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中国梦作为大学生信仰的途径分析

2014-02-12莫华伟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信仰校园文化大学生

莫华伟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广西 柳州 545036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他认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中国梦的理念一经传播就在高校学生中产生极大反响。今年5月份,教育部发布的覆盖全国148所高校2.5万余名大学生 “2014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91.2%的大学生对“中国梦”深信不疑,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学生的信仰缺失现象严重,部分大学生精神疲软,没有理想,没有追求,金钱意识、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个人本位等让这些大学生在自私惟我中逐渐迷失方向,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解决的难题。

一、大学生信仰缺失的危害

(一)无法正确认知自我价值

信仰是人的价值所在,大学生如果有信仰就会认识到自我价值是不需要外在的物质来证明的。反之,就会把物质财富误认为是自我价值,一旦进入社会,发现自己无法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或者发现别人拥有比自己更多物质财富的时候,他的自我价值观就会衰弱,就会陷入恐惧、自卑和焦虑之中。

(二)现实生活失去支点

没有信仰,大学生会认为金钱、物质、权力和荣誉是现实生活的全部内容,把对社会的贡献、对父母的孝敬、对弱势群体的救助、甚至是对家庭的责任都抛诸脑后。导致他们在物欲追求上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产生极其强烈的挫败感,从而丧失面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使他们的现实生活失去了支点。因此,为了避免大学生信仰缺失带来的社会问题,寻找适合现实生活的信仰是当务之急。

(三)意识形态混乱无序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调整和转型期,大学生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要对各种思潮进行评判和筛选,因为学识和社会经验的限制,难免受到一些思潮的影响,造成意识形态的混乱。导致大学生对于社会问题没有正确的看法,容易随波逐流,行为谨慎保守,不思进取。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承认大学生个体特征的情况下,如何用多样化的信仰来引导意识形态领域的统一。

(四)无法拥有健全的人格

大学生如果没有了信仰,他们可能为了适应社会,为了迎合他人,在不同的场合,呈现不同的人格特征。比如为了讨好他人,他们可以阿谀奉承;为了社团的和谐,他可以人云亦云。长此以往,大学生无法形成自己健全的人格。而健全的人格是大学生成熟的标准,是成功的基础,决定他们的未来。人格障碍所造成的后果从马加爵事件中充分体现出来,仅仅因为同学在背后说他的坏话,他就怨气难平,置法律于不顾,连杀四名同学,这个事件也暴露了以娱乐和游戏为主的大学寝室生活。可见,对于大学生来说,健全人格的培养依赖于他们的信仰,而信仰的形成与校园文化的熏陶密不可分。

二、以中国梦作为大学生信仰的可行性

(一)以中国梦作为大学生信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三观”教育,使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思想和坚定信念”。由于信仰在本质上是一种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又是中国梦,因此,以中国梦作为大学生信仰可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目前,大学生属于社会的中流砥柱,只有他们坚定信仰,对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梦。

(二)中国梦与大学生信仰之间存在契合点

法国作家雨果说,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梦想才谈得上生活。如果要为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找到一个支点的话,梦想无疑是最重要的。虽然很多大学生缺乏信仰,但并不妨碍他们拥有自己的梦想。中国梦与大学生信仰之间不存在对立关系,相反二者存在契合点。首先二者都坚信某个目标一定会实现;其次二者都认为实现目标需要每个人付出艰苦的努力;第三,二者的形成都需要外界的不断强化和刺激。国家规划了中国梦的美好蓝图,随着国家政策的实施,制度的完善,社会的发展,中国梦也会逐步实现,这无疑会强化大学生的信念,成为大学生信仰的基础。

(三)中国梦为大学生信仰多样化提供依据

信仰多样化是调整大学生意识形态混乱的有效方法,而信仰具有排他性,现实生活中同时拥有多个信仰的人并不多见。中国梦内涵丰富,从宏观角度讲,民族的复兴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从微观的角度讲,它强调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因此,大学生可以拥有符合自己特点和专长的中国梦,比如复兴中国文化梦、强大海军梦、汽车产业梦等等。显然,不同的中国梦也就为大学生形成不同的信仰提供了依据。

(四)中国梦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不可否认,共产主义信仰勾画了人类未来的美好蓝图。但是,这种信仰可操作性不强,无法满足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需求,无法引起大学生的共鸣,也就无法使大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中国梦的理念规划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给出了实现目标的路径,即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说,中国梦的整个体系为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铺平了道路,使大学生坚定信仰,有助于使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以中国梦作为大学生信仰的实现途径

