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功能的英语隐喻能力培养
2014-02-12耿霞芳
耿霞芳
江苏徐州九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一、引言
长期以来,一些英语教师对隐喻的理解和运用一直局限于修辞学领域,把隐喻当作一种修辞格,用来修饰语言,很少从认知视角对隐喻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Lakoff&Johnson于1980年出版的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被看作是认知领域研究隐喻的经典著作。在此书中,他们提出了“概念隐喻”的理论,认为隐喻就是一个图式(源域)到另一个图式(目标域)的投射。从此,隐喻研究摆脱了传统的修辞学束缚,扩展到了认知领域。隐喻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根据Lakoff& Johnson(1980)的统计,70%日常用语的表达来自于隐喻的概念。因此,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目标语思维方式的优化,而且有助于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
二、隐喻和隐喻能力
在Lakoff&Johnson看来,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人们比较熟悉的,易于理解的,具体的源域去映射另一种人们不太熟悉的,抽象的,较难理解的目标域。国内学者束定芳在对国内外隐喻研究总结的基础上认为隐喻是人们认识世界和语言发展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语言和认知之间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Gardner&Winner(1978)首次提出了隐喻能力(metaphor competence)的概念,他们把隐喻能力概括为以下4个方面:(1)诠释隐喻现象的能力;(2)为隐喻有效性解释提供理论依据的能力;(3)创造符合特定语境的隐喻的能力(4)正确评价同一语境中若干项竞争性隐喻表达的能力。 Danesi(1986:1-10)首次把隐喻能力这一概念引入到二语习得的研究中,他认为“隐喻能力”指的是说话人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正确辨识和使用各种隐喻 (包括新隐喻)的能力。Littlemore和Low更为详细合理地探讨了隐喻能力的内涵(Littlemore&Low2006),即:(1)创造新隐喻的能力;(2)理解多义隐喻的能力;(3)理解新隐喻的能力,指正确理解“原创性”隐喻的能力;(4)理解隐喻的速度,指轻松、准确、及时理解隐喻的能力。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如:严世清,2001:61-64;蔡龙权,2003:38-44;王寅,2004:140-143)也已经意识到在二语教学中培养学习者隐喻能力的重要性,提出将“隐喻能力”上升到“思维”的高度来认识,指出在二语教学中要注重学生“隐喻能力”的培养,并且把隐喻能力提升到与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同等重要的位置,指出隐喻能力的提高有助于语言学习和语言表达的流利和地道性。因此,在语言教学中除了要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还要注意隐喻能力的培养。外语学习者要懂得目标语是如何按照隐喻的组织方式来反映概念和对概念进行编码的,要习得目标语中的隐喻机制并学习像本族语者一样隐喻式的思维。
三、英语隐喻能力培养
(一)培养学生英语隐喻能力的必要性
目前二语习得者的弱项是概念表达不够流利而非语法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隐喻思维、隐喻意识的欠缺,隐喻能力较低。二语学习者常常用母语思维来构建目标语的句子,经常产生不合规范生硬的语句,我们经常说的Chinglish就是这样的。语言学习者缺乏相应的目标语的隐喻表达能力而依赖于其母语概念基础,也就自然地把母语概念套在了目标语形式上面,造成了表达的不地道,甚至错误。因此,在语言学习中,学习者需要对概念进行重组,尽可能地建立自己的目标语概念系统,使自己能像目标语母语者一样对周边事物进行感受,认识和表述。由于多种条件、因素的限制,我们大多数外语学习者都是在习得母语隐喻机制后才开始进行外语学习的,尽管语言存在诸多相似性,但是目标语的认知机制还是和母语存在着诸多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母语和目标语认知方式上的差异进行辨别,帮助学生建立目标语的认知框架来替换原有的母语认知模式。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已经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语言教学内容。隐喻能力、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二)增强学生的隐喻意识,培养学生对隐喻使用的敏感性
隐喻思维能力是随着人的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认识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认识能力(赵艳芳,2001:102)。 因此,隐喻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模式,有助于我们通过相对具体的、清晰的概念去理解那些具有抽象、复杂的内部结构的概念。大多数英语学习者不是不能识别隐喻表达而是隐喻意识淡薄。学习者在听力或阅读中遇到隐喻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比喻表达,是修辞。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它扩展开来进行隐喻学习,试图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提高学生的隐喻意识。如:Time is money,money的概念所指的内容可以映射到time的概念域中。这样money的相关表达可以用来表示时间,如spend,save等。又如在学习argument时,可以用argument is war,这样战争的概念域就映射到argument的概念域。