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对策研究
——以杨柳青年画为例
2014-02-12李玉梅胡毅美
李玉梅,胡毅美
(1.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 300270;2.天津商业大学,天津 300134)
[艺术传承与创新]
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对策研究
——以杨柳青年画为例
李玉梅1,胡毅美2
(1.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 300270;2.天津商业大学,天津 300134)
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传统手工艺杨柳青年画以其历史性、文化性和传承性,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本文通过介绍分析杨柳青年画的现状,从对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视角,借鉴日本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经验,对杨柳青年画的发展进程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以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柳青年画的保护与产业化的良性发展,重塑天津杨柳青年画的魅力。
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柳青年画;文化产业
一、杨柳青年画现状
1992年号称杨柳青年画的第一画庄“玉成号画庄”成立,民间年画作坊又开始兴起,目前已发展到40余家。但令人遗憾的是,随着社会文化的转变,杨柳青木板年画的文化定位及技术体系已发生了整体性的转型。20世纪末,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传统手工艺杨柳青年画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这一源于民间的草根文化却面临远离百姓生活,成为高雅艺术品的尴尬局面。
(一)传统杨柳青年画工艺技艺保护不足
在代表天津地方文化艺术魅力的古文化街上,居然没有一家“正宗”的杨柳青年画店,琳琅满目的年画只不过是绢丝年画。很多游客慕名所购买到的年画工艺品只不过是鱼目混珠的“山寨”版年画。而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便是我国对传统手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尚不完善。
我国是一个传统手工艺众多的国家。改革开放后,随着世界各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关注度不断提升,我国政府也加大了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近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民间普查调研。天津文化部门为了保护濒临灭绝的杨柳青年画工艺,从2004年至2010年开展了三个阶段的保护工作。2004-2005年,对现存的古板、图文资料进行鉴定、登记、建立起刻工、画工、商铺的考据资料库;2006-2008年,进行杨柳青木板年画的工艺考核标准;从2011年,建立了杨柳青木板年画博物馆暨中国年文化中心。虽然政府采取了积极手段在保护传统手工艺,但从所采取的措施和成效来看,依然是以行政手段来保证传统手工艺的存在和发展,而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不容乐观。
(二)传统与现代的博弈
杨柳青年画手工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是一门“活”手艺。艺人除了掌握基本的工艺流程外,还需要用心去作画,才可以创造出真正的杨柳青年画。但现实却是:目前集勾、刻、印、画、裱等传统技艺的艺人越来越少,而传承人的培养也愈发困难。在物欲横流的物质社会,鲜有年轻人能够静下心来,投身于年画创作,这使得年画的制作水准大大缩水。
杨柳青年画制作时,需要用几块木板来拼接画样,时间一久,容易产生裂缝,而且木头纹理不一,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印刷。为省时省力,一些新式的杨柳青年画作坊开始采用现代印刷工艺,实现了大规模批量印刷。玉成号画庄是杨柳青镇唯一一家老字号年画作坊,仍然坚持使用传统工艺进行年画创作。从年画的收藏价值而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的木板杨柳青年画更具有收藏和保护价值,可是在市场价值体系下,其发展确实是困难重重的。
(三)年画市场的萎缩和年画产业生长土壤的缺失
清代乾隆年间,随着杨柳青年画进入繁盛时期,各地出现了风格迥异的年画,其中,“四川绵竹、山东潍坊的杨家埠、江苏桃花坞、天津杨柳青”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尤其是天津杨柳青年画,自诞生以来,农村、农家便是其主要市场,尤其是每到年关,家家户户的墙上都贴满了象征着幸福、喜庆的年画。因而年画不仅占据了津京两地市场,还受到了上至朝廷内达官贵人下至普通老百姓的喜好,年画文化的盛行推动了年画产业的发展,而年画产业若想得到持续发展,需要夯实的大众支持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也就是说,大众需求和市场推动是推进年画产业发展的最主要支撑。可是,改革开放后,随着西方思潮的不断涌入,人们的审美情趣悄然发生了变化,各式各样的装饰画开始取代年画,成为粘贴在墙壁上的主角,年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越来越受到质疑。一些年画作坊为了适应人们的消费心理需求,开始潜心开发更能适合市场需求的年画产品,传统年画市场几近消亡。因而在各种文化的冲击下,年画不再是现代社会年货市场的主角,继而也远离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而且,对现代人而言,年画有一种“古旧”的感觉,人们更多地把年画作为对传统民俗的怀旧、物质载体、范式去欣赏,而年画中所蕴含着的文化意义和内涵已经被当代人所遗忘。加之进入21世纪,文化产业的全球化进程加剧,年画等传统文化被边缘化。如何才能不断加入符合社会前进的新理念、新元素,给传统年画市场注入新活力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
二、杨柳青年画保护发展对策研究
进入新世纪,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传统手工艺已不再是时代的社会主角,已陷入濒临灭绝的境地。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代表着人们生活习俗和价值取向的手工艺开始再度引发世人的关注,很多国家都把濒临灭绝的手工艺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设立了专业的博物馆等设施来保护各国的传统工艺,但脱离了鲜活使用环境的这些手工艺物品,在没有现实关联的静态环境下,这些被保护的对象无法自然延续发展,人们只能在被凝固的某一段时间里去回味手工艺的历史辉煌。作为传统手工艺的杨柳青年画,自从2006年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响应国家扶持发展传统手工艺的号召,天津市政府也加大了对年画产业的扶持力度。2012年7月,文化部发布了《文化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实施意见》。该意见指出:“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府措施,支持民间资本兴办具有公益性和准公益性特点的书画社。”这些意见,为年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可是,政府的政策指引和投资毕竟只是年画这一传统手工艺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外因,要想从根本上保护和发展年画,还需要其自身的发展。年画只有具备了自给自足的能力,才能保证其真正实现了长远发展,这就需要大力发展杨柳青年画的产业化。日本无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还是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皆具有独特之处,本稿将借鉴日本的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实现杨柳青年画的产业化进程。
(一)保护杨柳青年画的知识产权
