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趣同工
——论西南村寨文化艺术精神与幼教美育

2014-02-12

铜仁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意趣村寨幼儿

李 娜

( 铜仁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

意趣同工
——论西南村寨文化艺术精神与幼教美育

李 娜

( 铜仁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

我国西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其文化艺术形式多样并独具特色。试图探究村寨文化艺术精神中天然意趣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培养以家族式教育为主的幼儿审美意识之间的关联性,并从艺术本源出发,将“生活的艺术”和“艺术的生活”融入幼教领域,构建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审美意识理念。

村寨; 幼教; 传承; 意趣

村寨作为人类繁衍和休养生息的基本单位具有稳定性和秩序性,传承延续的生活本质无形中产生独具特色的方式。人与大自然的形成和成长一样,浑然一体而独具风貌最符合自然规律。

一种文化形态的形成是基于自然的内在规律,人的发展则遵循人的本性,人的繁衍与文化的传承交错纵横,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生态种族。这种风格以天然古朴和写意情趣的浪漫情怀表达着严肃的自然生态观和图腾崇拜式的宗教信仰。由田永国、罗中玺等合著的《贵州近现代民族文化思想研究》一书讲到:“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与其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紧密相关,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在日常生活中,从不同的角度,以其独有的内涵,展示着一个民族的发展历史、文化心理素质、伦理道德和审美意识,都有鲜明的民族特性。”[1]大杂居和小聚居的群居生活方式产生出趋同性和稳定性,这是贵州山区和高原交通不便所带来的必然的结果。村寨小范围稳定且封闭的生活生产方式逐渐形成固定的艺术形态和模式化的艺术风格。

一、村寨艺术审美形态与精神内核

我国西南地区山大沟深,地形复杂,这片广袤的山岭地区孕育了丰富多样、地域特点鲜明、审美意识独特的艺术种类。艺术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相互作用,这一系列完整而成熟的艺术形式是对其背后支撑的文化精神内核的最好诠释。从古至今,村寨人选取依山傍水且具有“S”型特点的“风水宝地”,避天灾驱鬼神,村寨主体一般建在较为隐蔽且面阳、水流环绕、背依高山、无险滩深沟的较平坦地势。建筑材料多为粗竹和木材,运用榫卯构造方法修建,具有公共职能的吊脚楼、风雨桥、鼓楼大型建筑和以家庭为单位的“人字披”式阁楼建筑是其典型代表。村寨人的服饰独具特色,刺绣于肩、袖、裙摆、围巾、头巾、腰带、鞋子处,内容以表现自然生灵和美好愿望为主,风格古朴雅致充满诗情画意,极具天然意趣和浪漫情怀。生命树和滚地龙是刺绣艺术的主要内容元素,其形象生动活泼,细密的流线型线条体现动感和节奏感,启发创作者尽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村寨人的饮食主要以米为食材,有米糕、米粉、腌菜、腊猪肉、酥肉、糯米包子、汤圆、豆类、时令蔬菜。无论男女老幼皆喜辛辣,口味重,有时直接以中医药材为食材。村寨人的生活有序统一,除了农耕畜牧之外,便是纺织、编制等结合艺术与生产的小型手工业劳作。每年的艺术文化活动主要有祭祀仪式、节日庆典、家族集会、婚丧嫁娶等。其次还有由德高望重的族长或巫师在家庭内部进行的治疗、驱赶、呼唤(回归)、庇护等私密性活动。村寨文化中广泛流传固定的生活口诀,在诗歌、舞蹈中表现并形成神话和传说故事。

村寨的人遵循代代相传的思想意识和现实经验,将敬畏、恐惧、欣喜等都转变为身体动作表达出来,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是其典型代表。凯伦·阿姆斯特朗(Karen Armstrong)在《神话简史》中讲到“人类的另一个独特之处,在于个体具有超出理性之外的思考能力和经验。”[2]这种思考能力和经验形成于现实生活中运用宗教仪式祭祀的真实存在,创造应运而生。村寨艺术文化背后隐含的是一系列难以用语言和文字叙述的对自然的敬畏与征服、爱戴与恐惧。强大的自然生态意识无时无刻不体现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举个简单的例子:在饮食上,村寨人选择大片梧桐叶包裹糯米蒸煮后制成年糕,这样年糕上印满梧桐树叶上的经脉纹路,起装饰美化作用,这种审美活动与远古时期彩陶使用稻草编绳刻纹的方式异曲同工。叶朗所著《中国美学史大纲》一书中梁启超在论地理环境对审美情趣、艺术风格的影响时说:“不同的天然景物(地理环境),影响人的想象力和理性的发展,从而对人类文明的进步起阻碍或推动的作用。不同的天然景物,影响一个朝代的气象(审美风貌)。不同的天然景物,也影响人们的审美情趣,产生雄浑悲壮与秀逸纤丽这样两种不同的意象与风格。”[3]如果地域决定审美风格,我认为在雄浑悲壮与秀逸纤丽之间,有另外一种审美风格扮演着桥梁作用,即天然意趣,意趣即意味和趣味,建立在艺术作品图像本身呈现的符号特征基础之上,是艺术作品的情感表达。这与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艺术》一书中所提出的概念“艺术就是有意味的形式”中“意味”的含义并不相同,贝尔不仅否定艺术的思想内容,而且否定艺术的美的性质。而这里的“意味”、“趣味”的概念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之上,涵盖了情感因素和美感以及美的属性。将现实生活升华到具有审美艺术的精神体验,梁启超这样宣称:“他信仰的人生观就是趣味主义的人生观。”他把趣味看作是艺术的本质和作用。村寨文化中特有的自然性和宗教性,天然意趣的审美取向孕育了稚拙和古朴这两种统一而又有区别的语言风貌,这无疑成为西南少数民族惯用的固定模式。在独特多样的艺术种类中,水族、瑶族、侗族的刺绣艺术和剪纸艺术填补了“南灵秀北粗犷”的两分概念,铜仁地区德江县的傩戏面具则兼具了北方的大线条、粗犷、抽象和南方灵巧细腻的造型手法。村寨生活对美的体现是丰富多样的,审美意趣的天然呈现体现在从孩童成长为独立个体的家族式教育中。梁启超在《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一文中讲到:“人生在幼年青年时期,趣味是最浓的。”[3]意趣审美素养的养成在幼年时期起关键作用。