信仰是心灵的产物,属于个人的意识行为。黄希庭教授认为信仰反映的是自身与环境的关系,他指出信仰是人类自我意识的产物,是伴随意识觉醒和认知发展而出现的观念形态,体现了人类对自我与环境的理解与知觉体验。可见,实现以中国梦作为大学生信仰的过程,就是一个将中国梦理念融入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促进大学生意识觉醒和认知发展,最终形成信仰的过程。因此,用中国梦理念改造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是将中国梦作为大学生信仰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打造以中国梦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环境

高校要抽调专家学者编写有关中国梦的教材和读本,并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融入中国梦的理念,打造以中国梦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学环境,并在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

1.使学生正确认知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教师要在学生深入理解中国梦内涵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解读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历程,辨析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主要观点,使学生能够认识到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中国梦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继承与发展。

2.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区别

目前,大学生不仅熟悉中国梦,还对美国梦有所了解和向往,如不加以区分,会使大学生出现认知上的模糊和混淆。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大量运用案例,详细阐述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区别,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梦的实质在于做强自己,推动世界的文明进步;而美国梦不考虑其他国家的国情,通过绑架他国人民的意志,追求单边利益最大化,给伊拉克、利比亚、埃及等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3.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中国梦与信仰的关系

教师应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结合具体的案例,使大学生正确看待中国当前的社会矛盾和现实问题,让大学生认识到信仰必须建立在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体现出历史使命,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由于中国梦的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这就使得中国梦具有大学生信仰的特征,二者具有同一性。

(二)营造以中国梦为重点的舆论环境

广泛宣传是营造舆论环境的重要措施。各高校必须加大宣传中国梦的力度,以醒目震撼的标题,简洁凝练的语言,采用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安排校园广播专栏、问卷调查和网页设置等多种形式来营造以中国梦为重点的舆论环境。要与以往“一阵风”式的宣传有所区别,高校团委、学生会等部门要针对大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查梳理,建立宣传效果的评估机制,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适当的整顿措施,比如现场答疑、公布问卷结果和重新设计网页等。高校团委、学生会等部门要注意在学生社团、班级中广泛征集标语、口号、宣传方案等,甚至可以设置一定的奖励基金,形成一种浓厚的中国梦热议氛围,使大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从而强化宣传工作的效果。

(三)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为大学生提供以中国梦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在“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校外社会实践中,融入中国梦的理念。同时,要建立带有中国梦元素的社会实践考核制度,完善优秀毕业生评价标准,把那些乐于奉献、敢于担当、在以中国梦为主题的社会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作为优秀毕业生推荐给用人单位,使他们意识到通过自身努力,就会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大学生在奉献社会、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中得到满足,并带来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会进一步坚定他们的信仰,使他们强化自身的专长,为今后更好地回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培育具有中国梦元素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对于陶冶大学生的性情,培养大学生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高校要抓住中国梦这一理念在大学生中间的影响力,积极培育具有中国梦元素的校园文化,使大学生的信仰有所依托。

1.注意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表明了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推动中国梦的实现。因而,高校在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中的堡垒和基地作用不言而喻。高校要抽调师资力量,在课余时间开设有关国学的选修课程和讲座,在教学和讲座过程中,融入中国梦元素,引导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

2.注意校园文化的延伸

由于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的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因此,我们可以把带有中国梦元素的校园文化延伸到寝室和学生社团。当前,不少学生寝室沦为学生吃喝玩乐的场所,打麻将、打牌、打游戏、睡懒觉等成为“寝室文化”,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做好引导,及时采取措施,将中国梦的理念引入寝室生活,形成健康的寝室文化。同时,还要将中国梦具体化,指导学生社团在章程制定的过程中确立以中国梦为指导思想和宗旨,使他们能够将社团活动的开展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

3.要积极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促进中国梦理念的普及和传播,并对大学生信仰产生重大影响。高校可以借鉴一些电视节目的成功经验,举办一些具有时代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校园梦想秀、中国梦演讲大赛、中国梦与大学生信仰研讨等,通过定期开展的这些活动,使中国梦理念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深入到大学生的内心,达到重建信仰的目的。

[1]曹玉娜,陈慧敏.当代大学生信仰现状调查及信仰重塑 [J].大理学院学报.2014,(1).

[2]习近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

[3]张明.“中国梦”的特征、价值导向与实现途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7).

[4]黄希庭.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信仰校园文化大学生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论信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铁的信仰
大学生之歌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