2011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实施。该法从政策法规方面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作了规定,虽然从传承人的培养和传统手工艺的认定方面都作了很详细的规定,但对一些敏感问题却没有详细规定。比如,对传承人的具体奖惩明细不够明确。应细化这些规定,这样才有利于传承人放下心中芥蒂,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传统技艺的保护和发展中来,而不是一味地去隐藏独门技艺,这对手工艺的保护和产业化是极其不利的。众所周知,日本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一直居于世界前列。1950年,日本颁布了《文化遗产保护法》,传统工艺作为工艺技术被纳入无形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本称作无形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日本还制定了重要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持者”和“保持团体”的保护制度,一般把重要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持者”称作“人间国宝”。政府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与工作环境,“人间国宝”则担负着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遗产的职责。1974年,日本颁布了《保护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法》,从法律制度上保证了日本传统工艺的传承保护与产业振兴。以日本的传统手工艺织染为例,日本人把织染技术中的有形部分和无形部分从类别、名称、认定年月日、场所、所有者等方面进行了很详细的分类描述。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日本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已经很成熟。鉴于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柳青年画的技艺方面也应该进行明确划分,统一技艺。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保护年画的传统技艺,另一方面也可以杜绝络绎不绝的赝品。
(二)培植传统手工艺文化回归的“土壤”
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高速成长和高度工业化带来的越发严重的环境问题,人们开始怀念制作精美且充满生活气息的传统手工艺,尤其是在物质生活极度膨胀的当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若想使整个民族的产业得以良性发展,单单依靠现代技术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发展能够从精神上引起人们共鸣的产业。于是,传统手工艺的价值就越发彰显。而要想让传统手工艺对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产生影响,就必须培育其得以回归的“土壤”。从20世纪70年代提出文化产业这一概念以来,日本一直致力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振兴,并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展现“日本魅力”的重要国策来推广。他们除了大力进行海外文化渗透之外,还努力在本土创造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的土壤。日本秉承:“文化产业力的源泉来自大众的感受,或者说,大众的感受培育文化产业”这一构想,开始了借助文化产业,振兴日本经济的梦想。在这一梦想的推动下,日本经济得以再次起航。为了构建文化产业发展的土壤,首要前提就是要培育民众的文化感受力。为此,日本政府和民间团体采取了创建博物馆或民间社团组织,让民众有更多机会了解传统手工艺,从而激发民众保护和发展传统手工艺的热情。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柳青年画虽然已引起了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实际情况却是,大众对年画的了解并不多,即便有些人购买收藏年画,也是以其经济效应为前提的。笔者做过口头问卷调查,很多人只是听说过杨柳青年画,并不了解年画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更不会关注其命运。可是,杨柳青年画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作为手工业,其首先具有经济属性,发展受到科技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而从年画的发展历史和产生的舞台来分析,又具有文化属性,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的。在目前的手工艺市场环境下,要实现对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快年画的产业化进程,必须依托于大众文化的需求。为此,需提高杨柳青年画在一般大众之间的影响力,让大众成为推进年画产业发展的动力。
(三)重塑杨柳青年画工艺的现代价值
自从确立“文化立国”的策略以来,日本就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他们努力使文化遗产作为“资源”盘活,积极地让文化遗产不再只是做“标本”,而是扩大宣传力度,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国民化、国际化、产业化。日本认为:支撑传统手工艺持续发展的源泉是结合国内外的大众审美和表现力,提高手工艺产品技艺的精致性和提供良好的服务,从而促进传统手工艺的国内外受容和体现民族文化、精神的能力。
近年来,在我国政策的指引下,天津市和地方政府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文化政策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体现当地文化特色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功不可没的。天津杨柳青年画作为四大年画之首,在宣扬天津民俗文化、展现天津魅力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13年11月,首届杨柳青年画大专班开班,标志着杨柳青年画工艺正式走向公开化、透明化,这将有助于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为此,重塑杨柳青年画工艺的现代价值已刻不容缓。朱洪启指出:在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中,杨柳青年画的魅力主要来自其传统技术,而从发展策略角度来说,基于20世纪80年代前,年画消费文化的核心是年画的题材与内容,而不是年画的传统技术来看,年画技艺是否需要革新,还需要商榷。笔者认为:杨柳青年画若想保持其魅力,传统的木板年画技艺是不能被抛弃的,只是需要我们在技艺的精湛性和细致度方面必须做出改进。只有这样,才能让木板年画在国内外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市场。
[1]徐艺乙.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传统手工艺[J].江西社会科学,2011(5):223.
[2]戴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惑[J].望新闻周刊,2005(30).
[3]史丽华.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几个特征[J].理论与现代化,2005(5).
[5]廖明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日本经验[J].学术访谈,2007(1).
[6]周乙陶.经济转型时期的民族手工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2).
J2
A
1673-0046(2014)2-0183-03
本文为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课题成果,课题编号:E1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