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构
2014-02-12李中生
李中生
(通化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2)
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构
李中生
(通化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2)
实践性应用型人才是高校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及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各高校应根据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从制度层面入手,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实现教育服务于地方社会的功能。
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制度;建构
在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背景下,对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校对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已达成共识,但真正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建立起来。影响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因素有多方面,从制度分析的视角来看,影响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真正建立的原因主要是正式制度供给不足,非正式制度的“路径依赖”等问题,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有赖于制度的重构和创新。
一、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正式制度安排
(一)改革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发生变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要针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专业和培养目标,为社会提供急需的人才。这就要求“政府要从根本上变革对高校管得过多过死的现状,转变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变‘刚性管理’为‘柔性管理’,逐渐弱化‘社会本位’的管理体制,增加在‘信息服务、法制建设、信贷政策’等领域的制度供给。尊重大学发展的内有逻辑。”这样,应用型本科院校就能够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及自身条件、区域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并遵循教育规律,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学校的专业结构和总体布局,大力发展和重点建设特色专业,优化专业结构,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实践性应用型人才。
(二)制定“依托学科、面向应用”的课程体系
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具有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特点,在课程体系构建中要注意将培养学生知识和能力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依托学科、面向应用”的课程体系,就是在给与学生足够的学科基础知识,尤其是在跨学科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使学生既能直接就业,又不缺乏发展后劲。由于应用型人才所从事的工作性质要求具有较宽的理论知识基础,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能适应生产技术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完成工作任务,这就要求实践性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的建构,应该明确本专业学生应具备哪些专业能力的基础上,选择开设哪些理论课和实践课。也就是说不能教条地、毫无保留地开设“98目录”的所有课程,应该视其对专业应用能力的支撑力度来进行取舍。
(三)制度化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教学环节,不仅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和拓展,而且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方面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实践教学是比较直观的、感性的,甚至可以动手去触摸、去操作、去探索,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知识需要在实践中深化、能力需要在实践中磨砺,素质需要在实践中提升。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完成从书本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制度是纲,是实现教学管理规范化的前提,实践教学的落实就要从政策制度上得到充分的保证,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以明确规定。教学管理部门要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入手,对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实行全程化的精细管理。包括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是否合理、每一门实践课程教学大纲是否合格、实践教学组织安排是否到位、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是否科学、实践教学的经费和条件是否有保障等进行全方位的管理。
(四)建立“能力取向”的考核制度
在传统的考试方式中,大多数课程以理论考试为主,考核内容“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记忆,轻创新”,这种状况严重背离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阻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我们应该根据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建立以能力评价为主的多元化考核体系。能力取向考核体系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注重考核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能力取向的考核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注重考核形式的多样化。根据课程的内容、特点以及教学目标来确定考核的方式、方法和形式,着眼于科学全面的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考核形式不再局限于期终考试、闭卷考试,还包括作业、课堂问答、课程论文、实际操作、小组答辩、调查报告等。同时科研训练、学科竞赛、科技文化活动的成绩和表现也纳入到学生能力评价的范围之中。对于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则将学生实际操作与理论考试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注重过程考核。改变过去“一考定终分”的状况,加强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将过程考核与终结定性考核结合起来,将考试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这种考核制度,能够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五)“送出去、请进来”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应用型人才的质量。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就需要有高素质的应用型实践教师队伍。实践教学教师在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具有娴熟的实践技能和操作能力。“送出去”是把学校的专职教师送到社会、企业、其它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学习锻炼。这种方式,关键是组织专业教师深入到企业中进行实际调研,建立定期下企业培训制度。要有计划地抽调专业教师到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深入生产一线,切实了解相关行业的生产实际,专业技能。也可以将行业、企业实际问题带回学校研究形成课题立项。用生产实际问题及研究成果充实教学。通过“请进来”的途径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队伍,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把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技术能手请到学校进行研讨、开展培训,把行业、企业的实践知识、先进技术、最新难题传达给校内的专职教师,让教师通过这种方式间接的了解行业领域情况。二是把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技术能手请到学校聘为客座教师,直接给学生授课、指导实践、使学生直接学习和感受一线的知识与实验。
二、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非正式制度安排
(一)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最为关键的是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管理观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落实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上,就是“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断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作为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主体,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精神。从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的目标到专业的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到师资队伍的建设、考核制度等,都应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来展开。树立有特色的、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特点的学生教育管理理念。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树立“培养为基层服务的劳动者的教育管理理念”。实践性应用型人才主要是面向生产一线的人才,这就要求高等院校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学生的教育管理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愿意服务基层工作的思想观念,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合格人才。其次,树立“更注重学生实际能力培养”的教育管理观念。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之一就是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强的特点。这就要求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运用到组织的各项活动中,以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最后,树立“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管理理念。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用文学的、历史的和伦理的等多方面知识教育和启发学生,使学生离开学校步入社会之后,不是一个专家,而是一个有着群体意识、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和谐人才。
(二)营造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高校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指在校园环境中,由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的,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行为文化为依托、以制度文化为保障、以物质文化为基础的一种社会文化。大学校园文化渗透于大学教学、科研、管理及各种校园活动中,体现了一所大学独特、鲜明的文化个性和精神底蕴。建设及凝炼独具特色的实践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园文化,是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开展校园文化时要注重务实性、依托社会、强化应用能力和课内外有机结合的原则。一是营造具有时代特征又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风气。通过教职员工良好的教风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努力学习,艰苦奋斗、诚实守信、奋发进取的学风。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学术报告、社团活动、文艺演出、演讲比赛、科技竞赛、大学生艺术节、大学生运动会,以及利用各种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等,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开展社区服务、科技知识下乡、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引导大学生走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磨练意志品质。三是丰富美化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载体。通过对校园景观、形象标识以及教学生活设施的尽心设计、合理布局,美化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爱校的情感。
(三)注重发挥企事业单位在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强调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对社会的直接适应性,这就需要在人才培养方面打破传统的课堂知识传授为主的单一培养模式,采取更多样化的培养途径。企事业单位作为人才需求的主体,也应该在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产学研合作已成为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应用性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特点就是“以学为主,以研为辅”,即通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直接接触单位的实际工作,了解企事业单位的工作流程,深入到企业的生产一线,提高实践能力,同时学校教师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学生也参与校企合作课题,培养研究能力。企事业单位接受学生来实习,让学生承担部分工作,丰富了人力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合作研究,攻克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以学为主、以研为辅”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了解相关行业的运行规律和办事流程,同时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加强合作单位与学校的深度合作,如: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编写教材及共建实验室等。这必然会对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到推动作用。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各种制度之间达到耦合状态,才能发挥出最佳的作用效果,制度效率才能最高。我们在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时,要将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正式制度安排同校园文化、校企合作等非正式制度按安排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耦合状态,才能实现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满足社会的需求,为我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人力支撑。
[1]孔繁敏.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证研究——做强地方本科院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吴巧慧,邢培正.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3]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4]杨春生,李军.论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特色[J].江苏高教,2006(5).
[5]郭朝红.创新人才培养评价:责任与要求[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6(4).
G642
A
1008—7974(2014)01—0120—03
2013-07-12
李中生(1976-)吉林公主岭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宏观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本文为吉林省教育厅教研项目“以学生为本的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通化师范学院为例”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关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