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以贵州省六盘水市为例
2014-02-12唐黄
唐 黄
( 中共六盘水市委党校,贵州 六盘水 553004 )
全面深化改革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以贵州省六盘水市为例
唐 黄
( 中共六盘水市委党校,贵州 六盘水 553004 )
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六盘水作为远近闻名的“江南煤都”,正在向“中国凉都”转型。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对六盘水三个县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后,提出让资源转型城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经济转型; 县域经济; 发展; 对策
十八大报告指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1]。县(市)是我国相对独立、相对完整的经济区域和行政区域,“县域兴则全市兴,县域强则全市强”[2]。作为一个后起的重工业城市,在全国改革大潮如火如荼的今天,六盘水也面临“经济转型”发展的重任,县域经济发展因此也面临新的任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新的切入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近年来,该市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县域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展,为全市转型跨越、同步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钟山区属于六盘水市辖区,不作为本文县域经济的研究范围。
一、六盘水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优势
(一)市情概况
六盘水位于贵州西部,辖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和钟山区 4个县级行政区。其中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现有人口分别为65万、118万、75万。它是全省县区最少的地州市,截至2013年,经济总量在全省排名第三。县域经济主要有如下优势:
1.自然资源丰富
六枝特区是全国唯一的县级行政特区。有独特的旅游资源:梭戛长角苗、牂牁江、回龙溪、凉都·月亮河夜郎布依文化生态园、洒洱风景区、底溪森林生态园,还有丰富的矿藏资源。盘县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铁、铜、黄金等20多种。境内有富于文化气息的“盘县大洞”、“丹霞山”孤峰、“碧云洞”喀斯特溶洞景观、“双凤古城”、红二·六军团盘县会议会址,还有大洞竹海、古银杏、坡上草原三个省级旅游风景名胜区和具有“活化石”之称的“银杏之城”等。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9%。水城县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有28种矿产资源,境内还有玉舍国家森林公园滑雪场、天生湖奇锦生态旅游区、百车河旅游景区等。
2.区位优势明显
六枝特区是“中国凉都”六盘水的东大门,距省会贵阳只有172公里,在地理位置上属于“黔之腹,滇之喉”,交通便利。盘县自古以来是由黔入滇的交通要道,国家高速G60沪昆高速镇胜段横穿东西,212省道和水盘高速公路纵贯南北,“一横一纵一环线”公路网和100分钟县域经济圈基本建成;毕水兴高速公路,南昆铁路、水红铁路在盘县县城红果交汇,是贵州西部重要陆路交通枢纽;水城县境内有贵昆铁路、内昆铁路、水柏铁路、株六复线、水盘高速,区位优势明显。
3.工业基础雄厚
市内有六枝工矿公司、盘县电厂、盘南电厂、盘江煤电公司、盘南煤矿、水城钢铁公司、水城矿业公司、水城水泥股份公司、野马寨发电厂、松河煤矿等大中型煤电企业,是贵州省的重点产煤县和“黔电送粤”重要电源点,被誉为“煤电之都”,煤炭、建材、冶金、电力、机械制造是本市的经济支柱。
4.气候优势独特
六盘水市各县区夏季气候相对凉爽,紫外线辐射适中,被誉为“中国凉都”。近年来打造以气候为主的“中国凉都”品牌,吸引了不少全国各地旅游避暑的游客,气候优势突显。
(二)近年来六盘水县域经济的主要成效
“十一五”以来,全市各县、特区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大力实施“四化同步”主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快速推进,县域经济呈现“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
1.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县域生产总值由 2009年的279.37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504.53亿元,在全市的占比由 64.8%提高到 67%①,经济增速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2.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县域财政总收入、公共财政收入分别由2009年的46亿元、22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98亿元、65亿元,公共财政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的占比从47.8%提升到66.3%,在全市的占比从60%提高到62.8%,县域自身造血功能进一步增强。
3.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在县域生产总值构成中,三大产业增加值比重的六枝特区由 2009年的 11.79:44.19:44.02调整为2012年的11.04:48.22:40.74,盘县由2009年的7.1:71.6:21调整为2012年的6.43:73.5:20.07,水城县由2009年的13.44:59.59:26.97调整为2012年的11.49:64.57:23.94①。二产比重不断提升,县域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由 2009年的67.4%提高到2012年的71.6%,工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县域旅游总收入从2009年的4.37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5.65亿元,在全市旅游总收入的占比从43.4%提高到78%①,旅游业成为三产中成长最快的产业,在服务业中的龙头作用进一步显现。
4.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县域固定资产投资从2009年的163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826亿元,在全市的占比由66.6%提高到75.9%。投资为改善基础条件、形成新的产能、促进就业等发挥了巨大作用。
5.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县域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六枝特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 2009年的 2881元提高到2012年的4728元;盘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9年的3038元提高到2012年的5060元;水城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 2009年的 2819元提高到2012年的4725元。
