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职业能力培养给地方高职院校的启示
2014-02-12王琳
王 琳
(伊春职业学院,黑龙江 伊春 153000)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看,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的高职学生,这也是实现与世界职业教育接轨的重要标志。地方高职院校更要善于继承与吸收适合高职教育的积极因素,论文试图通过研究德国职业院校行动导向教学范式的职业能力的培养的一些成功经验,使人们更好地理解有关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问题,从而为培养符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优秀高职人才尽一份微薄之力。
一、德国职业院校的职业能力培养
(一)职业能力的内涵
职业能力的内涵正随着经济、科技的飞速变化而处于不断变动之中。职业能力是指在综合运用相关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解决典型职业问题和处理特定职业情境中问题的能力,包括基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关键能力)。其中,基本职业能力又可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基本职业能力是员工胜任工作的核心本领,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环境意识;关键能力是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D.Mertens)提出的。它是基本社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关键能力是与专业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它更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情况下作出选择判断的能力。后经雷茨和劳尔·恩斯特发展,关键能力进入了具体的职业教育实践。
(二)德国职业院校实施行动导向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措施
行动导向教学已遍及德国职业教育的各个领域。将“行动导向”作为教学的基础是德国职业教育成功之所在。到目前为止,行动导向教学在德国职业教育界的教学实践及其理论研究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行动导向”一词源于德语,该词相当于英语的“action”,这种“做”着重强调的是一种“互动”的“做”。行动导向教学的基本涵义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只起组织、协调的作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出发点是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等职业能力,强调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本位,其核心在于把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以培养学生全面的职业行为能力为目标的行为导向课程,通常采取交际教学、建构主义学习、问题导向的学习、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德国职业教育界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将行动导向的职业能力概念引入到教育领域,其大力倡导的职业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逐步发展成德国职业教育教学领域的核心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始终坚持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行动导向课程的开发,这种行动导向课程注重培养对在复杂工作环境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能力,而且还注重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国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时间是这样安排的:每周在学校教学一体化教室学习理论知识1-2天,由理论教师通过直观教学,解决学生在实训技能操作时“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其他3-4天学生将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实践操作,由企业实训教师传授“如何做”的知识,从而直观学习专业的操作技能。再来从小组学习看行动导向教学,大多数的职业院校的班额为25人左右,学生在教室里圆形围坐,采取4-6人小组协作学习方法。小组成员按角色进行学习活动,角色可以定期或不定期调换。学生在小组协作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与人相处、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协商的能力,同时,学生还要学会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批评,养成认真、细心、诚实的态度。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行动的主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动手能力等均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二、德国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启示
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开展专门的职业能力培养已是当前职业教育的重要课题。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作为一所边远的地方高职院校,师资、设备、政策等多方面的条件都很有限,虽然一直在进行所谓的教学改革,但却未能从本质上脱离学科体系的禁锢,也没有凸显职教特色,因而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德国的行动导向教学的职业能力培养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我们非常有必要借鉴来反观自身教育中的不足。借鉴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并结合我们地方高职院校的现状,笔者对高职课堂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转变注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育观念
像其他许多问题一样,要想成功解决地方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就应该从观念的转变着手。德国人口中有这样一句话:不教会青年人手艺就等于让他们去偷。而在我国,社会普遍对职业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有很多学生是迫于无奈才选择接受高职教育,甚至一些高职教师都鄙薄职业教育。这种观念上的差距是地方高职教育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再说教学方法,地方高职教师也应努力调整,真正意义上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主的课堂环境,避免一言堂,以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作为判断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准。德国职业学校教师积极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突出显示了学生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只有在学生活动遇到困难或无法进行下去时教师才进行引导、讲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改变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德国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提倡在枯燥的课堂教学中借助一定的载体,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德国的职校课堂中,你可以看到许多中国幼儿园才会见到的教学材料,还有许多不同教学方法才可能用到的特殊道具,这些教具都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奠定了物质基础。在听课过程中,笔者也看到过教师采用道具进行教学,成功引起学生兴趣的案例,但这仅限于少数学科,如学前教育。在我们看来很幼稚的幼儿教学道具,在学生眼里却非常新奇,学习兴趣由此产生,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尝试着将形式多样的教学材料与道具引入课堂,为学生枯燥的学习增添更多色彩。
(三)采用行动导向和过程导向相结合的教学活动方式
过程导向的学习是未来职业能力培养的一种趋势,根据德国《职业教育条例》的要求,行动导向的学习正逐步向过程导向的学习演变。但需要强调的是,行动导向的学习在职业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取代的,它在设计教学活动中将始终发挥指导性作用。地方高职院校应掌握二者的本质,在突出学生职业行动能力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当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地方高职院校应尽全力弥补认识上的欠缺以及客观条件的不足,做到将行动导向和过程导向的教学完美地结合。
(四)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德国职业院校通常会和合作企业保持十分密切的关系,会按照合作企业的需求来安排学生在校学习的内容及时间,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或补充学习内容,修订课程设置及教学大纲等。德国职业院校把基础知识和技能划分成一个个单元,每个单元之后一定会安排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最后将所有单元加以整合,组成完整的培养阶段。这样的设置使学习内容与工作实际保持密切联系,系统性、条理化。我国的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作为一所地方高校,要充分了解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主动邀请行业企业参与到专业设置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中来,充分激发他们参与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高职院校也应主动去寻找合作的行业企业,即使条件有限,不能安排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也要争取定期选派一线教师到企业去学习,培养真正的双师型人才,使学校培养的人才真正符合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1]Phillip Brown,Anthony Hesketh,Sara Williams.Employability in a knowledge-driven economy [J].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Work,2003(2).
[2]龚咏梅.简论对大学新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
[3]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5]匡瑛.究竟什么是职业能力[J].江苏高教,2010(1).
[6]魏小琳.对“订单培养”教育模式的理性思考[J].教育与经济,2008(4).
[7]徐国庆,雷正光.德国职业教育能力开发的教育理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
[8]张辉,曲士英.德国先进职业教学理念的深层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6).
[9]张之东,张雪荣.高职学生就业能力调查与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7).
[10]周国烛.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