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翻译与中国文化推广

2014-02-12靳爱心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外国人中华文化哲学

靳爱心

(河南工程学院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中医翻译与中国文化推广

靳爱心

(河南工程学院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中医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独特的医学体系,不仅是医学,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推广中国文化必定包含推广中医文化。由于语言和文化的独特性,中医文化推广必须借助翻译这一手段,翻译是中医文化对外推广的重要桥梁和媒介。鉴于目前中医翻译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强中医翻译,促进中国文化对外推广的建议。

中医翻译;中国文化;推广

中医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产与生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独特的医学体系。它是中华民族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产生、发展的土壤,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和集大成者。

首先,中医深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中医的理论框架和思想观念都与中国古代哲学密不可分。中医的精气、阴阳、五行、周易、八卦等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反映;中医学以整体观为主的理论体系,其理论基础、基本方法及思维模式都充满了中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等思想流派均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哲学强调的“天人合一”观,正是中医学的基本框架,是中医学产生、发展的起点和归宿。中医天人相应的观念、五行相贯的学说、阴阳互根的原则无不打上了中国古代哲学烙印。

其次,中医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医学文化,是中华文化瑰宝中的一枝奇葩,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中医理论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整体的辩证思维方式下展开的,它的理论及实践深刻地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独特而唯一的医学体系。中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深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印记,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中医不仅仅是诊病治病的医疗技术,更包含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哲学观。

可见,中医是一种医学,更是一种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对外推广必定包含中医文化对外推广。在中华文化积极对外传播、对外推广的今天,加强中医文化的对外推广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一、翻译是中医文化对外推广的重要手段

目前,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与推广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与中国国家发展、民族发展息息相关。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文化对外推广无疑是中国文化对外推广的重要要素。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一定包含中医文化走向世界。然而,由于中国历史语言文化因素及中医语言文化的特殊性,中医文化对外推广要借助翻译这一手段。

(一)历史语言文化因素

中医是中国所独有的、独特的医学体系,与西方医学及现代医学截然不同。由于近代中国封闭落后,中国人曾经被称为“东亚病夫”。外国人,尤其是普通外国人对中国不了解,对中医文化更是知之甚少。这种历史原因导致外国人对中医的偏见和误解。比如,电影《刮痧》由于美国人对“刮痧”这一传统的中医文化不了解,便认为是暴力行为。这不仅阻碍了中医文化的传播和推广,而且有损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形象。同时,由于汉语属于“非通用语言”,尽管世界上学汉语的人数在不断增长,能够读懂中文的外国人仍然很少。同时,中医文献大多是古文编写,能够理解中国古汉语的外国人更少。因而,中医文化对外推广必须靠翻译,将中医文献翻译为外语呈现给外国人,使其以国际通用语言英语为媒介了解中医,进而了解中国文化,达到有效推广中医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目的。

(二)中医的独特性

首先,中医文化具有独特性。中医产生并发展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上,深深地打上了中华文化的烙印,具有丰富的思想性和人文性。中医强调整体概念,具有哲学抽象特点。比如,在论及人的脉象与四季关系时,《素问·脉要精微论》这样写到:“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这样的描述不仅具有语言、文学之美,而且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观点。中医文化的独特性使我们在推广中医时,为更好地传递文化内涵,必须将中医文化以符合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和表达习惯的语言翻译出去,达到既诠释中医文化,又推广中医文化的目的。

其次,中医语言的独特性。由于根植于中国古代文化,中医的经典著作多以古文形式写成,其语言具有浓厚的古典文学色彩,有时语言抽象而模糊,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蕴。如中医里“三焦”、“命门”、“五行”等词,是非常抽象的概念,独为中医所特有。又如“脏腑”这个概念,与西医注重器官迥然不同,中医注重的是功能而非具体形态,具有独特的抽象意义。中医语言还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中医用语,尤其是在中医典籍中,语言文学色彩浓厚,较多地使用文学上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和渲染等。其文体除一般形式外,还包括歌咏、诗赋等。如形容疗效时,常用“手到病除,妙手回春”等,具有显著的文学艺术性。

中医独特的文化、语言特点使得对中国文化、语言了解不多的外国人阅读中医原著困难重重。他们不仅面临着语言和思维的的问题,还面临着理解和领悟的问题。因此,对外推广中医文化无疑要靠翻译这一重要媒介。