6.综合测评不断进位。在全省2013年上半年市县经济发展增比进位综合测评中,六枝、盘县、水城县均进入前20强,盘县以83.91居于全省县域经济首位,为六盘水进入全省“第一方阵”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制约六盘水县域经济发展的障碍性因素
近年来六盘水县域经济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然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产业转型升级进展还不快。县域主要工业产业粗放,链条较短,产品低端,结构单一,抗市场风险能力弱。新型煤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尚未形成新支柱,特色轻工业及新兴产业处于起步阶段,新型工业化任重道远。
二是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尚未缓解。连接市、县域及周边主要经济区域的快速通道尚未完全形成,物流成本偏高等问题依然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三是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由于六盘水县域资源禀赋,及其在区域的角色定位及自身加快发展的需要,能源资源产业仍然是县域经济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主要工业产业产生的废弃物,通过发展循环经济等措施可以部分消化,但资源能源消耗和工业废弃物排放绝对量可能增加,这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资源环境压力凸显。
四是县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以2012年为例,盘县以占全市约 40%的国土面积,近 38%的人口,形成了占全市约 39%的固定资产投资,产生占全市约41%的生产总值,贡献了占全市约42%的财政收入。其经济密度及投入产出远高于六枝特区及水城县。
三、六盘水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着眼于“转型跨越、同步小康”的总目标,紧紧围绕“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特色经济为主导、以城乡协调发展为主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结构、做大总量,增加就业,保障民生,推进生态文明、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和谐社会建设,努力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突破,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走出一条具有六盘水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
(一)加快县域经济各项指标的均衡发展
1.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工业转型发展。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按照“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的要求,突出科技引领、循环发展、园区承载,走以煤兴业、多元发展的路子。重点推进“煤电化、煤电钢、煤电铝、煤电材”一体化,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幅度,提升产业的丰厚度,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以煤炭、电力、冶金、煤化工、新型建材、装备制造为重点,建成一批产业集群。重点培育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多元化、高端化、轻型化发展。
2.加快推进城镇化,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以打造“中国凉都”为目标,以“生态环保、宜居宜业、宜游宜购”为总体设计,以第四轮城市总规修编为契机,发挥“中国凉都”品牌效应,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项工作,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推进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协调发展。如:加快构建以市中心城区城市和红果、平寨大中城市为重点、若干小城镇相配套的城镇体系,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促进产业和人口聚集,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载体,增强经济实力和就业能力,消除户籍、就业和社保等方面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使农民“愿意进、留得住、能致富”,促进农村人口有序转移,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3.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特色农业。大力发展喀斯特山区特色生态农业,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有机农业、标准农业、观光农业。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品牌化营销的要求,发挥农产品“优质、生态、富硒”的优势,重点打造猕猴桃、茶叶、红豆杉、马铃薯、畜牧、蔬菜、核桃、中药材、烤烟、油茶等十大特色产业。各县根据实际情况,集中财力物力,抓好重点产业,引导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引入新技术、新模式、新方法,建成一批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专业生产基地。
4.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实现服务业高端发展。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调整优化县域经济结构的战略重点,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业态,加快服务业发展。对资源型城市来说,要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商贸会展基地和金融生态城市,增强服务业对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充分利用六盘水作为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契机,加快再生资源市场体系建设,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商业特许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和电子商务发展、推广,推进服务业科技进步。
