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思考

2014-02-12李瑞琦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4年4期
关键词:价值观文明核心

李瑞琦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思考

李瑞琦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写照和依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是当代中国的全景式、多维度、综合性的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要求;民族精神

党的十八大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论述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概括,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现实着力点,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阶段全国人民对价值观内容的最大公约数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广泛适应性和长久可持续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

一、核心价值观与民族精神依归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写照,反映了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和理想信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这就是说,核心价值观是衡量国家、民族、社会和个人文明程度的主要尺度,是体现国家或民族精神力量的主要指标。一个国家的崛起不仅是经济的崛起,同时也是文化和价值观的崛起。

从世界历史发展看,价值观的竞争,不只是文字之争、概念之争,而且是历史引领方向之争、国家文化主权之争、全球话语权之争。价值观是一个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的集中提炼和高度概括。先进的核心价值,代表着历史的前进方向,代表着先进的制度体系,代表着人民的意愿和社会的追求。一个民族如果没有

核心价值观,就很难在文化上独树一帜;一种独立的文明价值观,只有伟大的民族才可能产生和拥有。

在西方,以人文主义新价值观为引领的文艺复兴运动,为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开辟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反观近代中国,文化危机、价值观危机使近代中国噩梦连连、危机重重。民族文化的僵化导致国民性的萎缩,国民性的萎缩导致国家和民族的衰亡。从这个意义上说,清帝国之所以不能像日本那样勃然而起,太平天国之所以不能像欧美革命那样找到出路,民初政体之所以不能像西方民主共和那样深入人心,根本原因是其精神文化囿于传统而不可自拔,其民众醉于中古而不能自新,失去了怀疑精神、批判意识和精神创造力。说到底,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是民族文化危机。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变化,首先来自于思想解放所带来的价值创新、观念创新。正是先进的价值观,才引领中国展开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才推动中国奋起直追、走在世界潮流的前列。

马克思主义不承认抽象的普世价值,但是从不否认具有普遍世界历史意义的价值。只有普遍世界历史意义的价值,才能成为动员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旗帜,才能提高价值观的国际吸引力和感召力。如果一个国家有了某种具有普遍世界历史意义的价值,那么对内可以激发社会活力并将其转化为创造历史的民族自豪感,对外可以成为其他民族和国家向往的对象,从而提升国家形象和软实力。这种普遍世界历史意义的价值,是对特定时代国民或人类共同关心问题的把握。在这里,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成为核心价值观的较量,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核心价值观逐渐发展为大国博弈的新支点”,“大国博弈由以政治制度为中心向以核心价值观为支点迁移,是世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因此,我们必须注重核心价值的建设,着力拓展核心价值观念的普遍世界历史意义,提升国家的文化竞争力或软实力。新加坡《联合早报》的评论指出:“在全球化的今天,不仅物质利益相互依赖,构筑物质利益相互依赖的机制走向一致(例如WTO的建立和协调作用),而且价值观的很多方面也越来越趋同,例如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共识,建设环境保护的全球机制也正在进行中。中国也积极回应和接受环境保护的价值观,并认为环保根本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这就是说,一个国家要培育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就要有就世界或人类共同面临问题创设观念或话语的能力,没有这样的话语创设能力,我们就很难获得国际社会思想论争的话语权。[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类历史上的新型价值观。从历史上看,不同社会形态有不同的价值支撑。封建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作为更高的社会形态,一方面,需要继承和发展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另一方面,更需要在历史演进中形成富有自身特色的核心价值观。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根本条件。在实践中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类历史上的新价值观。这样的新价值观,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反映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和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独立选择,是团结和凝聚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的强大精神纽带,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俗化、大众化的迫切需要。尤其是在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中国的价值新架构和新型发展道路,推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也受到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的广泛关注。国外媒体关于“中国速度”、“中国模式”、“中国崛起”的评论越来越多。不管评论者动机如何,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价值构成新奇、发展道路独特,其全球影响力与日俱增,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回顾历史,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的文化危机、价值观危机使中华民族逐渐离失了原有的精神家园。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中,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在中华大地上不断分解融合,形成了多种文化主张,诸如“以夏变夷”、“中体西用”、“全盘西化”、“民主共和”、“回归传统”、“复兴儒学”、“综合创新”等等;但直到西来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一系列重要思想理论成果,产生了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直到这个时期,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才实现了彻底改换、重新确立和再次崛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形成了强大的精神文化基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概括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长远指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经过反复征求意见,综合各方面认识,我们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全景式、多维度、综合性的价值观。在这里,从主体上说,国家、社会(集体、组织等)、公民都是价值观的需求主体、培育主体和践行主体,国家、社会、公民这三个层面全面、立体地反映了当代中国的价值主体框架;从客体上说,国家、社会、公民又都是主体需要的目标、对象和境界,国家、社会、公民这三个层面系统、完整地反映了当代中国的价值客体分布,反映了主体所需要的国家发展目标蓝图、良好社会关系状态、个人素养基本要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方位的价值主体与全方位的价值客体之间的综合统一,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第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

