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战略下涉外人才开发策略研究
2014-02-12范淑娟刘银侠
范淑娟,刘银侠
(保定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沿海战略下涉外人才开发策略研究
范淑娟,刘银侠
(保定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进入国家战略,经济发展结构将实现由“内陆型”向“开放型”转变。涉外人才在沿海经济区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论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涉外人才开发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沿海战略下涉外人才集聚、高校人才培养、政府和企业涉外人才培训的策略。
沿海战略;涉外人才开发;策略
我国在沿海开发方面明确提出,要打好“人才、科技、教育、对外开放”的攻坚战,努力建设我国对外开放合作的新高地。涉外人才开发是沿海战略实施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的必然之举。目前,涉外人才的紧缺已经成为我国对外经贸发展的“瓶颈”。随着沿海战略的实施,探索沿海战略背景下涉外人才开发的方法,已经成为当前人才开发的当务之急。
涉外人才开发研究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研究课题,现有研究侧重了沿海开发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注重分析人才现有状况,在涉外人才培养方面,则侧重对高校教学现状分析并提出学校教育的策略。该课题在全面梳理沿海开发关键点的基础上,拓展涉外人才开发新研究领域,对沿海开发的涉外人才需求研究,构建涉外人才开发机制和评价测度模型,从人才引进、人才一体化和人才培养等几方面提出涉外人才开发策略框架构想。
一、涉外人才开发的现状与问题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属性,高校外语专业则肩负着涉外人才培养的艰巨任务。涉外人才核心素质培养的效果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培养高素质涉外人才要求政府、高校、企业的良性互动。目前在高校与企业存在着多种不同情况的不协调,如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规格之间的矛盾、教学内容与快速经济发展的脱节、复合型人才培养与大学院系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的矛盾等等。主要问题有以下四个:
1.政府与高校问题
即政府监管与高校教育之间的矛盾,这是涉外人才开发困境的直接动因。当前政府监管存在错位,如教育主管部门主要直接管理高校的人、财、物,把精力放在高校内部的行政管理上。但在高校的人才规划、动态调控方面监管过弱,对高校的外语教育发展更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和有力的监督。
2.企业与高校问题
即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的不协调,这是涉外人才开发困境的主体动因。这种不协调直接加剧高校涉外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矛盾。外语专业院系大多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恢复或建立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基础教育服务。而目前外语教师需求几近饱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对外贸易不断扩大,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而涉外人才匮乏。以河北省为例,2011年该省进出口总值达530亿美元,较前一年增长26.4%,其中出口总值为280亿美元,增长24%。“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建设外贸基地,夯实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基础。力争到“十二五”末,全省各类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达到十家,省级外贸基地达到40家。要达到这一预期目标,涉外人才是关键。高校由于师资短缺、资源分散,在实行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方面困难重重,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切入点和机制致使质量不尽如人意。
3.政府与企业问题
政府人事制度和企业人才培训之间的不匹配,这是导致涉外人才开发困境的辅助性动因。随着经济市场化不断扩大,人事管理制度滞后,对人才流动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重视人才的培养而疏于人才成长环境的改善,造成大量的外语人才流失。调查显示,企业培训人才特别是涉外人才需要的周期长、花费高,而精英人才一旦成为业务骨干,则大多流向发达地区另谋高就,严重挫伤企业人才培训的积极性。
二、国外涉外人才开发趋势与国内涉外人才开发模式
1.国外涉外人才开发趋势
伴随着国际化成为时代的潮流,全球同步的大市场已经基本形成。各国在利用各种手段吸引国外人才的同时,也大力培养本国的国际化人才。美国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就制定了人才开发战略,提出高等学校的办学目标要适应经济及个人发展的要求,为建立沿海“阳光地带”培训急需的人才。澳大利亚政府把职业培训放到了提高公民劳动力素质和保证国民经济高质量、高效益运作的高度,国家专设“教育、培训就业与青年事务部”和“国家职业培训局”,实施规范有序的职业培训管理和统一培训计划,形成了多元化的人才开发格局。一些国家打破学校教育与企业内部教育的本位主义,加强政校企合作,以民间企业为主体,以大学科技教育发展为骨干,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促进了彼此的信息交流与共享。
2.国内涉外人才开发的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涉外人才在对外经贸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使沿海地区在人才开发、利用方面形成了三种涉外人才开发模式。
