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华语教师现状调查及思考
2014-02-12朱焕芝
朱焕芝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咸宁 437000)
菲律宾华文教育从清朝首任驻菲律宾总领事陈纲在1899年创办第一所华校——菲律宾中西学院以来,已有百年历史,迄今为止经历过三次巨大的危机:抗日战争时期侨校停办、上20世纪50年代菲律宾政府下令关闭华校、20世纪70年代菲化全菲华校(1973年1月,菲国会通过新宪法,对外侨学校菲化作出规定。其中华语只能作为选修课,上课时间不能超过120分钟,中学学制由六年改为四年)。每次危机都对教师队伍产生了深刻影响:抗战时期,师生共同抗日,甘愿抛头颅洒热血,教师队伍离散,华文教育一度停滞;20世纪50年代,菲律宾众议院反菲活动委员会发表报告,称宿务的华侨学校内有共产党分子潜伏,传播共产思想,要求停办华校,教师队伍急剧减少;20世纪70年代由于政府要求华校菲化,华文教育由侨民教育成为了菲律宾华人教育,华语课程成为了选修课,每天授课时间不能超过120分钟。由于课程性质的转变,华语教师队伍结构又一次发生了变化。
一、菲律宾华语教师现状
根据菲律宾华教中心就十所华校305位华校老师做了抽样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1.性别比例:女性占绝对优势。年龄结构上来说,17-40岁占47%,41-55岁占33.5%,56-65岁占19.5%。41岁以上的教师数量较多。
2.学历:大学本科占14.8%,专科占22.3%,六年制中学30.2%,四年制中学占23.%,其他占9.5%。从教师培养区域划分,菲律宾本土培养的教师占95%,其他占5%。由此可见,菲律宾华校教师汉语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本科学历中70%以上是英文专业,专科以下主要从华侨师范专科学校、菲化前的六年制中学和菲化后的四年制中学毕业。这些教师目前是菲律宾华语教师的骨干力量,也是最稳定的一部分。但是这部分教师已经进入或者面临老龄化问题,大部分年龄在41岁以上。
3.继续教育情况:有73.1%的教师参加过中国侨办或者汉办举行的培训,其中有41.3%的教师前来中国进行汉语知识学习。由此可见,菲律宾华人社会对华语教学投入力度很大,用实际行动希望中国文化能够传承下去。
4.期望:长期华教意愿在教师们中间占到78%,但是根据菲律宾华教中心黄端铭副主席在2008年对全菲100多所华校1000多名教师进行的统计,有大于五分之一的教师教龄没超过五年,说明华校不断在招募新的教师,教师流动性很大。
5.华校教师经济情况,勉强维持生计的占33.9%,需要兼职补贴生活的占42.4%,剩余教师家庭入不敷出或是没有回答。
二、现状分析
深入分析菲律宾华语教师现状,发现以下主要原因造成了上述问题:
1.经济衰退和重商轻教造成了薪水低廉。早在20世纪80年代,菲律宾经济已经出现萧条趋势,菲律宾劳动就业部长布拉斯·F·奥普尔先生就预言菲律宾学校将面临严重短缺高质量教师的局面,也将会影响到后来年轻人从教意愿。因为菲律宾政府不合理的开支及“进口替代发展战略”,造成了闭关锁国的局面,错失了20世纪90年代经济发展良机,使得教育经费奇缺。菲律宾成千名教师被迫出国工作,以期获得更好的收入。据统计,菲律宾教师分别在意大利、香港、新加坡、沙特做工帮佣,人数依次有8万人、2.6万人、1.5万、1万。
再者,菲律宾华校都是私立学校,教师待遇靠华校自身盈利和华社支持,国家经济及世界经济动荡会直接影响到华校教师收入。特别在1998、2008两次金融危机,给菲律宾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国家整体经济状况可想而知。
同时,菲律宾华社普遍存在一种倾向就是重商轻教,很多年轻人只是把华语教师这个岗位当做跳板,有了合适机会立刻从商,特别是男性教师。
近年来,由于新华人移民减少、华校学费昂贵(菲律宾公立学校是免费的)、华裔子女对祖籍国情感淡漠、华校过于集中、华校教学质量等原因,使得大马尼拉地区生源出现明显下降,被菲律宾华文教育界称为第四次危机已经来临。据菲律宾华教中心黄端铭副主席统计,从2001年到2005年,学生人数保持2.99%的下降率,这种现象至今仍在持续。生源的减少,带来了教师待遇的降低和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所以不难理解教师的缺乏、男女比例的严重失调、华语教师长年忙于兼职、青年教师流失的原因。虽然大部分教师愿意长期从事华语教育工作,但是在现实面前不得不放弃。在2008年第一届菲律宾华校高峰会议上,诸多校长为此争论不休,有的甚至明确指出:很多华人希望自己出钱送别的孩子到中国学习然后回菲任教,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从事华语教学,薪水低廉是主要原因。最终造成了目前菲律宾华校华语教师的严重匮乏的局面,每年缺口高达六百人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华语教师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通过汉语水平测试的教师比例很小。