根据六盘水实际情况,加快发展家政、养老、健身、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强旅游基础设施、接待服务能力建设,促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工业、农业等融合,发展城郊乡村休闲旅游,推进避暑度假旅游基地、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喀斯特景观体验地、工业旅游示范地建设,着力打造“乌蒙之巅”、“夜郎故地”、“大三线探秘”、“亚高原运动”等特色旅游品牌,把旅游业培育成六盘水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5.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发展活力。按照国家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意见,确保民营经济在市场准入、项目审批、投融资、土地使用、税费征收、银行贷款、财政贴息、股票上市等各方面,享受与公有制经济同等的政策待遇。大力实施民营经济“三年倍增计划”、“万户小老板创业行动计划”。鼓励民营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向具有资源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大的领域集聚,向城镇和园区集中,使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6.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的基础条件。主要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和重点工业园区通高等级公路的目标,有计划地规划建设一批重点景区景点公路打造旅游大通道。进一步加强公路养护,加快建设公路运输枢纽和发展农村公共交通,打通县域通往珠三角地区的快速通道。
(二)各县具体经济发展战略
1.支持六枝特区奋力攻坚。六枝要立足既有资源和产业基础,依托岩脚、木岗产业园区,立足高瑞,利用区位优势引入附加值高的项目。抓好六枝电厂、煤制烯烃、循环经济煤焦化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支持装备制造、建材、白酒、制药业等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以重工业为主、轻重结合的格局,迅速在工业上实现飞跃。
立足良好的区位和物流条件,按照“一体两翼、跳跃发展、协调布局”的发展格局,加快推进连接贵安新区快速通道建设,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例如:抓好老王山国家生态型多梯度高原运动训练示范基地建设,发掘牂牁文化,以文化、体育与旅游的融合,打造旅游拳头产品。通过三产带动,推进城市扩容,打造连接黔中经济区的桥头堡。立足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突出抓好生态畜牧业、中药材、蔬菜、茶叶等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依托郎岱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突出高山原生态品牌,带动农业产业出效益。
2.支持盘县加速崛起。盘县要立足矿产等资源优势,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积极发展服装制造、农产品加工、日用品加工、旅游产品开发等接续产业,因地制宜发展高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矿山装备和汽车制造业,逐步建立结构合理的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坚持统筹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按照新老城区一体化、统筹小城镇和矿厂区建设的思路以及“文化独特、绿色生态、环境幽雅、宜居宜业”的要求,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打造连接滇中经济区的工业走廊,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协调发展。
根据盘县具体产业情况,可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稳定发展烤烟生产,积极发展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作物,大力扶持茶叶、肉羊等农畜产品加工业。以扶持养殖场和养殖大户为重点,紧紧抓住良种繁育、动物防疫、饲草饲料体系建设等关键环节,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支持信友核桃乳、剑春茶叶、火腿油辣椒、火腿加工、良种繁育等产业做大做强,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3.支持水城全力突破。水城县立足资源禀赋条件,在做大做强煤炭、电力、有色金属、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依托水城经济开发区、发耳-杨梅循环经济新型工业园区、中箐产业园区,结合开展新型工业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大力培育新型煤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特色食品药品加工等新兴产业,依靠工业做大全县经济总量,努力使水城成为贵州工业经济强县。
六盘水县域经济模式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丰富的煤炭资源是其县域经济发展的天然支柱。煤炭资源是有限的矿产资源,属不可再生资源。要依靠煤炭资源来发展地方经济就必须考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要从长计议,利用经济快速发展积累起来的财政能力,加大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投入,积极推进产业的多元化和旅游资源的开发。这样,一旦资源枯竭,已经发展起来的其他产业,可以支撑地方经济的继续发展,使这类地区的经济发展摆脱对资源的过分依赖,保持地区经济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注 释:
① 数据来源于六盘水市发展改革委。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2-11-8.
[2] 王青云.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商务印书馆,2003,(6):14-16.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in the Period of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Take Liupanshui city in Guizho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ANG Huang
( Party School of CPC Liupanshui Municipal Committee, Liupanshui, Guizhou 553004, China )
County economy is a regional economy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which sets the counties as its center,the towns as its link and the country sides as its hinterland. Liupanshui city, a famous city as “Jiangnan Coal Capital”,is transforming into “Cool Capital of China”. Based on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economy of the three counties in Liupanshui,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improving county economy development in resource transformation cities.
economic transition, county economy,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责任编辑 张凤祥)
(责任校对 王小聪)
F291.4
A
1673-9639 (2014) 05-0126-04
2014-04-03
唐 黄(1983-),女,中共六盘水市委党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