第一,东南沿海人才集聚模式。国家推行沿海开放战略,东南沿海通过干部调动等手段集聚了大批人才,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以上海、广东、深圳为代表的城市跻身国际都市的行列。进入新世纪后,广东提出“人才GDP”的概念,把眼光瞄准海外留学人员,以产业聚人才,聚集了一批人才战略研究顾问,为人才与企业互动打开了一扇世界级的“窗口”。上海不断加速人才国际化进程,启动的“万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实行“上海居住证”制度,突破了传统人才引进过程中的国籍限制,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到沪服务并且以“课题软引智”形式,邀请海外高层次人员参与课题研究或项目攻关。
第二,蓝色经济区人才开发模式。山东省政府通过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探索出政府主导下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岗位职业标准为依据,促进了企业人才需求和院校育人机制的有效对接。良好的人才开发模式,规范的人才工作运作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对外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山东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加快培养急需应用型人才,造就智能型、复合型国际人才,留住并用好国际国内人才。
第三,国际联合涉外人才培训模式。为了营造对外开放与交流的良好语言环境,提升市民整体的外语素质,大连市成立了“中日友好大连人才培训中心”。该中心培养了日本语和专业技术相融合的国际复合型专业人才,支援了当地企事业单位,并且取得了卓越成绩。大连市还坚持把境外培训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进而统筹谋划、健全机制、保障经费,为大连实现经济腾飞、振兴老工业基地提供了保障。
三、涉外人才开发策略
1.优化区域资源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格局
成功实施涉外人才开发战略,首要任务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统筹考虑未来人才分布、学科特色、素质要求,将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划分为优先发展方向、重点发展方向和限制发展方向。外语人才开发要以市场需求为第一原则,按照人才培养规律将大学涉外人才培养划分为基础外语运用阶段、专业外语强化阶段、核心能力培养阶段、专业知识形成阶段和专业技能实践阶段。针对不同的培养阶段,运用不同的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把不同学科内容交叉组合,构成具有综合性的新课程。
2.构建以研究为主线的涉外人才培养体系
对涉外人才素质要求的变化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新需求,高科技、知识经济、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人才本质发生变化的客观根据。涉外人才开发要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变化就需要把产学研紧密结合,建立人才评价的常态机制,促进教学、研究同实践相结合,改变当前四多四少现象,即跑项目多做研究少;发表论文多实际成果少;申报材料多实践行动少;研究课题多实际效果少。教师要把研究贯穿于涉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学生用创新思想不断探索新知识,挑战新任务。
3.建立全方位涉外人才开发机制
建立人才的教育、培训、利用、流动、管理的法规,充分调动高校、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构建人才培育机制。政府要鼓励社会资金向涉外高端培训转移,建立涉外人才培训基地,搭建涉外人才开发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企业要探索校企利益的切合点,如企业为高校涉外专业学生建立实习基地,高校为企业提供智力资源,构筑政府、学校、企业三位一体的人才开发体系。
4.建立涉外人才开发信息服务体系
通过建立校际、校企、政校的合作,为政府、高校、企业搭建信息互动平台,发挥政府在人才开发中的扶持和监控作用、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力军作用,及企业在人才培训中的主体作用。高校通过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毕业生就业反馈信息,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各种信息分析与整理,使教学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能及时发现企业、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建立起教学研的良性互动机制。
5.发挥企业培训人才的主体作用
高校培养人才最终要服务于社会,涉外人才也不例外。人才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效益,涉外人才的创新程度与创新环境和经济发展成正比。企业对人才开发加大投入,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使之对企业的忠诚度和贡献率提高,创新成果增加,最终提高企业效益,形成人才开发的良性循环。
[1]Emily DeRocco.Talent Development Is a Key Ingredient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J].Economic Development America,2005(3):4-6.
[2]申宝国.构建涉外人才创新素质与经济发展的模型(英文)[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2013(5):204-210.
[3]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4]罗洪铁.人才学原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5]王建军,王静存.复合型外语人才现状与就业需求的调查报告——以唐山市为例[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11-14.
[6]吴中伦,陈万民.构建区域人才结构评价指标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才,2009(3):17-20.
F207
A
1673-0046(2014)3-0030-02
本文为2012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沿海战略背景下涉外人才开发策略研究”(项目编号:HB12JY071)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