2.输血计划和造血计划的高耗低效导致了师资水平无法从本质上改变现状。面对这种状况,菲律宾华社做出了最大努力,先后实施了输血计划和造血计划。前者是指从中国请来汉语志愿者投身到华文教育中来,后者是指从华校选派优秀毕业生由华人团体资助到中国留学,回菲后担任华语教师。但是面对巨大缺口,无论输血计划还是造血计划对菲律宾华教师资来说,都是杯水车薪,首先是输血计划稳定性不够,数量有限。国家每年派出人数虽然庞大,但是分布到全世界孔子学院所在的88个国家,则人数锐减。另外据统计,目前志愿者在一个国家服务最长不超过三年。其次造血计划周期长,一个教师的培养至少要四年时间;人员少,由于华语教师待遇等原因,使得不少华校毕业的优秀学生不想从事华语教育工作,需要教师反复做工作才能成行,从培养数量上来说无法达到满意效果;资源分配不均,从中国学成归来的学生主要分布在几所重点华校任教,马尼拉以外或者条件欠缺的华校根本望尘莫及。
三、解决策略
(一)切实提高华语教师待遇
1.正视华语教育性质的转变。1973年菲化以后,华语教育的性质由华侨教学转变为华语教学,成为了菲律宾私立学校的一部分。华校应该正视菲华文化的融合,打破民族之间的界限,在世界汉语热的潮流下,扩招纯菲血统学生,保证生源,使得教师待遇有了提高保障。菲律宾怡朗市这几年生源不降反升就是例证。
2.通过各种商会、宗亲会、校友会,对华校予以捐赠,提升教师待遇。
3.办学形式多样化。可以针对全日制、业余学生,开办不同性质的培训学校,扩展学校收入来源。
(二)华语师资培养本土化
师资培养本土化,即在菲律宾本土重新建立起从幼儿园到大学完整的华语教育体系,为菲律宾培养合格的华语教育师资。随着中菲文化的高度融合,华裔子女已经从理智上认为自己是菲律宾人,情感上也愿意长大后为自己的国家菲律宾服务,华校把自己定位在培养具有中华气质的菲律宾公民。虽然此目的带一定的民族色彩,但是也向世人宣布华语教育对象已经不再是华人专属,而是面向全体菲律宾公民。同时,随着中菲多层次的深入交流日益加强,2001年6月8日菲律宾总统阿罗约提倡全菲高校开设华语课程,同年7月,菲律宾高等委员会主任加西亚表示愿意为菲律宾高校提供聘请中国教师的认可书。华语学习人数空前增加,所以菲律宾的大学有责任和义务肩负起培养华语教师的任务,而不是仅仅把希望寄托于到中国去培养。现在菲律宾大学中开设华语专业的已经有十几家。以上这些为重新建立起培养教师的本土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华社可以和孔子学院合作,目前在菲律宾已经有两所孔子学院,可以进行2加2,即两年菲律宾孔子学院学习,2年中国学习,或者是2加N,对于学习优秀者,可以到中国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根据学习者的水平,安排相应层次学校做华语教师。
(三)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目前大马尼拉地区华语教师因为地理环境的优势,参加学习的机会较多。为了消除地方差异,华校可以把继续教育和教师的奖励联系在一起,建立一套完善的继续教育制度。
首先长期学历式培训,和孔子学院或者中国高校合作,进行全日制或者业余学习,颁发汉语言专业本科文凭,对于成绩优秀者可以推荐到中国深造,攻读相同专业硕士学位,硕士毕业优秀者可以到菲律宾高校任教。学校根据教师的成绩予以一定的奖励或者与薪水挂钩。其次短期培训。汉语志愿者、华语教学督导、中国高校专家进行讲座,可以预先制定一系列的主题供华校教师筛选,或者华校直接出选题,这样既符合菲律宾教学现状,有的放矢,又不会重复,耗时耗财。曾经有教师说,凡是中国来的教授一般都会讲国学、文化等,相似的内容听了不下十遍。对于短期培训可以采用计分制度,参加了多少期并且考核过关,可以增加薪水。
(四)建立华校和教师的评价机制
目前华校和教师都没有统一评价方式,华校规模大小不一,管理水平千差万别,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经调查,全菲只有32.5%的教师参加过HSK考试,专业知识方面可想而知。因此建议如下:
1.按照学校规模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目前菲律宾华校大约170多所,规模大小不一,可以按照目前华校习惯性划分:千人以上、千人以下。千人以上华校基本是重点学校,对于教师的要求自然与其他学校不同。
2.评价标准的初衷是规范华文教育,促进教师成长。评价华校的目的是为了树立示范学校,对其他华校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对于教师来说,学校评价教师的基础是建立在互相信任、理解的基础之上,教师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而不是简单的雇员和雇主的关系、考核与被考核的简单冷漠的关系。
3.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华校的管理工作千头万绪,教师的工作是一项特殊的专业性活动,都具有显性和隐性的特点,所以评价指标制定时要注意清晰性和可行性,征得华校之间和教师们同意之后再开始执行。
[1]沈文.菲律宾华语教师抽样调查[A].菲律宾华教中心编辑部.菲律宾华文教育综合年鉴(1995-2004)[C].马尼拉:菲律宾华教中心,2008:62.
[2]黄端铭.华校学生减少问题初探[A].菲律宾华教中心编辑部.菲律宾华文教育综合年鉴(1995-2004)[C].马尼拉:菲律宾华教中心,2008:68.
[3]黄端铭.关于菲律宾高校汉语教学的一次问卷调查[A].菲律宾华教中心编辑部.菲律宾华教中心菲律宾华文教育综合年鉴[C].马尼拉:菲律宾华教中心,2008: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