党的十八大重申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必须使国家在经济上富强、政治上民主、精神上文明、社会上和谐。

“富强”是国家发展的经济目标。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根本任务。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

“民主”是国家发展的政治目标。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旗帜,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了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文明”是国家发展的文化目标。文明有多种含义,这里主要是指精神文明。精神文明作为目标,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和谐”是国家发展的社会目标。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实现社会和谐,就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第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现代社会运行的基本准则,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成果。尽管西方政治家按其自己的理解来宣扬这些价值,其实这些价值都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新境界。

“自由”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马克思把自由作为共产主义学说的核心,设想的理想社会就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个理想引领下,马克思主义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人类的解放、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指出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表明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理想的丰富内涵。

“平等”是现代社会生活中最起码的要求和准则。我国宪法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党的十八大把平等问题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不仅在价值观层面强调平等,而且还提出了涉及各个方面的平等要求。如,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的总要求,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等等。

“公正”是现代社会正常运行的基础和底线。公正就是公平正义。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把公平正义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如,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等等。

“法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法治是相对人治来说的,强调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在法治精神指引下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第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良好的公民素质和行为,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主体,既包括政党、国家和社会组织,也包括广大人民群众,但基础应是公民,是广大人民群众。如果没有公民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落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三个层面上的价值要求,体现了公民在三个层面上的价值需要和价值诉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取向,是在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价值目标和要求,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集中体现。

“爱国”是每个人都应具有的基本的道德情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作为一名中国人,必须积极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热爱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热爱和拥护社会主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敬业”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它要求人们在工作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做到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努力在平凡的事业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敬业价值,就是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引导公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工作责任、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诚信”是个人在处理与他人、社会、国家的关系时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要求。诚信,要求以信立业,以质取胜,讲信誉,守诺言,没有隐瞒欺诈等行为。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当发扬光大。党的十八大提出,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并且要求党员干部做诚信风尚的引领者。

“友善”是现代社会中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基本态度和正常关系状态。要求人与人之间相处要做到与人为善,以友爱之心真诚相待,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中华民族历来有“和为贵”“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等崇尚和平的理念,培育了宽厚包容、不尚暴力、不走极端的民族性格。在市场经济下,我们更要强调友善的价值理念。人们之间只有做到友善相处,社会才能实现和谐,国家才能保持稳定与发展。

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范畴。我们必须全面深入地认识其内涵,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方方面面。

三、全国人民价值取向的“最大公约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会成为全国各族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就在于,“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

规定性,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弘扬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建设道德风尚,就是为了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使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强起来,更好地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思想道德营养,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延伸阐发,既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树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积极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互鉴而丰富。”人类文明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进步的阶梯。只有用人类创造的一切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结合中国实际,研究借鉴西方文明成果,博采各种优秀文化之长,向世界展示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中,把社会主义的原则与中国的现实国情相结合,与西方文明中的先进成果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框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精神写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概念,凝炼地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价值的汇合、交融和提升。比如,“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等,基本上属于西来的价值观;而“文明”、“和谐”、“爱国”、“友善”等,都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特色。但不管来自何方,从内涵上说,这12个概念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概念,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和指向的。因此,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西方优秀文化相互包容发展的新格局,标志着“中西古今”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的第一次有效融合和繁荣发展,开辟了中华文化现代转型的新道路。

从近现代中华文化发展史看,经过170多年的文化冲突和整合,当代中华文化已经形成了“中西古今”的多元格局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合结构。这种多元复合特征,是近代以来特别是现代以来中华文化发展的结果,必将深刻地影响中华文化的未来愿景。

英国著名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在谈到中西文明的融合时说:“或许唯科学主义……这种认为只有科学真理才能认识世界的思想,不过是一种欧美人的毛病,而中国的伟大贡献或许可以通过恢复基于一切人类经验形式的人道主义社会准则,而从这种死亡的躯体上挽救我们……,想来没有比欧美和中国文明的合流更伟大的。依我的感觉,我们愈是研究他们的两方面,愈觉得他们像由两个不同的作曲家所作的两章不同的交响乐,其主调本是一样的。”[2]

正如许多学者预言的那样,人类新文明的探索与中华文明的兴起应是同一个历史进程。在当代,中华文明的主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模式。这种文明模式立足于社会主义本质内涵和中华民族特色,放眼当今世界的文明发展,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形成了以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为主体的特色板块,突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主旋律,传承和发展了古老中华文明的优秀文化传统,展现了在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历史进程中海纳百川的磅礴大气,照耀着人类未来新文明的探索之路。

[1]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类社会前行[N].中国教育报,2014-4-7日,第1版.

[2]李约瑟文集(中文版)[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322.

责任编辑:毛军吉

D64

A

1673-5706(2014)04-0004-05

2014-06-16

李瑞琦,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猜你喜欢

价值观文明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请文明演绎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