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

2014-02-12郑国桂

铜仁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卓越应用型人才

郑国桂

( 贵州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

我国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

郑国桂

( 贵州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

“卓越人才培养”已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界的重要任务之一,并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热点问题。在查阅相关书籍和论文的基础上,归纳整理关于我国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文献,指出我国当前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进一步推动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

卓越人才培养; 培养模式; 研究综述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阶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传统的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教育需求。在此背景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2—2020)》提出,在未来十年,国家要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2011年科技部等七个部门联合出台《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旨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工程师、优秀创业团队和创业人才,打造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为此,教育部在部分高校实施卓越教师、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和卓越律师等四大人才培养计划。在此背景下,卓越人才培养问题引起了各高校的高度重视,许多高校已经启动了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也从无到有,从粗浅到深入,从片面到全面,产生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对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领各高校确立自身的发展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推动整个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卓越人才有着重大意义。对“卓越人才培养”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归纳并加以总结,希望能对我国高校开展卓越人才培养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当前我国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

通过在中文学术期刊网和贵州数字图书馆上键入关键词“卓越人才培养”,时间限定于2010年至2014年,检索出相关专著3本:孔建益、顾杰所著的《高等教育创新与卓越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冯文全主编的《志存高远追求卓越 北京高校卓越人才培养工作巡礼》;陶小马主编的《教育研究及教育改革论文选》。同时,通过对文献中带有关键词“卓越人才培养”的文献检索,共获得相关文献135篇。其中硕士论文两篇,即中南大学罗克美的《产学研合作中卓越人才培养对策研究》和吉林大学周淦峰的《博耶学术思想视域下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研究》,其他133篇均为期刊文献。

通过研究这些文献发现,目前国内学者对“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涉及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外国经验对我国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启示研究

发达国家经济之所以发达,无不依赖于众多高等院校向社会各部门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等应用人才。换言之,雄厚的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强大综合国力的重要保障。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对发达国家成功教育经验的研究借鉴,有助于构建我国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陈超、郄海霞从美国研究型大学卓越人才的鉴别与选拔以及进校后的培养体系出发,探讨了美国研究型大学卓越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并且从美国研究型大学卓越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中反思中国大学在此方面的不足之处[1];严敏、贺金社、周慧娟解析了德国面向实际、面向应用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美国“构思、设计、实施、运行”( CDIO) 之麻省理念和“大挑战学者计划”之五体架构,以及台湾“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等国际先进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激励措施,对我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运行现状分别从国家和高校层面进行了剖析,建议借鉴国际先进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激励措施以及基于我国卓越计划的运行现状,各普通高校应根据各自的办学特色,研究建立各高校卓越人才分类培养计划[2];周淦峰在分析博耶学术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内涵及对美国高等教育影响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实际,对高等工程教育的重大改革战略——“卓越计划”进行系统研究,并且从博耶学术思想视域出发,探索更好地实施“卓越计划”的途径和方法[3]。

(二)对卓越人才的基本素质、内涵以及能力结构的研究

王庆石、刘伟认为卓越人才的基本素质可概括为以下四个可观测的特征:责任感、创新性、应用性、国际化[4]。陶小马从“卓越人才培养”这个新概念提出的源头“卓越工程师培养”中找到了卓越人才所应具有的独特品质,即三个“面向”:(1)面向工业界,所谓的“面向工业界”,也可以理解成面向实践,强调的是要培养受教育者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2)面向世界,指受教育者不仅应该具备一种全球性的眼光,而且应具备一种全球性的专业活动能力,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在全球范围内解决相关问题;(3)面向未来,指受教育者不仅要具备解决那些已经发生的,有相对熟悉的现成知识可以利用的各种专业问题的能力,而且要具备解决那些正在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尚未有完整的知识经验可以利用或需要利用最新指示才能解决的各种专业问题的能力,即解决专业前沿问题的能力[5]。林冰轩、朱宏明从“知识、能力、人格”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来论述,提出了“基于‘知识、能力、人格’的培养是保证卓越人才培养的关键”[6]。贡福海、范守信认为“厘清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刻内涵,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思想,使卓越人才培养与素质教育有效契合,是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关键所在”[7]。李义丹、王杰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出发,为培养卓越人才找出了一条新的路径。

