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生物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2014-02-12刘纪兴许晓丹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新课程生物

刘纪兴,刘 丹,许晓丹

(1.通化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吉林通化134002;2.通化市第一中学,吉林 通化134000;3.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达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有意识的方法、手段的总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要继续深入生物课程改革,只有理念是不够的,还必须关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

1 新课改背景下生物教师转变教学行为的重要性

教师转变教学行为是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必要前提.转变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帮助学生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人的主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要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行为先要做出改变,要提供更丰富的探究活动,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为学生提出问题创设情境,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资源,鼓励合作,奖励探究.

转变教学行为是实施生物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支撑.本次课程改革中,在充分考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生物学科特点后,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1]理念是行动的灵魂,对教学起着主导和统率作用.然而,单靠美好的理念不能达成预期结果.教师的教学行为是课堂教学的实体部分,离开教学行为的支撑,再好的理念也是镜中花、水中月,失去意义.

转变教学行为是生物课程改革成功的基本保障.历史上很多课程改革的失败并不是制度设计不合理,而是忽视了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某些环节.由观念层次的课程转化为学生切实体验到的课程需要以课程实施作为支撑,而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教学.随着生物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是生物课程改革成功的基本保障.

2 当前生物教师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

2.1 理解生物新课程理念有偏差

生物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倡导“面向全体学生”理念.其本意是指对不同学生,“教师应赋予平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在学校都能有起码的条件接受生物学教育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1].然而不少教师却忽视要为学生创设学习机会这个基本前提和提高科学素养的目标,片面追求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参与机会,设计了很多与主题无关的活动:时而音乐欣赏,时而才艺展示,时而课本剧,花样繁多,层出不穷.表面看,学生主动性增强了,可很多学生实则“拔剑四顾心茫然”,并未真正投入到学习中.而且,由于教师对这些活动疏于指导,虽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结果却是教师丧失了主导地位,使课堂失控.再如,生物新课程反对传统讲授式教学,倡导“探究性学习”理念,强调生物科学不仅是事实和理论,也是探究的过程,强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2].然而,有些教师将其简单理解为将教学方式由“满堂灌”转变为“满堂问”,且片面注意问题的数量,忽视问题的质量,问题太简单或太难.提出的问题过浅,不能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问题过深、脱离实际,学生又回答不出.这种“满堂问”不过是换了一种操纵方式,仍然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由于新课程理念在理解上有偏差,一些教师以为自己的教学行为符合新课程要求,以为达成目的,沾沾自喜;而实则却是重形式,轻本质,新瓶装旧酒,与传统教学差异不大.

2.2 贯彻生物新课程理念不到位

对教学理念有正确的理解也未必有好的教学行为.传统以知识为中心的灌输——接受式教学中,教师教学讲求对课堂的绝对控制权,教师方法刻板,千篇一律,学生则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死记硬背,缺乏学习兴趣.贯彻生物新课程理念,教师的教学行为需要完成由控制型向民主型、由隔离型向合作型、由守成型向创新型的转变,而这样的转变需要从细节着手.新课程理念内化为教师的基本素质需要一个过程.许多生物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新课程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在高中生物必修2的“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中,教材设计本意是“用彩球代表雌雄配子,可以让学生体验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模型方法的应用过程”,通过实验“既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一般科学探究方法的意义,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技能,在交流和碰撞中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方式”.[3]然而,有些教师却觉得“低龄化”的彩球游戏有些幼稚,因此备课时非常不重视这个实验,教学中往往只是不情愿地让学生照着课本做一遍就草草收场.这样的处理无疑使得实验中蕴含的“引导学生形成科学观点,树立科学精神”等潜在价值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3 生物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建议

3.1 教学前立足于新课程理论进行教学设计

立足于理论设计教学要做好两个方面.一是深入学习新课改理论.课程理念是需要教师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是课程的灵魂和支点.二是广泛学习新教学模式.由理念到实践不是坦途,需要课程专家、一线教师投入大量的心血进行论证、实践.而在探索把美好理念付诸行动的过程中,一系列好的教学经验被总结出来,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如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导学案教学开始出现.这些模式汇集了课程专家和一线教师的汗水和智慧,是践行新课改的“捷径”.但是,每种模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局限.一种教学模式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要避免不顾实际情况,盲目套用的现象发生,教师需要系统学习各种教学模式理论,立足于新课程标准,因时制宜地开展教学.

3.2 在教学实践中提升教师贯彻新课程理念的自觉性

在实践中,教师需要自觉以新课标为依据,用三维目标指引教学.例如,在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教学时,教师对武松打虎故事进行了文化重构.围绕武松打虎的故事,教师设计了武松、科学家、商人、老虎等众多角色,学生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以穿越剧的形式完成教学.教学情境虽然有趣,学生要完成任务并不轻松.他们不但要解决角色认同的问题,还要解决如何引入生态学理论,如何阐释理论等问题.在这样的场景中,教师既要适时地通过讲解、鼓励等行为推动学习活动,也要通过沉默、评论等行为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引导学生做到知情意行合一.需要注意的是,别人的教学实践也是教师借鉴和提升新课程理论自觉性的重要资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要改变重理论学习,轻实践研究的态度,实现从“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的良性循环.

3.3 教学后增强教学反思意识,提升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的内容既包括对教学理念进行的理论性反思,也包括对师生互动、课堂管理等教学行为进行的实践性反思.通过教学反思还能觉察到自己在教学中是否存在生搬硬套新教学模式、忽视学生实际感受等问题,及时关注教学实践与新课程理论是否脱节,避免“用讲述的方式传播课程理念”,“用讲解的形式进行探究学习”等现象发生.

此外,一名反思型教师,不但要有良好的反思意识,还要有较高的反思能力.反思意识缺乏和反思能力不足都会导致反思的偏差和低效.反思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观摩优质课、教师相互交流、新课改理论学习等方式完成.在反思中,教师持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实际行动支持生物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3]郑晓蕙,胡继飞.生物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及案例[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2.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新课程生物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打造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第12话 完美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