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创新发展
2014-02-12杨宁
杨宁
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创新发展
杨宁
(黄淮学院 文化传媒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新媒体环境对播音主持人才的新闻敏感度与新闻意识、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技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新媒体发展对播音主持人才的新要求,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应优化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个性,着力提高学生的新闻敏感度和新闻意识,并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新媒体;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
近年来,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越来越大,它直接促成了媒介的融合,改变了人们对媒体的利用方式,更新了信息的生产流程和传播方式,也对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是传媒行业专业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高校培养的播音主持人才的实践能力明显滞后于传媒行业的需要,大量毕业生难以胜任播音员和主持人工作,从而造成了传媒行业人才短缺。因此,高校必须深入分析新媒体环境对播音主持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探讨如何利用新媒体环境创新播音主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充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符合新媒体发展需要的播音主持人才。
一、新媒体环境对播音主持人才的新要求
所谓新媒体,是指用户能自主选择信息传播内容并且众多用户之间可以进行对等交流的媒体。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互动性、数字化、个人化是新媒体传播的突出特点。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和媒体的工作环境,势必会对播音主持专业人员的个人能力和素质提出新的要求,给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带来新的挑战。
(一) 新媒体环境对播音主持人员的新闻敏感度和新闻意识有了更高的要求
优秀的播音主持应当具备较高的新闻素养。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能十分迅速地捕捉事物正在或即将发生的最新变化,能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判断和选择出有传播价值的变化,并且不拘泥于某种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思路的能力。当前,受众对信息“新”和“快”的要求更加强烈,播音主持人员只有加强参与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新闻敏感度,才能从海量的信息中敏锐地抓住敏感话题,才能准确把握时机并选择别样的切入点进行报道,才能保持自己的竞争力,适应新媒体环境的需要。
(二) 新媒体环境对播音主持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广播电视作为新媒体时代的权威媒体,有着教育引导广大受众的社会功能。张颂曾说过:“广播电视语言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思维定势、生命活力和生存方式。”[1]46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接受者,由于传播主体众多且身份隐蔽,容易导致垃圾信息和虚假信息的泛滥。因此,播音主持人员肩负着比以往更神圣的社会责任,他们不仅要具备播音的基本技能,还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播音主持人员要能对信息进行把关,坚决杜绝虚假新闻的出现,确保报道的客观真实性,并严格做到不以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三) 新媒体环境对播音主持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新媒体背景下,信息传播的互动性特别强,由于受众参与度的增强,播音主持随时都要接受受众的提问甚至质疑,这对播音主持人员的控场能力和即兴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受众的多元化必然导致节目类型、风格的细分化和窄众化,这要求播音主持人员不仅要了解节目相关的背景知识,还要学习和节目相关的专业知识,唯有做到了对节目涉及知识的全面把握,才能在节目主持过程中游刃有余,获得受众的肯定。另外,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播音主持人员为了适应新媒体背景下信息传播工作的要求,还要掌握数字合成、非线性编辑等数字多媒体和信息传输方面的技能。总之,新媒体背景下,播音主持人员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要足够全面。
二、当前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状况与困境
我国的播音主持专业自2000年以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开办播音主持专业的高校已达300多所,且招生人数每年都在增长。但是,面对新媒体的发展,一些高校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出的播音主持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媒体环境,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培养目标狭窄,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目标都基于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培养的是能在广播电视和其他传媒单位从事播音主持及新闻传播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这个培养目标过于狭窄,容易造成播音主持人的适应能力弱。在这个培养目标的要求下,各高校的播音主持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侧重于广播电视播音类课程的教学,强调学生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语言表达等语音基本功的训练,但对学生新闻素养的培育力度不够。总体来说,相对于新媒体的崛起速度,现行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过于陈旧、狭窄和雷同。
(2) 教学方式单一。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播音主持专业还是采用“大课+小课”的方式进行教学,虽然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在实际运作中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在进行大课的理论讲授时,教师只是根据教材和自身的经验对理论进行讲解和灌输,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课的个别辅导形式一般包括对学生的查缺补漏和教师的亲身示范,表面上看可以兼顾每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老师作为唯一的信息传播者,很难给学生多方位的引导和激发,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还会导致培养的人才千人一面,无法满足新媒体环境下传媒行业对播音主持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3) 实践教学不足。播音主持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高校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的多少和优劣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国内很多地方性高校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一窝蜂地开设播音主持专业,却由于教学经费和教师资源的短缺等原因,造成了实践教学的不足。在众多高校的播音主持专业中,有的硬件设施不能满足教学需要,造成学生在话筒前、镜头前的实践机会很少;有的虽然建有实验室,但其软硬件设施和实际工作平台与教学需求间有很大差距;有的实践教学只在校内实验室进行,缺少与媒体的有效对接;有的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整体规划,实践教学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总之,现阶段多数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实践教学的质与量都无法得到保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4) 师资力量不足。