(三) 对我国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实践研究

针对我国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一是综合众多高校卓越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指出我国当前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把握卓越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贡福海就一阵见血地指出了我国当前卓越人才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如体系的不完备、专业结构不合理、实践环节薄弱、教师实践能力不强、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等[8];张法清从“当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缺失、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意义、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究”三个方面进行探索,认为“坚持文化素质教育, 有利于促进文化素质教育和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课程体系和教学的深化改革、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文化素养的加强等,对促进卓越人才培养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9]。

二是从高校内部出发,对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具体的构建方式。如陈益飞就从“卓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原则、卓越人才培养方式、可能实施的途径及采取的保障措施等问题探讨高校卓越人才的培养[10];冯翔、郭西平、杨建军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以及学校的配套设施等方面来探讨了高校卓越人才的培养方案[11];艾红、崔玉祥提出“要培养具有创新与创业能力的现代卓越工程人才,必须建立以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师培养与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评价体系为核心要素的多元立体人才培养模式”,并且在分析构建多元立体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基础上,探讨现代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12]。郑文俊、王金叶所著论文《地方高校风景园林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中探讨了从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实施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构建,以期培养“注重实践、服务本土”的风景园林卓越人才[13];杨德云、艾莹莹分析了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和地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卓越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培养目标定位、培养规格定位、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构建等方面提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卓越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对策建议[14];陈雪松、高炳坤、王秀芳针对普通高等学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从实施计划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两个方面,讨论了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转变教育理念、改变教育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等问题[15];于维同、周绍强立足于新世纪高等院校法学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法学学科自身建设发展的规律,对高等院校法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目标、实施体系、运行模式和评价机制等进行有益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讨,从理论上阐释如何从教学理念的更新转变、内容体系的科学配置、教学重点的实施运作、评价机制的有效运行等方面构建卓越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16]。

三是以高校之外的因素作为出发点,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下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如胡智喜、庄燕滨针对卓越计划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企业缺乏内在动力、合作关系不稳定等问题,提出“校企一体化”软件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重构校企合作关系,并成功应用于软件工程卓越人才培养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17];程宇从校企合作的视角,本着“优选、优培、优荐”的原则,充分利用高校与企业两种优质资源,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体,实现企业在卓越经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深度参与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采取“六三一”形式的卓越经管人才培养模式[18];张光磊、王亚彤等从“改进招生模式,关注学生心态的培养与潜能的开发,利用学校优势与国内外著名校企建立交流机制,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进一步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出发,对大学生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再探索[19]。

二、对我国当前关于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评述

国内对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起步较晚,学者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研究成果不够全面、深入,还存在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对卓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缺乏具体的理论指导

从理论层面来看,国内高校在培养卓越人才方面缺乏具体的理论指导,相关研究也仅仅是从课程改革及产学研结合等途径来探讨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卓越人才是社会人才结构中独特而又非常重要的类型,对人才定位、培养目标、教学过程和办学特色等方面都有特殊要求。对于卓越人才的培养标准,学术界至今尚无一个明确的定义。目前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之中也只有极少数文章中提及卓越人才的内涵和培养目标。究竟什么是卓越人才?卓越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卓越人才和一般的应用型人才之间有何本质区别?这些问题至今很少人探讨过。但是如果对什么是“卓越人才”这个基本概念以及“卓越人才”所需具备的基本内涵都缺乏明确的定位,那么基于概念和内涵基础上的“卓越人才培养”的特征、方案等研究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更谈不上对“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整体系统的研究了。

(二)对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由于对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起步较晚,当前,国内学者对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某一专业卓越人才的培养,对于完整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缺乏系统研究及论述。在“中文学术期刊网”中输入中文题名“卓越人才培养”,从搜索结果就可以看出其中有四分之三以上的文献都是针对某一具体专业的卓越人才培养研究,对“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系统研究的文献只有寥寥几篇,硕士论文只有两篇涉及“卓越人才培养”,博士论文一篇也没有。此外,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针对卓越人才培养的研究大都比较零散,绝大多数文献都只从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或是针对某个或几个具体问题进行探讨,没有从全局上来把握。到目前为止,确实还没有学者对“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整体系统的研究。

