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的鉴赏与分析
2014-02-12路漫远
路漫远
(天津市物资贸易学校,天津 300384)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新版中职语文教材拓展模块中选编的作品。此诗以“梦”为主线,一方面,作者通过自述,介绍了其在梦中神游天姥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表达了对奸佞当道的腐败政治的愤恨,另一方面,也着实表达出了作者追求向往自由与光明的人生态度。此外,从诗歌中也不难看出,作者本人的思想是“儒”、“道”交互的,这不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发展,而且直接作用于创作主体的思路、因此,对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文本解读、思想分析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诗歌背景与文本分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以记梦为由的游仙诗,此诗以“梦”为主线,写出了诗仙李白梦游天姥山的全过程,从文字的角度表现出了诗人飘逸洒脱的写作风格,同时也直接可以看出作者的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反抗精神。
在唐玄宗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这次失意,是他在仕途上遭遇的一次沉重打击,他由都城长安返回东鲁家园,翌年又踏上漫游旅途,《别东鲁诸公》是这首诗歌的别称,顾名思义,就是李白离别东鲁的这些好朋友去吴越之地游玩时的留赠诗。
宋代的严羽曾谓“太白诗法如李广”,而“梦”字,则是此诗始终未离的主线,全诗共四十五个断句,让读者时而随梦而梦,时而似醒非醒,在梦境与现实中徘徊,其中,“烟涛微茫”令人迷幻,“云霞明灭”使人期待,面对连天而横,势拔五岳的天姥山,既有四万八千之险,又有倾倒东南之势,使读者或踌躇或渴望,而作者此诗却以飘逸释然的道家心态,悄然于世外飞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为我们巧妙的勾画出了这一番美丽而神奇的景象。之后,作者用“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简单却不失韵味的四句话,轻松的将登山的过程一笔带过,以上短短的篇幅将雄奇壮丽的天姥山、静谧优美的湖月、奇丽壮观的海日,以及令人目眩神迷的仙境刻画描写的淋漓尽致,而诗文到此也仅是将仙境欲至前的准备而已。
“千言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一句,又使读者觉得活生生如身临其境,接着便是雷电大作,地裂山崩,听轰隆一声,神仙洞府的右门大开,青色的天空一望无际,日、月、金台、银台交互辉映,是真正的仙境。这一段写梦境的进一步展开,时徐时疾,波澜横生,使读者目不暇接,恍若身入仙乡。这时,诗人也巧妙的将文体转入骚体文,楚辞的形式使文章很有节奏和韵律感。让读者在品味作者梦游天姥山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文体材料属性的改变。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是作者对梦醒的喟叹,惊醒的一刻也是还于现实的一刻,在现实中,作者毕竟是在政治上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正如台湾作家李敖指出:单纯醒来都不算真醒,要梦碎了,才会梦醒。所以,由梦到醒也是一种由喜转悲的心理过程,从此开始,就是诗人抒发感情的阶段了,后面的“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些文字显然将一个玩乐放纵的“谪仙”凸显出来,让读者不得不透过文字来品读者当时的心境。在此诗的结尾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吐露出了诗人久闷心中的一口恶气,实实在在的表达出对当朝的奸佞之臣的憎恶与抗争。
二、“梦”的解析与主题思想
奥地利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简要阐明了人“日有所思,也有所梦”的观点。赵翼也说李白“诗之不可及处,在乎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李白“梦游天姥山”,固然可以解释成为其对于游览之地的向往,但更深层次地说,这更是他所寻找的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也如,宋人陆游满腔热血的爱国壮志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常以托仲夏之梦来大展雄心,如:《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降诸城,觉而有作》等。在李白的梦境中,可以看到“青冥浩荡”、“日月照耀的金银台”还有“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这些神奇之物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沉迷于此的人,根本是完全脱离现实世界的,在离开人间的烦杂后,创造出一方的心灵净土。
但李白绝不是单纯以“出世”为人生观的道家子弟,在他的思想中,积极入世的心态是占了绝大多数的,在他给韩荆州朝宗写的信中可以很明确地了解到这一点,从他四十二岁奉召入京供奉翰林,两年后被赐金放还,然后又游历名山大川,接着受邀入永王李璘之幕府任职,璘事败露后遭流放刑……总之,除了安史之乱中,在庐山屏风叠隐居一段时期外,李白一直都想接近政治,参与政治,但他的仕途究竟是坎坷多舛的,因为他性格豪放,傲视权贵,终不负为官之道。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收尾,将自己的心中所想和盘托出,可见,个性傲岸的他对奸佞当道的腐败政治已有了极大的抱怨与愤恨。
三、李白的“儒”与“道”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白思想中的儒与道,而这也就容易使他自身产生一种矛盾与挣扎。这种状况在李白的其他诗歌中也不难找到,如《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来表达对现实人生的失望,以及来自内心的悲愤。李白的这些心理情感活动,实际上是理想和现实冲突的结果,诗人对理想的执著、自信,面临着现实的沉重压抑,只能显现为心烦意乱。诗歌最后称“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又显示了归隐江湖的老庄思想,不无消极避世的阴影。和这首诗一样,《梦游天姥吟留别》更多的还是抒发有志难伸、怀才不遇的悲哀与不屈服于现实和命运的反抗激愤之情。
此诗虽然以“梦”为主线,并且用很大的篇幅来诉说和勾描梦境,但从主旨上,还是写“失向来之烟霞”的现实生活的无奈。一方面,李白积极入世,半生困忙于仕途的奔波;另一方面,李白又在政治上遭受坎坷后,消极避世,渴望归隐。他的一生中,苦于儒、道两种思想的矛盾交互,在承受精神摇摆与徘徊的痛苦时,李白不得不将这些天人交战的心理用其俊逸清新、洒脱豪放的文风表现出来,反映到自己的诗作之中。日本著名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指出:生命力受了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底。作者借梦抒怀,将现实生活中的烦恼苦闷与憧憬希冀寄托于梦境,既隐喻着“满纸荒唐言”般的暗语,又隐约表现出了作者“醉态诗学”的创作思维。李白也正是借用了“梦”本身的现实指向性和不确定性,再加以有效发挥,进而充分表现其反对奸佞谗言媚骨的决心和追求自由的精神。这种手法,不仅反映出了诗人个体人格意志的精神寄托,也足以彰显出文学创作主体的情怀。
[1]李白.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严羽.沧浪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赵翼.瓯北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杨义.李杜诗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5]张君瑞.超越有限的图腾——论李白《大鹏赋》与庄子《逍遥游》的继承关系[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