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成长研究
——主体性反思视角的深层透视
2014-02-12向茜
向茜
(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沈阳 辽宁11003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成长研究
——主体性反思视角的深层透视
向茜
(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沈阳 辽宁11003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呈封闭性到开放性、被动性到主动性、不平等到平等、一体到多元化的走向,它的成长始终贯穿着主体内在属性和地位变化的过程,同样也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体性最直接的表征,是主体与客体、主体与主体、主体——客体——主体相互关系作用的活动本质,它的核心竞争力也永远是主体的成长。以主体性反思为轴线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现代化时代的应然要求,是坚持民族精神文明、追求最高理想的核心。同时,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成长的困境,也必须从“以人为本”出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主体性反思;主体间性;交往
全球现代化涉及经济、社会、哲学、科学、教育等各个领域,世界俨然趋近“世界历史”,每个人在全球化背景中充当着“世界公民”的角色,同时超“理性”的主体性特征,放大了人的“需求”,使人开始了对功利、物资、炫耀等追逐,使人的价值泛化和道德退化,使自然环境受损,这样产生了“异化”。这些异化导致了人的自我认同缺失,价值虚无。针对这些现代性带来的后果,不仅要现代性反思,更要以主体性反思为先。所以说,现代性以主体性为核心,主体性直接反映了现代性,用主体性反思视角来透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成长的问题是直接的、根本的因素。主体行为是主体性、现代性的表征,教育的核心是“人是主体”,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灌输,更是交往行为。主体如何主动地去做到实现价值的行为模式?完善其自身建构性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它的根本任务是通过有效的理论和模式,使主体达到理性和价值的统一,使主体性反思作用下在社会中体会真正的自我认同和价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呈封闭性到开放性、被动性到主动性、不平等到平等、一体到多元化的走向,它的成长始终贯穿着主体内在属性和地位变化的过程,同样也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体性最直接的表征,是主体与客体、主体与主体、主体——客体——主体相互关系作用的活动本质,它的核心竞争力也永远是主体的成长。以主体性反思为轴线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现代化时代的应然要求,是坚持民族精神文明、追求最高理想的核心。同时,要想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成长的困境,也必须从“以人为本”出发。践行有效的现代性成长模式,论文综合主体性反思的特点,在方法论上导入以下几个原则:主体间性原则、交往信息完整和革命化,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增强价值观教育,加强实践和反思性建构,融入综合各学科内在现代性。
一、基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成长的基本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正式成为一门科学学科在高校里展开,它的形式和内容在现代性背景下更加时代化、通俗化、大众化,它也正是党长期艰苦奋斗和当今取得辉煌成就的精神食粮,是树立民族精神、共产主义理想的意识载体。
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就开始有了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我们党通过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带领我们社会主义革命走向成功。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强调:“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又指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在社会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革的时期,尤其是这样。”由此看来,我们党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正式地形成了一门专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探索和方法论研究的科学。它以马克思主义思想联系中国实际为指导,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也在不断地创新和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用实践证明,经过反复的实践论证得出来科学真理,带领着党和广大人民群众走了一条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走向民族富强的社会主义道路。思想上,它是我们意识形态的领头羊,是我们正确、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道德修养、民族精神。政治上,中国共产党不断向前,建立起符合当前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体制,是历史的前进,是人和人之间、人和社会之间体制的双赢。这种教育是主体的教育,是主体自身建构的意识形态堡垒,是坚持了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最高理想,是人坚持自身和社会发展的最高理想信念。它导向了社会发展的本质需求,导向了现代性发展的正确道路,同时也导向了主体的理性和价值的统一。
现代性是广义的概念,融入了当今社会的经济、社会、科技、哲学等各个领域和各个学科,现代性的实质是人的理性和解放,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也是如此。马克思主义现代性观点在描述现代社会和市民社会时给予了肯定,也带来了批判。正如马克思预言未来现代社会是“世界历史”,每个人是“世界公民”。但资本的逻辑却是现代性的核心,它形成了异化,对于异化蕴含了大量的马克思现代性批判。马克思辩证的观点使人类看清了现实生活世界,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回到历史的、实践的、具体的活动中去,从资本主义客观事实出发看到了异化本质,看到了资本使人物化、虚无,消解了人的主体性。通过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马克思得出了对人主体性最高的价值诉求——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现代性观点,可以完全融入到我国开展的育人事业中去。
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脚点是人的主体性,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即是人的本质,是主体思想修养、政治素质认知的提高、超越的活动,体现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秉承的理念就是具有现代性的特征之一,即“以人为本”,以人的主体性为切入点,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是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论述。它不仅仅表达了人的最全面的发展要求,还表达了崇高的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在《资本论》中也表达了“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说明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方式即是未来生活世界的本质。另一方面,主体的一味追求,到处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活动的需要,迫使人物化和价值泛化。这种异化现象,使主体的行为和主体的价值得不到统一,主体的精神世界异常虚无。不可否认,在需要充分肯定和弘扬人的主体性的今天,我们也要避免现代性危机和困境,在对主体批判性反思的重建中,建立人的地位及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二、内在逻辑:主体性反思——深层次透析