(三)研究基本上还处于简单移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的阶段

在大多数谈及“卓越人才培养”具体方案的文章中,其移植痕迹都比较明显,或者说是“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趋于雷同,没有创新,体现不出卓越人才和一般应用型人才有何区别。如贡福海在探讨地方高校卓越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的时候,就是从传统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出发,提出“从正确定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结构、创新培养模式、推进教学方法创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和构建卓越应用性本科人才的培养途径”。这与一般应用型人才培养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体现不出“卓越人才”的卓越之处。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已有学者注意到了应用型人才和卓越人才之间的差异,如李定清就在他的文章中明确指出:“应用型本科教育”强调人才培养的类型和层次,而“卓越人才培养”体现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内涵和质量[20]。

(四)研究的方法和视角比较单一

对“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属于应用研究,可以引入众多的教育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但是从当前国内针对“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依然采取的是文献研究法,利用已有文献进行研究,从文献到文献,这就导致众多学者的研究缺乏原创性,也将研究囿于理论层面,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此外,“卓越人才”的培养已经不仅仅属于教育研究的范畴,而是涉及到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这就需要采取多学科的视角来进行研究。而由于当前针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较少且比较零散,这就造成了当前研究还只是从教育学的角度在进行。

三、对“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考

基于当前国内针对“卓越人才”的内涵和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和完善,笔者有了如下思考:

(一)厘清卓越人才与一般应用型人才之间的区别,在明确“卓越人才”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制定合适的培养目标体系,这是对“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最基本的要求。

(二)怎样构建完整系统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应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考虑。其一是卓越人才自身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素养方面要区别于其他人才。其二是卓越人才服务社会的能力也要与其他人才有所区别。因此,要构建完整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根据卓越人才的具体特征,结合社会对卓越人才的具体要求,在做出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努力构建具有特色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体系,而不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简单的移植。

(三)借鉴国外先进的应用型人才或是卓越人才培养经验,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经济、文化特色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以期获得对“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启示。

[1] 陈超,郄海霞.美国研究型大学卓越人才的选拔与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3,(2).

[2] 严敏,贺金社,周慧娟.普通高校卓越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2,(8).

[3] 周淦峰.博耶学术思想视域下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研究[D].吉林大学,2013.

[4] 王庆石,刘伟.卓越人才的内涵与素质标准构建[N].光明日报,2012-10-26.

[5] 陶小马.教育研究及教学改革论文选[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6] 林冰轩,朱宏明.基于“知识、能力、人格“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2011,(24).

[7] 贡福海,范守信.论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与素质教育的契合[J].中国农业教育,2011,(6).

[8] 贡福海.地方高校卓越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J].高等农业教育,2013,(10).

[9] 张法清.坚持文化素质教育,促进卓越人才培养[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2,(4).

[10] 陈益飞.高校培养卓越人才探索[J].教育评论,2013,(4).

[11] 冯翔,郭西平,杨建军.高校卓越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高等教育,2012,(10).

[12] 艾红,崔玉祥.试析多元立体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6).

[13] 郑文俊,王金叶.地方高校风景园林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2,(12).

[14] 杨德云,艾莹莹.地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贺州学院学报,2013,(6).

[15] 陈雪松,高炳坤.普通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研究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9).

[16] 于维同,周绍强.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C]//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2011.

[17] 胡智喜,庄燕滨.“校企一体化”软件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3,(4).

[18] 程宇.校企合作视角下的卓越经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会计之友, 2012,(1).

[19] 张光磊,王亚彤,李舜酩,等.大学生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再探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培优班”建设的思考[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3,(3).

[20] 李定清.应用性本科卓越人才培养的基本策略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5).

Overview on Outstanding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in China

ZHENG Guogui
(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01, China )

Cultivating outstanding talents has become a hot issue as well as an important task of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al theory and practice research in China. By consulting and summing up the domestic documentation on outstanding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this paper points out main problems in current outstanding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its theory and practice research.

outstanding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research overview

G640

A

1673-9639 (2014) 06-0149-05

(责任编辑 王小聪)

(责任校对 黎 帅)

2014-09-20

本文系贵州省2013年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招标项目“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黔教高发[2013]446号)的研究成果。

郑国桂(1982-)女,贵州遵义人,硕士研究生,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卓越应用型人才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卓越之梦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