆之感和悲戚之意。《母象冢》中,巴娅从冢边跃下的身姿画出一道让人心伤的弧线,原来并不是只有在人世间才能发生这种为爱舍生的凄美故事,两头相爱的老象在象冢这“永恒的归宿地”里,“扑通一声,跪了下去,闭上眼睛”,正像鲁迅先生所说的,读者仿佛看到了一种很美好的东西在走向天堂……而《再被狐狸骗一次》中,公狐狸为了掩护自己的孩子和妻子逃走,不惜自残躯体去吸引“我”的注意。当听到母狐狸传来的平安的消息之后,公狐狸如释重负,想再次逃走去与家人汇合时,“它的血留的太多了,它死了”。父爱不仅存在于人间,同样,为了儿子而牺牲的感人故事也可以在动物身上发生。在另一方面,小说的悲剧性体验感受还来自于动物与人类对峙时,因为自身力量的弱小,它们不得不采取一些非常极端化的方式和方法去完成一些人类可以轻易完成的事情。这种设置可以对读者产生切身的冲击。比如,《再被狐狸骗一次》中的那只公狐狸惨烈的自残完全是为了吸引“我”的注意力来帮助家人安然脱身。“吸引注意力”的方式对人类来说有很多种,可是力量和心智的悬殊逼得狐狸只能用头撞树、自己撕咬四肢等残酷的方法来完成。同样,在新老象王的搏斗中,母象巴娅不像人类那样可以劝说、开导甚至用母亲的威严来化解这场战斗,她只能同样用战斗的方式来伤害自己的亲人,借此保护另一个亲人。《羚羊飞渡》中,这种悲剧性感受直接来自于人类的围攻。为了生命和族群血液的延续,这群羚羊们采取了最冰冷但是最合理的自救方式——以命换命。

除了《母象冢》之外,在《羚羊飞渡》和《再被狐狸骗一次》中,两个小说的悲剧性都与人类有脱不开的干系。这种悲剧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净化和升华人类情感的作用,促使人类进行自身的反思,人与动物的和谐与平衡,强者和弱者的如何相处等等问题。

三、沈石溪动物小说中的“道德化”设置

前文所分析的沈石溪动物小说的 “人化”、“悲剧剧化”等的用心良苦都是为了赋予作品一种道德化的内涵。道德的内涵同样也是其他类型的小说创作的重要追求目标之一,也是文学理论批评的标准之一,比如夏志清对沈从文的推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沈从文创作中的浓厚道德感。当然,在当今的文学理论研究前沿,文学评论的 “伦理化”、“道德化”被质疑,但是笔者仍认为从道德含义方面来分析沈石溪的叙事模式也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视角。毕竟道德本身就具有着普世的意义和价值,而文学作品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希望通过对道德、人性等内容的描写来引发相关的思考,实现人类自身的自省和发展。

因为“人化”的方式,沈石溪动物小说中的道德意义内涵必然包含了对动物人性光芒的烛照。镰刀头羊在年轻羚羊多于老羚羊时,带头走入要充当垫脚石的老羚羊的队伍中;巴娅为了不让老象王伤害自己的儿子,撞开了老象王的必杀一击,当老象王因此受伤、被不公平待遇时,它又悉心照料老象王,并最终陪伴老象王跃下象冢,共赴死亡;公狐狸为了妻儿的平安以头撞树,自残躯体……这些都是人类文化体系中公认的道德精神和人性光芒的体现。

此外,沈石溪动物小说中的道德内涵还包含了对人类本身的局限和黑暗面的反思。伤心崖上的那一群羚羊是被“猎人和猎狗分成几组”之后逼上悬崖的,甚至在羚羊分组时,“我”还想看看有没有老羚羊会偷偷跑到年轻羚羊的一组中。而 《再被狐狸骗一次》中,“我”因为贪小便宜,想弄一张上好的狐狸皮,后来更是增添了一层复仇的因素,采取“追捕”那只狐狸,后来导致一桩惨案的发生。这些因果关系的设置都能够促使读者从道德层面上去反思自己。也许作为猎人,打猎是天经地义,但是从生命的角度上看,每一个生命都是造物者的创作,而且万物之灵的人类理应比那些动物们更懂得怜悯。笔者认为,沈石溪动物小说的道德意义内涵重点就在于此。

[1]沈石溪.最后一头战象[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

[2]沈石溪.斑羚飞渡[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

[3]班马.前艺术思想:中国当代少年文学艺术论[M].福州: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道德化母象沈石溪
与作家面对面(五)——沈石溪讲座纪实
论我国高校教师管理道德的重建
初见沈石溪
对《红楼梦》戏曲改编的覃思
品德生活化 生活道德化
我见到了沈石溪
复仇的母象
复仇的母象
双角犀鸟
复仇的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