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策略研究

2014-02-12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4年6期
关键词:公益性服务体系数字

我国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策略研究

●魏大威,谢 强(国家图书馆,北京100081)

数字文化;发展策略;建设重点;公益性

数字文化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文化发展的新形式,近年来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研究我国公益性数字文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政府主导、统筹整合、技术牵引、双向互动、科学规范”的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策略,指出现阶段公益性数字文化的建设重点,对我国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将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和传播手段应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丰富多样的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选择。2011年11月,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高度重视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作。公益性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本质属性,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原则。我国已经广泛开展了公益性数字文化建设,形成了大量数字文化资源和产品,涌现出一批典型示范,为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实践基础。“十二五”后期,我国还应该进一步明确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顶层设计,制定发展策略,抓住重点,有效推进,发挥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1 我国公益性数字文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公益性数字文化建设在我国受到广泛重视,成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中均对公益性数字文化建设进行了论述。文化部先后召开公益性数字文化建设专家座谈会,出台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指导意见,制定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不断加强公益性数字文化建设,对公益性数字文化建设的定位、架构与目标、建设重点和实施路径等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不断深入。[1]各级地方政府也将公益性数字文化建设纳入地方“十二五”规划、文化发展规划等地方政府文件中。广东省自2012年1月1日起实施了《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这是全国第一部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综合性地方法规,[2]其中要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应开展数字文化信息服务。长沙市出台《长沙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质提效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计划在未来三年建设完成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运行高效、覆盖城乡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这些政府文件和规划为公益性数字文化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

在实践层面,由文化部主导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以及由国家广电总局主导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等重大文化工程顺利实施,显著扩展了我国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的覆盖范围,丰富了服务内容,对提高和改善中西部地区、基层文化服务点特别是农村服务点的文化基础设施和网络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数字图书馆、文化网、数字文化社区、公益数字电影放映、数字美术馆、数字出版网等地方性、行业性的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日益普及,江苏省文化网、广东文化网、齐鲁文化网、天津市和平区数字文化网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网陆续建成,其中,西安“和谐新家园”数字文化社区、[3]东莞文化惠民网[4]等项目十分重视新技术的应用和数字文化资源的整合服务,特点突出。

总体来看,我国公益性数字文化建设已经在全国铺开且成效显著。但作为一种创新性的公共文化服务手段,公益性数字文化还没有形成体系,缺乏科学系统的顶层设计,存在重复建设现象,基层特别是农村的数字文化服务仍然薄弱。我国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策略、建设重点等仍是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2 我国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策略

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以公益性数字文化网络基础设施、平台与服务、数字文化产品生产供给等建设内容为基本框架,以制度和管理为着力点,通过海量分级分布式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库群和技术先进、覆盖城乡、传播快捷的服务网络,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便捷的数字文化服务,切实保障信息环境下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包括制度体系、网络体系、资源体系、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等,涉及公共文化服务的各个方面,在现有体制和机制下,其发展应坚持“政府主导、统筹整合、技术牵引、双向互动、科学规范”的策略,从而不断整合服务资源,丰富服务内容,拓展服务阵地,创新服务手段,提升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的整体水平。

2.1 政府主导

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政府既是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主体,又是供给主体,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服务和提供等主要由政府的具体职能部门、文化事业单位、政府资助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和机构来承担。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与发展必然以政府为主导。

政府主导的发展策略主要体现在政府通过政策与财政的支持,不断加强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建设,加大数字图书馆、数字美术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等公益性数字文化项目建设;大力整合汇聚非物质文化遗产、国有艺术院团、民间文艺社团等方面的数字化资源,不断丰富公益性数字文化产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生产、提供公益性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结合数字文化的特点,鼓励个人积极参与数字文化产品开发、数字文化服务提供。

政府主导的发展策略还体现在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保障措施。政府及相关机构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相关保障制度、法律法规建设的同时,有职责针对数字文化的特点,就数字文化资源的建设、共享、版权保护等进行立法,就数字文化的发展进行规划统筹,就数字文化项目实施所需的人才、资金予以倾斜支持,推动公益性数字文化可持续健康发展。

2.2 统筹整合

公益性数字文化是公共文化服务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具有辐射面广、覆盖范围大、延伸速度快、资源广泛共享等特点;从用户使用习惯的角度来看,人民群众在获取数字文化服务时,希望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海量、准确、优秀的数字内容。这些特点和需求决定了公益性数字文化的服务网络、服务平台、数字资源等应该并且可以统筹整合,进行一体化建设。同时,信息技术的普及促进了数字文化的发展,各级政府、文化管理机构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均在开展数字文化建设,客观上也要求对公益性数字文化建设进行统筹整合,避免重复建设。

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统筹整合既包括数字文化发展的统筹规划,相关资金、人才、设施的统筹调度,网络、平台、资源的统筹建设;也包括区域内、行业内、系统内以及跨区域、跨行业、跨系统公益性数字文化资源、平台、服务的整合与融合;还包括与其他机构、团体提供的数字文化服务的合作与联合。