“主体性反思”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成长的内动力,是肯定和批判主体性的综合,是主体性呈曲折的上升的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是主体性得到超越和建构的途径。
1.主体意识形态现代化
现代性带来的理性、启蒙、科学、契约、主体性人格、人的自由和发展、创新等等,都让人得到了理性的解放。用科技文明对世界“祛魅”,使迷信和宗教失去了神话般的色彩,使人恢复了尊严和人格,使人的价值、灵性和创造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实现和突破。近代的科学和技术就是通过人的理智来表现的,它不仅带来现代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满足人的世俗性的需求,体现了人的理性能力和主体地位。然而在人类的生存面貌改变之时,理性也表现出非常重要的工具性意义。工具理性、人的“物化”、世界的“异化”都如沙漠之风,把世界蜕变成物质欲望满足的世界,人乐忠于“渺小和粗鄙的快乐”(托克维尔)、“可怜的舒适”(尼采)的获得,而丧失了精神价值的追求。“无伦理根基的道德”最终带来平庸世俗的功利主义和欲望扩张的享乐主义,并走向“自我认同的危机”,结果却导致人类一片荒芜。
主体性哲学思想是如何走向现代化的呢?从认识论来看。反思笛卡尔的“思维主体”,纯粹是一种个体主义,抽象的主体概念;启蒙理性,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工具理性,是占有性个人主义的表现,技术和科技的强化,使人觉得世界在“自我”的掌控之中,官僚权利和资源的占有都在一部分个体控制中。萨特“存在主义”除了强调主体性的重要外,还强调了对整个生存负有完全的责任。同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驳斥了主体中心论,从人的本质和异化中做了“无主体的过程”这一论述。胡塞尔的现象学指出,主体间可以互识和共识,通过共现、统觉、移情使主体际间达到认识论的认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本体论,也强调主体的“此在”和“共在”的交互主体性特点,主要论述把人类这一唯我为中心的主体性移出去。交往理论以哈尔马斯较为深入研究,以语言交往和对话机制这一中介来构建交互主体性。主体性内在的、深刻的反思性和超越性,会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地修正,最终会达到一种自身的稳定性,从而适应现代性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现代性反思和人文关怀
马克思对现代性是扬弃的、批判的,颠覆了主体的形而上学,主体性突出地表现为“实践理性”,同时对主体性给予了人文关怀。马克思主义思想主要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理想,“生产的社会化导致了逐渐的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重建人的社会本质是融合自然与人类努力的先导,溶合的形式是自然主义的人道主义或人道主义的自然主义。”通过对异化现象的批判,树立了“实践主体”,主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自身应有的意义价值和自由解放,促进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蕴涵着深刻的现代性人文关怀和意义价值的眷注。
三、解决方法: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世界现代性的影响,我们也要辩证地去看待西方现代性的侵入,特别是国家民族的人文精神根本性质不能够动摇,从主体性轴线出发,通过主体性反思及其对它的扬弃来研究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贯彻于教育核心的永远是主体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也即主体意识形态教育,主体性问题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核心,是研究主体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法,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体系和实践方法是否成功的内在尺度和根本维度。
践行有效的现代性成长模式,本文综合主体性反思的特点,在方法论上导入以下几个原则:主体间性原则,交往信息完整和革命化,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增强价值观教育,加强实践和反思性建构、,融入综合各学科内在现代性。
主体间性原则。通过对主体性不断反思,打破了占有主体性范式,主体间性成为建构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主体间性的哲学语境肇始于胡塞尔的现象学,随后发展成为存在主义、现象解释学、语言符号哲学而更备受关注,最终以哈贝马斯在其“交往行动理论”框架下描述的主体间性最为典型,在现代性方法论上有突破性的意义。通过主体间性的方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互为主体,采取交往、互动的形式,使多重主体都受到教育,根据教育反馈,及时掌握受教育者的心态和理性,及时校正,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使主体双方都能拥有正确的理念。
交往信息完整和革命化。主体间性原则是交往理论和交往行为的核心,主体与主体之间或多主体之间,人们通过交往获得信息。这里的交往信息完整意思是不要“断章取义”,不要受到资本主义现代性中“资本逻辑”异化的影响,不要受到“他人”“中介”等势力恶意、扭曲的挑唆,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完成合理完善的主体性自身建构模式。交往信息革命化,更是首先主体性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革命性的指导理论和辩证的理念,最终达到主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主体与主体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过程,不仅要以“实践理性”为媒介,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良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氛围,凝聚国家民族的人文精神力量,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主体素质和能力,发挥主体性合理魅力,促进社会和个人的现代性成长。
增强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是对主体的主体性思想和行为的价值内在建构。主体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主体性才会凸显内在涵义,主体性才会显示现代性的真实意义和社会现代化的价值导向。主体性批判就是主体价值的批判,当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自我价值和自然价值相统一的时候,现代性的创新和重构才能达到最高理想状态。
加强实践和反思性建构。一切主体存在、此在、共在和先验都是抽象性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才能解释主体内在性质。“实践理性”才是主体性的内在要求,通过“实践——反思——实践”模式,达到主体性内在素养的提高。在实践过程中,主体性不断反思,从而达到主体自身反思性建构,然后完善自身的理论和行为,达到主体理性和价值的统一。
融入综合各学科内在现代性。各个学科都包含了学科技术、科学等内在的理性,我们通过各学科包含的技术理性结合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自然科学融入社会科学之中,然后实践于生活世界,遵循生活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正确地把握主体性反思的合理进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和任务所在。
四、目的:价值回归
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哈贝马斯说:“现代性是一个未完成的方案”。中国现代性建构也必将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最重要的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构建,蕴意着马克思主义、现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每个人都是塑造历史的主体,实现理性和价值的关键,使每个价值的实践而不去消解主体,也使每个主体实现自身的最高价值。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弗莱德·R·多尔迈.主体性的黄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
[5]哈贝马斯.政治短论集四卷本[M].法兰克福:舒尔坎普,1981.
G641
A
1673-0046(2014)2-005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