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学生人格教育的现实问题及策略
2014-02-12张伟
张伟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浅析高校学生人格教育的现实问题及策略
张伟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人格不健全现象越来越严重,他们自身所显现出的人格缺陷应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文章通过阐述高校人格教育的内涵与特征以及人格教育在高校开展的必要性,针对高校学生人格缺陷的现实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帮助高校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高校学生;人格教育;健全人格;策略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得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举止都与以往有所不同,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受到不良思想观念的影响,经常做出损害社会公益的举动,显露出许多的人格缺陷,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因此,高校开展健全人格的教育活动已经变得刻不容缓。
一、人格教育概述
1.人格教育的内涵
人格是个人在一定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是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总和。人格是人类独有的、由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与后天禀承的内外信使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能代表人类灵魂本质及个性特点的性格、气质、品德、品质、信仰、良心以及由此形成的尊严、魅力等[1]。人格是通过人们自身的行为体现出的一种自我意识,它体现了人的人品。人格教育就是通过对人们行为的管制和约束,使得自身的行为得到规范,心理受到教育,以提升个体的心理素质和辨别能力,对日常生活进行指导。高校人格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具有个性特点的性格、气质、品德、品质、信仰、良心以及由此形成的尊严、魅力等教育。在人格教育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做人的基本权利,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基本品格,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提高其自身的价值,养成自身的气质修养,形成优秀的品德。通过人格教育,借助道德的力量帮助大学生实现其自身价值,使大学生具备做人的尊严,懂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因此,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人格教育。
2.健全人格的特点
蔡元培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一书中有这样的论述:“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健全人格是这“四育”全面发展的完美体现。健全人格具有整体性、协调性、情感性、创造性、可持续发展性的特点,现就几个特点进行详细描述:(1)整体性。健全人格是对人的整体进行定义,是指人的各要素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某一方面优秀,其他方面存在缺陷,也不能视为健全人格。(2)协调性。人在对自我进行评价的同时,也要追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和谐,并以乐观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事物并与其协调发展。(3)情感性。实践表明,拥有健全人格的人往往内心世界丰富多彩,对世界有自己独特的视角,生活态度健康向上,追求美好的事物。人格健全者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能准确的判断出事物的善恶美丑,胸怀宽广,乐于奉献。(4)创造性。具有健全的人格的人,由于对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视角,敢于接受挑战,拥有与时俱进的理念,因而,可以激发自己的创造力。(5)可持续发展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处在不断地变化过程中的,具有健全的人格的人,它会吸收人类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养分,逐步完善自己,充分发挥个人的个性,挖掘自身的潜能,满足自我与社会的需要。
二、高校开展人格教育的必要性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许多大学生人格缺陷的事件,如大学生的杀人案、虐猫案、自杀案等引发了全社会对健全人格教育重要性的思考。目前,在我国人们对健全人格教育的理解还不深入,很多高校都将健全人格教育划分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对健全人格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将健全人格教育纳入到正规的教学中。因此,有必要在高校教学中实施健全人格的教育。
1.以人为本的理念决定了高校应开展人格教育
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是进行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通过教育,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价值。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高校应当高度重视对学生人格的教育,为社会培养人格健全的大学生。
2.大学生生存和发展以健全人格为前提条件
人格不健全的人,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不被社会容纳,从而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要重视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懂得相处之道,与周围人和平相处,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3.社会和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
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社会中宝贵的资源。只有人格健全的大学生才能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可以更好的实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团结。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要求高等学校培养一批高素质,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才,这就对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校加强对学生的人格培养,确保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三、高校学生人格教育的现实问题
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导致现如今高校大学生的人格存在缺陷,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大学生人格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学习压力大导致大学生人格的缺失
大学生因受到良好的教育,拥有较高的素质,生活态度都很乐观,能将生活、学习的关系处理好,最大程度的将个人的魅力展现出来。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现实生活环境的复杂,使他们受到环境的影响,从而产生不良的心理,导致个人或家庭悲剧的发生。
2.应试教育导致高校只重视成绩,忽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开展对高校学生的人格教育不仅是高校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很多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信念的指导,对社会现象理解失误,对生活失去信心,对未来充满迷茫,产生自卑的心理。所以,要正确发挥高校人格教育课程,对大学生的不良心态进行调整,引导他们找到正确的方向。
3.缺少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健全学生的人格,就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压力很大,时刻都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困扰,许多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心理素质较差,极大困扰着他们的生活。但如今高校对学生心理素质不够重视,忽略了他们的心理问题。
4.大学生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较差
中国的应试教育模式,造成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热衷,重视学生的笔试成绩,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工作中去的重要环节,这部分实践能力的缺失,也导致了大学生人格问题的缺陷。
5.忽略老师人格缺陷对学生人格教育的影响
教师优秀的个人魅力,是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反之,一个心理有问题、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很难教育出健全的大学生,也难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其对学生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四、高校人格教育策略
1.加强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作为塑造大学生人格的动力,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自我教育包括四个方面即自我认识、自我行为、自我评价和自我完善。教育不仅仅是做学问,更重要的是学做人。而学做人不仅只通过学校教育,更需要自我教育,只有在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功能健全,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才能实现。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营造良好的环境,通过这种方式来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高等院校应当通过加大人文课程的比重来突出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要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衡量,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影响学生,通过文化的调节作用,保证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3.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社会是个大课堂,需要大学生学习的东西很多。通过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会使大学生增强自信心,让知识成为自己步入社会的工具。社会这个大课堂,会促使大学生不断地学习与探索。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发现自身的不足,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帮助大学生构建健全人格。
4.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
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优秀的教师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自己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如何做人。优秀的教师拥有健全的人格,能够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调整自己的心态,明白自身的重要性。教师的言行举止有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做到教书育人的统一。总之,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教师的道德以及人格魅力有着很大的关系,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势在必行。
[1]张百顺.浅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关系[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10(19):16-17.
[2]刘戈.大学生和谐人格教育的时代呼唤——基于武汉7所高校大学生人格现状调查分析[J].学术论坛,2011,10(2):12-13.
[3]杨蕾.优化西部地区民办高校贫困生人格教育的思路及对策——以陕西民办高校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3(31):28-29.
[4]梁飞飞.运用“感动中国”人物素材开展大学生理想人格教育的探索实践[J].改革与开放,2011,14(8):19-20.
编辑 郑晶
G410
A
2095-8528(2014)03-087-03
2014-10-11
张伟(1978-),男,河南信阳人,硕士,河南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