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老子思想中的“一二三”理论
2014-02-12王梦中
王梦中
解读老子思想中的“一二三”理论
王梦中
(湖南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老子提出的“一二三”理论是其思想的精华,贯穿整部《道德经》。其各个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蕴意和内在特征,是研究老子思想的又一重要视角。
老子;《道德经》;道;“一二三”
《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①老子关于“道”“一二三”和“万物”的理论是老子思想的重要部分,认识他们是解读《道德经》和老子思想的关键。
“道”
老子所谓的“道”是从无到有的开始,对于这个“始”或“母”,绝不是鸡生蛋或蛋生鸡这么简单的哲学问题[1]74。在“有物混成”的时期,世界的本质是众说纷纭的,从而有了神话和宗教等。但是老子思想并不是神话或宗教的[2]6,其《道德经》是科学的、系统的,虽然后人用老子的思想开创了道教。
道是“无”,并不是一无所有,而是一种存在,这对理解老子思想是很重要的。“无为之道”被不少人理解成什么也不做,是一种消极的被动的厌世悲观行为,这恰恰有违老子的本意。道是世界的本质,是万事万物运行的客观真理,背“道”之行就是违背了万物运行的客观真理,因此要遵道而行的“无为”。事物发展是曲折前进的,如果老子的无为真是什么也不做的话,那么这是有违于事情发展的本质。如小国寡民的思想,就被很多人批评,然而批评者显然违背了老子的初衷或老子思想的精髓。当时老子所处的时期动荡不安,即使当时社会小范围比较安宁,但是对于老子这样一个有思想的人,他一定能觉察到社会的动态。还有他的家乡离楚都郢很远,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更多。周游各地后,老子很有远见地提出“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观点,这不是狭隘的民族观而是人的生存权至上的体现[3]352。老子对于道的论述在《道德经》中体现甚多,如“治大国若烹小鲜”等,都显示了老子对事物发展本质的透彻理解。
今人对于老子及其《道德经》的误读、误解甚多,只有细心揣摩,才能逐渐领悟其中深意。如林语堂所说:“最初翻阅《道德经》的人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4]1
“道”在《道德经》中包含的意义有四:其一,道就是老子所倡导的,道是虚无的,不可名状的,却先于万物并存于万物中;其二,道是所谓的具体道理,即修身之道、自然之道;其三,道是运行规则,如“人之道”和“天之道”;其四,道是路径,如“大道甚夷,而人好径”。老子有时把道与德联系在一起,如“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一”
老子的“道生一”说出了中国古代玄妙的数理思想,“一”的出现预示着客观世界的开始,这与上帝造物或盘古开天辟地是有区别的,因为上帝和盘古等都是古人解释世界本质的宗教和神话[5],而“一”是道的表现形式,是道从抽象到具体的重要阶梯,是人们认识道的门径[6]173。在各种条件限制下,人们对于自然的认可倾向于虚无的人物或神祇,而老子没有这样。他立足万物,洞察一切,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通过《道德经》论述其思想观点,显示了其思想的前瞻性和深邃性。《道德经》中老子虽然没有直接问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但是不少篇章都在解释关于世界本原的问题,如“道可道,非常道”和“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等都说明道生成了万物,道是本原。“道生一”不是0到1的简单的数字递增,而是客观世界从无到有的重要一步,是世界万物的发端。在这里,“一”是整体,是世界,是所有,是万物。这是关于世界本质的探索,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表现。
然而在“一生二”中,“一”却不是“整体”的概念,在这里,“一”是个体。这与上面提到的“一”的概念是矛盾的,因此,“一”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世界万物是由个体体现的,有个体就有整体,有整体也应有个体,个体与整体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的出现预示着世界“名”的开始。“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天地万物开始了,“名”自然也随之孕育而生。
“一”与道的关系有些是比较抽象的:“一”就是道,道就是“一”。如“得一”中对天、地、神、谷、万物和侯王等融为一体的说明,更多的是老子借助于这些具体的所指,表达他的道的思想,即“得道”——得到或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天行健,地势坤,人修德,物主运,那么万物发展才会显示出各自的特征而生机勃勃。
“二”
老子所谓的“一生二”极有可能被认为“二”是来源于“一”,这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一与二的关系远不止于此。在我国古代文化思想里,一与二是紧密相连的,从而出现了“一是二、二是一”的独特易理思想,如老子语“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还有“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归根结底在于事物的统一。所以这种易理思想看似矛盾,其实蕴含丰富的意义。
“二”在《道德经》中论述颇多,不过不仅仅只用“二”指之,还有很多用对立的词代之。“一生二”,个体的繁衍发展出现了“二”,这是个数的增加。“二”又是对立面的衍生,一分为二就是这个概念,如雄雌、阴阳、左右、上下等,显示事物的两方面或两状态不是孤立的,而是和谐的平衡存在,这种关系在《道德经》中有如下几种表现。
(1) 二者地位不同,一重一轻,一取一舍。如:“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说明重是轻的根本,静是躁的主宰;“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主张事情从小处着手。
(2) 二者地位等同,是对立或矛盾统一的关系。如第十一章中老子把有与无、利与用的对立统一关系很形象地用车毂来形容,极富有智慧。
(3) 二者互为衬托和补充。如第二十八章中表达了雌雄、白黑和荣辱互相补充,共同构成了修德的两个方面。
(4) 二者是否定之否定的关系。如“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是说最圆满的好像有欠缺一样,最充实的好像空虚一样,最正直的好像要弯曲一样。这些对比说的是一个方面,实际上也是在说另外一个方面。