我们学到war的相关词汇如:defend,demolish,withdraw,shoot down,win,strategy,attack,position等等,也能用于argument的相关表达中。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用隐喻认知的方式对词汇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认清基本意义和隐喻意义的联系,加深对词义的讲解,提高词汇习得效率,增强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如在学习《新视野英语教程》第一册课文Computer is Down时,可以对课文题目展开讨论,利用空间隐喻对up-down进行讲解,同时让学生收集写出与down有关的隐喻表达,如break down,look down等等。学生通过分析和体会这一系列隐喻概念,会逐渐认识到其中的隐喻表达及隐含喻体,就能逐渐增强对隐喻形式和功能的敏感度,进而不断去发现和想象事物间的相似性,从而克服语言理解的障碍,增强学习的兴趣。
1.加强对隐喻的理解,鼓励学生按主题收集隐喻表达的材料
隐喻认知理论重点解释了始源域的某一或某些特征是如何转移到目标域上的,两者之间相似性表现在哪些方面或者并置后会有什么样的意向图式,又会产生哪些相似性,强调映射的结果。美国著名语言学家H.Douglas Brown指出外语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内涵。具有修饰和认知功能的隐喻认知观在语言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大量的英语篇章中存在许多隐喻性的文化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分析讲解篇章主题中的概念隐喻体系,然后再与汉语中的文化概念隐喻体系进行对比,有意识地引入隐喻机制,加强学生隐喻认知观的建立,这样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语法、词汇和文化内涵。此外,在教学中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目标语中民俗化的概念隐喻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隐喻的分析方法。要求学生在自学中能够自觉地以隐喻意识指导自己的英语学习,按不同主题收集相关隐喻表达,如:时间、空间、颜色等等;积极主动地透过语言的表面现象理解深层的文化内容;并对英汉语言中隐喻在历史、文化、政治、民族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对比,不断提高自身的隐喻思维能力。
2.在课堂教学实施中鼓励学生有意识地运用隐喻进行表达
隐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积累了一定的隐喻表达,透彻了解了隐喻的工作机制后,在学习中一定要大胆地运用隐喻进行表达。汤本庆(2002)指出教师可运用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意义发生变化的进程,解释词汇意义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词汇和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探讨词义、语义的发展规律和线索,让学生了解其间的相似性,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多个层面、角度分析词汇与语言现象,拓展记忆,提高词汇习得效率。在实践教学中,即口语(会话)和写作中鼓励学生有意识地运用自己学到的隐喻知识,发挥想象力创造新的隐喻,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增加一些含有隐喻表达的英汉互译练习,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表达,也有助于不断增强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
四、结语
隐喻理论在二语习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重视隐喻理论的讲授和注重培养学生的隐喻意识。按照隐喻理论所揭示的认知规律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提高语言习得的速度和效率,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
[1]Lakoff,George,& 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Littlemore, J&Low.G.Metaphoric Competence,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nd Communicative Language Ability[J]Applied Linguistics, 2006(2).
[3]Danesi,M.The role of metaphor in second language pedagogy[J]Rossegna Italiana di Linuistica Applicata, 1986,18(3).
[4]Gardner,H & E.Winner.The development of metaphoric competence:implications for humanistic disciplines[J].Critic Inquiry 1978,5(1):123-141.
[5]蔡龙权.隐喻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J].外国语,2003,148(6):38-44.
[6]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王寅、李弘 语言能力、交际能力、隐喻能力“三合一”教学观[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20(6):140-143.
[8]严世清.隐喻能力与外语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1,83(2):61—64.
[9]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