2.3 技术牵引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改变了文化的保存、传播、服务方式以及人们获取文化服务的习惯。数字文化以信息技术作为基础,是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数据库、音视频资源、网络资源等组成的海量数字文化资源,以及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智能移动终端等形式多样的信息传播媒介,为用户提供深度参与、交互式的开放信息交流环境,使人们得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获取数字文化服务。信息技术是数字文化发展的驱动力之一。可以预见,未来信息技术还将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新技术、新媒体、新需求将不断涌现,对社会的信息交流环境和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影响将更加深刻,这种影响客观存在,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须坚持技术牵引的发展策略,研究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信息获取方式的变化动向,推动新技术在数字文化领域的应用,不断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以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2.4 双向互动

按照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与解码理论,作为文化消费者的社会大众具有文化解码能动性,通过文化产品的再创造方式使文化产品转化为自身愿意接受的模式。[5]人民群众并非只是被动地接受技术空间所创造的公益数字文化产品,人民群众同时对数字文化产品具有互动性、能动解码性与再创造性。[6]正如费斯克所说的那样:“大众文化既是文化工业生产的,也是人民创造的。”人民群众对文化的这种主观能动性决定了公益性数字文化具有双向互动性的特点。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要充分尊重并有效借助人民群众的“文化解码能动性”,坚持双向互动的发展策略。一方面要采取包括技术手段在内的多种方式,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分析用户行为,获取人民群众对公益性数字文化产品、服务的需求与评价、意见和建议,推动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需求的有效对接,从而进一步完善改进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引导人民群众创作、提供优秀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数字文化产品,丰富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

2.5 科学规范

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科学规范策略是要坚持基本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和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建设内容的规范化,以标准化和规范化促进服务体系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7]公益性数字文化作为公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服务也应逐渐标准化。通过制定建设标准、服务标准、保障标准、评价标准和管理标准,规范政府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基本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供给、保障等方面的行为,推动基本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建设,实现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的均等性。

数字文化建设对信息技术、信息设备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建设内容的规范化是保证数字文化资源和服务在整个数字信息环境中可利用、可互操作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其开发利用与共建共享资源的基本保障。在公益性数字文化建设中应坚持规范化建设的策略,特别针对数字资源、平台等技术相关因素以及数字文化服务设施设备等硬件因素需制定建设规范,促进公益性数字文化建设快速、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3 我国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

我国公益性数字文化建设面临着财政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已有的数字文化项目还没有形成合力,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数字文化建设还比较薄弱。当前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根据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策略,加强顶层设计,突出建设重点,不断完善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

3.1 加强面向农村地区的数字文化建设

农村是公共文化网络的最末梢,为农村地区提供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性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全民文化素质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手段。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已经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建设了基础性数字文化设施,并提供了数字文化资源。但随着社会发展进步,这些基础设施已经显得落后,特别是网络带宽无法适应数字文化发展需要;数字文化资源较为贫乏,与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还有差距;与此同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开展对农村和城乡结合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当前我国公益性数字文化建设的重点之一就是加强面向农村地区建设。

一是要加强农村地区数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宽带中国”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带动下,进一步延伸互联网接入覆盖范围,拓宽农村地区互联网接入带宽;借助农村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建设数字电视、触摸屏等新型数字文化服务设施,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现代化。二是要加强面向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的数字文化资源建设。深入调研、了解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的需求,建设一批农村地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数字文化资源库,改进过去那种文化下乡就是送农业技术和地方大戏的传统做法;针对我国农村地区有大量留守少年儿童的现实情况,建设一批知识性强、寓教于乐的数字文化资源,丰富农村地区少年儿童的文化生活,辅助提升农村教育水平。三是要针对智能手机日益普及的实际情况,加强基于移动终端数字文化内容建设,将优秀健康文化内容推送至农村地区人民群众手边。

3.2 推进基于新媒体的数字文化建设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手机等移动终端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服务的重要媒介,互联网电视、高清互动电视等逐渐普及,基于新媒体的数字文化已经快步走入人民群众家庭。《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手机成为了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8]2012年,我国31.2%的18至70周岁国民使用过手机阅读,较2011年增加了3.6%。[9]基于新媒体的数字文化正成为解决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甚至最后一米的有效途径。在新媒体数字文化服务方面,我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已经走在前列,纷纷推出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现阶段,我国还应该着重推进基于新媒体的公益性数字文化的服务模式创新和资源内容建设。

在服务模式建设上,加强4G、云计算、物联网、OTT等技术的应用,创新新媒体数字文化服务方式,打造服务品牌,形成特色;整合现有各行业移动服务平台,建设通用移动应用平台,为数字文化服务打造良好载体;引进专业技术团队,开发多种形式的移动应用程序,改善用户体验;形成与公众的互动机制,将公众引入新媒体数字文化建设与服务中。