新媒体的发展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应地也对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必须具有丰富、综合、全面的知识素养,以及卓越的创造品格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媒体环境的转变,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播音主持人才。目前很多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师资状况却令人担忧。据笔者调查,一些地方高校虽然开设了播音主持专业,但师资的引进却不顺利,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例如有的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年招生规模达到了100多人,但专业基础课程却全部由一个教师担任,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为了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一些高校只好从汉语言、新闻等临近相关专业调配一些教师从事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但这些教师没有经过播音主持方面的专业学习,对播音主持的规律不了解,实践经验也不足,因此很难胜任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工作。还有一些高校聘请了当地电台、电视台的播音主持人员做兼职教师,这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很大帮助,但他们教学经验的不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有的高校即使师资配备比较合理,但是一些教师缺乏创新意识,不能主动地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特别是对新媒体技术掌握不够,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容易与社会脱节。
三、新媒体环境下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学的创新
(一) 提高学生的新闻敏感度和新闻意识
针对目前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不重视培养学生新闻素养的现实,应从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入手,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新闻敏感度,强化学生的新闻意识。第一,新闻敏感和新闻意识的培养必须在新闻理论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进行,因此高校应在现有基础上完善、扩充新闻传播类课程,使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能够对自己的专业和未来的工作有更明确的定位。第二,应积极创设条件让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媒体(如校报、广播站、电视台和网站)的采访、编辑和播报工作,在强化他们的新闻采访、写作及后期编辑和播报技能的同时,培养提高他们的新闻意识以及独立判断复杂社会问题和传播关系的能力。第三,应在教学中加强对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着力培养他们作为传播主体必须具有的角色意识、创新意识、导向意识和受众意识,使他们能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挖掘新闻的价值。
(二) 优化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应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的过程,而应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2]。为了适应新媒体的发展,更好地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在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中,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采用示范演示教学法的同时,还可以采取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和情景模拟教学法。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动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教师可以给出一个节目名称或者节目选题,让学生确定切入报道的角度和节目类型,然后根据学生的特长组成项目小组,从节目的策划、采访、写作、编辑、播音主持,再到后期的制作和完善,全部由各项目小组独立完成,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主要担当顾问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项目组成员全程参与节目的制作流程,能力发展比较全面,有利于树立整体节目意识,而将制作好的节目在班级进行展播和评比,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利用新媒体平台深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在新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已无需多说,因此利用新媒体平台构建一个开放、多元的实践教学体系是迫在眉睫的。在传统的实践教学中,不管是课堂上的实践练习还是校内创作实践,学生更多的是以一种受教的心态接受老师和同学的批评指点,很难完全放得开,往往缺乏节目意识和受众意识。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开辟一个更为便捷也更为真实的实践平台已经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了。例如,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实践成果通过自媒体上传网络供受众选择,甚至可以开设网络频道、网络广播、网络电台等,这些实践形式多样,程序简单,而且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还可以通过与受众的互动实时地得到反馈信息。在此方面,海口经济学院播音主持专业开设的“Wave Radio”网络电台效果就很不错。另外,还可以尝试校台合作模式,即高等院校为电台、电视台提供专业人才和必要的继续教育,而电台、电视台为专业院校提供实战训练平台和一线的传媒信息,双方还可以合作进行节目的制作。
(四) 注重主持人个性的培养与造就
在新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人员的培养应该适应传播细分化、窄众化的变化,走多元化培养的道路。首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开展因材施教,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例如,对于个性稳重、声音条件特别好的学生,可以倾向于新闻播音员的培养,重点是播音发声和新闻语言的练习;对于性格温柔、声音具有亲和力的学生,可以倾向于生活服务类节目主持人的培养;新闻意识较强而又好动的学生,可以倾向于出境记者或外景主持的培养。其次,可以参照播音主持教育和第二学位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培养既具备播音主持相关专业技能,又具有其他如外语、财经、体育、法律等专业知识的双学位人才,以适应不同类型节目对播音主持人才的需求。
综上所述,为适应新媒体发展对播音主持人才的新要求,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应优化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个性,着力提高学生的新闻敏感度和新闻意识,并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以期更多地培养媒体青睐的复合型、全能型播音主持人才。
[1]张颂.广播电视语言艺术[G]//中国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研究(6).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2]莱斯利. P. 斯特弗,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徐斌燕,程可拉,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014-03-12
2012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2012B414)
杨宁(1980―),女,河南遂平人,讲师,硕士。
G642.0
A
1006−5261(2014)06−0131−03
〔责任编辑 张继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