二、目前中医翻译存在问题探究

目前中医翻译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翻译不统一、不规范;意义缺失;文化传递缺失。

(一)不规范、不统一

目前的中医翻译由于缺少统一的指导原则,翻译不统一、不规范,存在着名词术语翻译多样化、同一用语翻译不统一、翻译没有统一的规范标准等问题。如对“五行”的翻译有“five elements”、“five phases”和“Wu xing”等几种。“七情”的翻译有“seven prescriptions”、“seven motions”和“the compatibilityofherbs”等。“气”和“气功”等在中医里是非常普遍的词,翻译有时多达六七种。这种不统一、不规范的翻译在中医翻译里时常都可见到,不仅不能很好地传递原语意义,引起外国人的误解和困惑,而且有碍于中医对外传播,影响中医的对外交流和推广。

(二)意义缺失

目前的中医翻译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进步,但很多翻译还存在意义缺失现象。如“养心”被译为“hearts ease”,英语意思为“使心脏轻松”。“保和丸”被译为“defend peace pill”,英语意思为“保卫和平的药丸”。“滋补”被译为“nutrition”英语意义为“营养”等。显然,译文意义与原文意义大相径庭。更典型的是:“失笑散”被译为“Powder for Lost Smiles”,英语意思为“失去微笑的药粉”。而其本意为“本方具有行血止痛祛瘀、推陈出新的作用,前人用此方,每于不觉中病悉除,不禁欣然失声而笑”,故名“失笑散”。这种翻译显然与原语意义相差千里,造成了严重的意义缺失,让不了解中医的外国人不知所云。

(三)文化缺失

中医是在中国哲学文化中产生、发展起来,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色彩。在中医翻译中,文化传递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目前的中医翻译中还存在文化缺失现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文化的传递和传播。如,“金木水火土”在中国具有丰富的哲学、文化内涵,在中医里并非具体的物质形态,而是抽象概念,代表五种属性,对应于人体的五个主要脏器:肺、肝、肾、心、脾。有些译者将“金木水火土”翻译为“metal,wood,water,fire,earth”,显然是一种文化缺失。同样,中医的针灸经络等穴位名称也具有哲学文化意义,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也是明显的文化缺失。将中医的“生气”(生命力)译为“发怒”,把“带下医”(妇科医生)翻译为“躲在裙带下的医生”,均为文化缺失。

三、加强中医翻译,促进中国文化推广的思考

中医翻译是中医文化推广和中国文化推广的重要手段。由于中医的独特性和中国的历史、现实因素,要做好中医翻译,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中医翻译目的,端正翻译态度。翻译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文化活动。中医翻译的目的是使外国人通过了解中医这种独特的医学形态,达到传播中医文化、推广中国文化的目的。因此,中医翻译的译者不仅肩负着将中医语言翻译成外语的重任,更肩负着将中医文化翻译出去,传播中医文化,推广中国文化的重任。这就意味着中医翻译的文化特点。翻译的不仅是语言,是医学,更是文化和思维方式。

第二,正视中医翻译问题,加大中医翻译数量。针对中医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要尽量避免并逐一克服。中医译界要探寻最佳翻译方法,规范翻译行为,力争做到同一术语翻译一致,同类翻译问题原则一致。同时,要加大翻译力度,增加翻译数量。翻译的量是对外推广中医的前提。哲学上讲“量的积累,质的飞跃”,推广中医也是如此。大量的中医翻译,使外国人有充分机会接触中医,从而了解、理解中医。要推广中医,必须加强中医翻译数量,使外国受众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中医文化。

第三,把握中医翻译原则,提高中医翻译质量。翻译是中医文化对外推广的重要手段。翻译质量是制约中医对外推广、使外国人理解和接纳中医的最直接因素。翻译失误不仅不能恰当地传递中医文化,让外国人误解、误读中医文化,而且会给外国人留下错误的印象,阻碍中医文化传播和中国文化对外推广。因此,中医翻译界要积极探索中医翻译原则,探索最佳翻译方法,严把翻译质量关,力争将中医文化“信、达、雅”地翻译出去,展现给外国人。

[1]傅衍魁,尤荣辑.医方发挥[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H315.9

A

1673-0046(2014)3-0187-02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语料库的中医英译策略研究”部分成果,项目编号2012CYY007

猜你喜欢

外国人中华文化哲学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外国人学汉字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菱的哲学
外国人如何阅读王维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怎么跟外国人推荐《琅琊榜》?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