《贵州近现代民族文化思想研究》一书中将少数民族家族文化的教育功能分成三类:团结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和社会政治教育。这种罗列似乎过于大概,一个个体同时具备社会性和个体性[1]。显然,团结、伦理道德和社会政治属于一个人的社会意识,是社会性的体现。而个体的独特特征来自于人的内心体验和内在情感。艺术的产生往往就取决于在大同之中所发掘出来的内心世界的独有特征,而幼儿时期是发展艺术审美能力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阶段。

二、天然意趣的幼儿艺术表征

在西南村寨独特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天然意趣审美素养的养成便顺应了艺术之创造和传播的本质规律。艺术作品的产生并不是一瞬间的幻化,而是在一个艺术活动的特定时间段进行的审美情感体验。因此,幼儿参与艺术活动过程对于幼儿情感表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认为“审美感情是完全不同于生活感情的。审美感情只有在面对艺术品时才会出现。”[4]在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村寨生活里,家族式教育延续了传统方式,如涂鸦、写字、唱吟、朗诵、音乐、舞蹈、游戏等活动都是对平凡的生活情感的抒发,因为情感的内在推动力,艺术的外在实践或是内在感知等方面都更加具体鲜活,这对于生活在这片地域的人们来说,相对封闭和稳定的自然环境对艺术的发展和传承起到关键性作用。但作为文化分支的一部分,艺术自身具备两种变化的可能:一是在汇集传统精神和时代特点之后得到传承和发扬,二是与之相反的结局,即走向消亡。

三、生活的艺术与艺术的生活

如何让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欣欣向荣的艺术之花保持永久的生命力?如何让当代幼教美育拥有良好的艺术理念,在传承自身艺术文化精神的同时,寻找到符合幼儿心理需求并与生活相结合的美术教育?

首先,我们可以设想空间与时间的范围界定,在一个具有特定生活环境的条件下,以其地域和自然环境的相对封闭性和稳定性为优势,以群居性家族式的教育方式为依托,保持稳固的生活方式,从幼儿阶段就开始接受大家庭的生活风俗习惯,使他们习得以族群为社会单位的各种社交方式,从小就建立族群共识的审美观、价值观,从而建立符合幼儿天然意趣的艺术爱好,在民俗生活中参与艺术活动,学习从大自然中感知和认知美好事物。

其次,立足于艺术生活的本质,探讨人本身的成长。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体验生活中真善美的存在,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发现自然法则,创造符合自然规律和人群生存规则的生活方式,这将我们带入更加崇尚精神领域的理想追求,作为形而上的艺术本质规律,精神追求在幼儿阶段已经成长,追求快乐和幸福是幼儿从事实践活动的前提。在幼儿画作中,主题永远不偏离现实生活场景和熟悉的人与物,甚至是反复描绘这些题材,这表明幼儿对周围事物已经产生了认知活动和情绪感知,这些艺术活动在情感抒发和审美肯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最后,在艺术活动的共时性和历时性上,艺术美育对于个体成长有着横向扩散和纵向延续的现实意义。艺术活动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快乐感和成就感,将艺术方法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也是目前幼教美育活动的理念。在村寨文化背景下,依赖于自然环境的生存方式和幼儿的心理需求相结合的方式,让幼儿在生活中体验符合天然意趣的艺术活动,既是对传统文化审美情趣的传承和发扬,又符合了幼儿的审美需求——即天然意趣的审美理想。

[1] 田永国,罗中玺,等.贵州近现代民族文化思想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72-76.

[2] (英)凯伦·阿姆斯特朗.神话简史[M].胡亚豳,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3.

[3]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578,583.

[4] (英)克莱夫·贝尔著.艺术[M].周金环等,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To Do the Same for Pre-school Education in Aesthetics——On culture and art in southwest villages and pre-school education with aesthetics

LI Na

( School of Education,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Guizhou 554300, China )

Chinese southwest area is a place, where quite a lot of minorities live with various and special cultures and arts. This paper is to research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orientation of aesthetics, natural interest and charm of art spirit of which lies in village culture and cultivating pre-school children’ aesthetics awareness in family education.And we integrates “art in life” and “life in art” into pre-school children’ education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 suitable aesthetics concepts for their mental and physical development.

villages, pre-school education, inheritance, interest and charm

(责任编辑 鲁娜娜)

(责任校对 王小聪)

G40-014

A

1673-9639 (2014) 05-0145-03

2014-05-06

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贵州民间美术对学前教育美术素养的培养研究”(12zco79)成果。

李 娜(1982-),女,河南郑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

猜你喜欢

意趣村寨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神韵秀逸 意趣妙生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略述《篱园秋实》的壶中意趣
汉字的水墨意趣
无蚊村寨丁屋岭
村寨——海坪彝寨
从中国牌到中国意趣——论当代实验艺术中的传统意趣
别让民族村寨毁于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