在资源内容建设上,加大资金投入,建设符合新媒体特点的数字文化资源,拓展资源来源渠道,解决优秀数字文化资源的版权问题,建立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数字资源库;面向农民工等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新媒体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加强手机阅读资源建设,建立免费推送电子图书的机制,引导其阅读;借助行政手段、技术手段,加强新媒体文化市场管理,及时发现、清除不良信息和不健康内容,确保新媒体数字文化环境健康发展。

3.3 整合现有各类公益性数字文化项目

我国各级政府、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分别实施了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项目,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然而,这些公益性数字文化项目存在着定位不清、形式单一、内容同质化、使用不方便等问题,重复建设现象依然存在。因此,整合现有各类公益性数字文化项目是当前我国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之一。一方面,必须加强组织机构的整合,避免政出多头、多头管理,做好各类数字文化项目的统筹规划,促进协调发展,改变几乎每个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都有独立的数字文化网和数字文化项目的现状。另一反面,要加强公益性数字文化项目实施层面的整合。整合各类文化服务机构建设的文化网络,为群众提供统一的数字文化服务入口,实现服务一体化。很多省市已经开始尝试这项工作,天津市和平区数字文化网[10]就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加强数字文化资源的整合,实现资源的有序组织、统一检索、集中揭示,实现资源一体化。这项工作目前在我国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建设中还比较薄弱,部分地区已经整合完成的文化服务网,还没有实现资源的整合,用户无法集中检索和访问。数字文化资源的整合是数字文化服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4 切实提升数字文化建设的保障水平

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各级政府在政策、资金、人员等方面给予充分的保障。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应制定促进公益性数字文化体系建设的政策、制度,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并重点做好数字文化标准化和人才培养工作,切实提升数字文化建设的保障水平。

要建立保障标准,根据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和服务供给水平,确定全国统一的最低保障标准,对于财力较弱的地区,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保障其实现这一标准;要制定和完善数字文化设施建设标准、网络接入带宽标准和设备配置标准,实现设施标准化;要明确各项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增强服务效能,实现管理服务标准化;要建立社会评价标准,对政府和公共文化机构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投入等方面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开展满意度评价。数字文化的标准化既要符合客观实际、切实可行;也要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留有增长的空间,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还要及时调整,避免标准成为发展的限制。

数字文化服务涉及信息行业的若干领域,需要硬件、网络、系统等多个专业的专门人才。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信息人才较为短缺,许多单位甚至没有专业信息人员,无法满足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需要。现阶段必须加大数字文化建设与服务的人才培养力度。一方面要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引进信息化人才、留住信息化人才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大信息化培训力度,借助正在实施的各项文化工程,开展人才培训,努力提高现有人员的信息化素养和技术能力,加快培养一支专业知识与实际技能兼备的数字文化建设与服务队伍。

目前我国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仍然是一个较新的、不断发展的课题,涉及公共文化服务、数字资源、信息技术等多个方面,需要全方位、系统性研究,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把握其核心规律,重点推进。未来特别应该加强新技术在公益性数字文化中的应用,提升公益性数字文化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服务水平,实现公益性数字文化的标准化和均等性,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1]文化部社会文化司于群谈文化发展成就[EB/OL].[2014-03-01].http://live.people.com.cn/note.php? id=722111013155739_ctdzb_015.

[2]王莉英,等.文化立法广东再开先河,广东民进提案又立新功[J].民主,2012(5):22-23.

[3]西安将建成100个数字文化社区[EB/OL].[2014-03-01].http://www.ce.cn/culture/gd/201303/09/t201 30309_24183641.shtml.

[4]东莞将建数字公共文化服务统一平台——东莞惠民网[EB/OL].[2014-03-01].http://dg.wenming.cn/zt/dang18/wenhua/201207/t20120713_281604. shtml.

[5]John Fisk.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M].London:UnwinHyman,1989:24.

[6]胡唐明,郑建明.公益性数字文化建设内涵、现状与体系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3(6): 32-38.

[7]授权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4-04-01].http: //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15/c_11816423 5.htm.

[8]谢强,等.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4):6-10.

[9]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国民综合阅读率下降[EB/OL].[2014-04-01].http://news. china.com.cn/live/2013-04/18/content_19580548.htm.

[10]和平数字文化网[EB/OL].[2014-03-04].http: //www.tjhpe.com.

G252.0;G250.73

A

1005-8214(2014)06-0001-04

魏大威(1976-),男,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数字图书馆,网络技术与网络安全;谢强(1976-),男,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数字图书馆,移动互联网。

2014-04-15

本文系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2BTQ17)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李金瓯

猜你喜欢

公益性服务体系数字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山西确定20家省级公益性农产品市场
做好公益性报道让温暖在城市流淌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答数字
一家医院的“公益性报告”
数字看G20
戴夫:我更愿意把公益性做到最大化
初具规模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