(5) 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如“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福与祸相互依存,但是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可见,老子对于“二”的认知更加全面彻底,通过丰富的“二者关系”,发现世界万物内在和外在的各种关系。
“三”
在《道德经》中“三”使用的频率较高,表达的意思也很丰富,主要有如下几种含义。
(1) “三”是个体的递增,由一到二,由二到三,这符合自然发展的客观性,也是很常见的。如:“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2) “三”作为集体名词,指三个(种)人或事物。如:“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3) 老子指出万物两端的中间是有存在的,如把闻道者分为“上士”“下士”和“中士”。但是他在《道德经》中并没有指出对立两方面存在第三方面。
(4) 老子在《道德经》中用了很多含有同类的三个事物或三种状态的排比。如:“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见,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5) “三”也可以指三才,即天、地、人,这种用法是对《易经》的传承[7]67。《道德经》中多处提到天、地、人,如:“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等。
“万物”
“三生万物”显示万物是老子“一二三”理论的终端,是其研究和解决的对象,也是最具体和最直接的众相。万物纷杂,却离不开“道”和“一二三”。“道”是“万物”的主宰和本原。“万物”是“道”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如“道冲……渊兮似万物之宗”,“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者万物之奥”等。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道先于万物却存在于万物之中,道能助取天下(占万物),而万物通过阴阳损益成长。但是万物繁杂多假象,影响了道的修养,只有摆脱万物的羁绊,通过现象才能看到本质,才能更好地修身养性。修德也是修道,是为了早日达“道”。否则,就会“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更不要说达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了。万物的发展离不开由始至终的成长规律,如个数的增减,长势的兴衰等。
《道德经》中把“天下”“百姓”也归于“万物”范畴内,与圣人和君子相对应。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实际上,老子不仅看到了万物生灭等成长的现象,而且能够利用各类事物进行比拟,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这种智慧正是古人最可贵之处。
“道”“一二三”和“万物”贯穿于整部《道德经》,是老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一个完整的系统中。在这个系统中,道是根本,表现出来的既是开始又是归宿,并从始至终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一二三”和“万物”是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事物发展的进程。它们显示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科学发展性。老子的“一二三”理论具有科学性,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观点,代表了古代学术发展的高端水平,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质。它与多个学科发展是一致的,并被后人借鉴学习发展,影响深远。
(2) 循环递推性。从道到一,从一到二,从二到三,再从三到万物,这就是一种递推,有时是规则的发展,有时又是非线性的关系。老子也承认“道……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又开始回转,各成分相互联系又相互转化。
(3) 系统性。老子通过《道德经》科学地论述了道与德的关系以及道与一二三的关系。在《道德经》中它们不是孤立的,而是完整地统一于一个系统中,不断循环,彼此联系,相互交接,不可分割。
(4) 实践性。从古至今,《道德经》不断地被用于实践,其哲理丰富了我国学术思想,引领了哲学的发展;其理念运用于政治、军事、企业管理等各个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可见,“道”“一二三”和“万物”的论述内容丰富,联系紧密,这是认识《道德经》和老子思想的又一新视角。
注释:
①见韦明辉《道德经智慧新解》第180页,地震出版社2011版,本文所引《老子》文字均出自此书,出处不再另注。
[1]巍玉昆.老子道德通译——关于自然之道和意识之德的古典学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Hensler, D. A, Edgeman, R. L.& Guerrero-Cusumano, Jose-Luis. East Meets West: Weaving the Threads of Deming, da Vinci and the Tao Te Ching[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Abingdon,2000.
[3]Morgan,Diane.The Best Guide to Eastern Philosophy and Religion[M].New York:St. Martin's Griffin,2001.
[4]林语堂,黎明.林语堂中英对照:老子的智慧[M].新北:正中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9.
[5]景蜀慧,孔毅.中国古代思想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6]戴昭明,文化语言学导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
[7]刘正,杨冰.推卦易知录——周易通说[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2014-04-27
王梦中(1979―),男,河南项城人,讲师,硕士。
B223.1
A
1006−5261(2014)06−0052−03
〔责任编辑 刘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