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民族文化建设探讨
2014-02-12罗钰坊车越川
罗钰坊,车越川
( 1.铜仁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2.铜仁学院 社会发展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
【历史文化研究】
铜仁市民族文化建设探讨
罗钰坊1,车越川2
( 1.铜仁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2.铜仁学院 社会发展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
铜仁市素有“黔东门户”之美誉,在这片秀美的土地上生活着汉、土家、苗、侗等众多民族,他们相互交融又各自独立,共同缔造了铜仁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当今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浪潮强势来袭,传统民族文化受到严重威胁,民族文化建设迫在眉睫。通过展现铜仁市民族文化内涵,结合本地实际,对铜仁市民族文化建设进行了探讨,以期为铜仁市民族文化延续发展尽绵薄之力。
铜仁市; 民族文化建设; 措施
铜仁市地处武陵山腹地,东邻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北接重庆秀山,辖区内分布着汉、土家、苗、侗、仡佬、回、布依、蒙古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 70.17%。其中苗族、侗族、土家族为主要的少数民族。各民族在这片沃土上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使铜仁市充满了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族文化建设不容忽视。自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日益受到重视。贵州省作为全国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之一,一直是我国民族文化建设工程的重点对象。作为民族文化建设工程网络中的一员,铜仁市应结合本地优势积极探索传统民族文化的发展之路。
一、丰富多彩的铜仁市民族文化
铜仁市民族众多,各族人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
形成了民族特色浓郁,特征鲜明的多彩民俗文化。铜仁民族文化大致包括了传统民俗文化、医药文化、工艺美术文化、传统戏曲文化、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文学等方面。传统民俗文化有苗族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节日,土家族过赶年,侗族赶坳,漆树坪羌寨羌年,石阡冯姓侗寨悄悄年,铜仁龙舟艺术节,仡佬族毛龙节,思南甩神节,苗族传统祭祀习俗,土家熬熬茶,土家族丧葬习俗,侗族传统款约习俗,侗族踩财门习俗,江溪屯仡佬寨的喂树风俗,供竹筒与祭仡篼习俗;江口豆腐干制作技艺、社饭制作技艺工艺、瓮阳洞坪村寨婚礼中的安客告店等;传统医药文化有苗族医药、土家族医药、仡佬族医药、江口土家族的药浴、苗族药酒等。工艺美术文化有印江书法,松桃刺绣,苗族织锦、挑花、蜡染、扎染,土家刺绣、西兰卡普织锦,传统石雕文化如紫袍玉带石雕、墓园石雕、庙堂石雕,传统木雕如庙堂木雕、民房木雕艺术、印章,剪纸艺术,扎纸艺术,彩绘艺术如寺院彩绘、祠堂彩绘、碑碣彩绘、傩戏画案、绕棺画案,玉屏箫笛制作技艺,傩面具制作技艺,松桃苗族银饰锻制,思南藤编,思南棕叶扇,铜仁龙船制作技艺,苗族水车制作技艺,思南花烛制作技艺,思南斗笠工艺,印江制伞工艺等;民间文学有土家族民歌、民谣、谚语、歇后语,哭嫁歌,梵净山的故事,敬酒歌,侗族民歌、民谣,苗族古歌如巫词、婚姻礼词、理词、吉语等;民间竞技活动文化有苗族武术如拳术、棍术、策术,苗族绝技如上刀山、下火海、斜走大刀、走枪尖、摸油锅,土家族民间游戏磨磨秋、皮孙向黑虎拳等。
铜仁人民能歌善舞,创造了诸多参与性、娱乐性强的歌舞类艺术文化,如传统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曲等。传统民间音乐有江口金钱杆,苗族音乐如信冬、木叶、夜歌、山歌、巫歌,合水唢呐,铜仁龙灯钹,薅草锣鼓,乌江船工号子,石阡锣鼓经,仡佬族嘣嘣鼓,沿河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高腔山歌,侗族山歌,传统绕棺音乐;民间舞蹈有松桃瓦窑四面花鼓舞、沿河土家族摆手舞、莲花十八响、团臂联谊舞、寨英滚龙舞、德江土家舞龙、铜仁板凳龙舞、梭家寨水龙舞、玉屏玩水龙、石阡毛龙、傩舞、巫舞;传统戏曲有德江傩戏、松桃傩堂戏、铜仁文琴戏、思南花灯、思南高台戏、印江灯夹戏、石阡木偶戏、石阡茶灯、孟溪茶灯、采茶戏、丝弦灯、莲花落、三捧鼓等。
二、铜仁市民族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铜仁市民族文化内涵丰富、内容多样,民族文化建设工程复杂,决定了这项工作不能盲目进行,需尊重事物规律,坚持一定原则,使民间文化建设这项艰巨的事业按照正确的轨迹运行。大体而言,铜仁市民族文化建设应准确定位政府与民众在此过程中的角色,充分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且要处理好发展、创新与保护的关系。
(一)准确定位政府与民众在文化建设中的角色
民族文化建设离不开广大民众,也离不开政府。在民族文化建设过程中,两者承担着不同的责任,起到不同的作用。准确地把握好两者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是民族文化建设的前提。政府主要起到指导作用,为民族文化建设提供各种保障平台,掌控民族文化建设之“舵”;民众是民族文化存在的根基,在民族文化建设中应居于主体地位。没有政府的引导与“牵头搭线”,民族文化建设很难规模化、有序化地进行,民族文化也有可能朝着不良的方向发展。而缺少民众参与,脱离民众根基的民族文化建设是天方夜谭,难以维持。铜仁市政府可根据当地民族文化现状进行整体地、系统地规划,对民族文化发展进行定位,开展民族文化活动和文化传承的研究,推进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各地方政府可根据规划领导民族开展文化建设活动,将其落到实处。
(二)维护好民族文化多样性
世界具有多元性特征,世界各地文化千差万别,各具特色。铜仁市民族成分丰富,汉、苗、侗、土家、仡佬、瑶等多个民族共居于这片沃土之上。在历史长河中,他们既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又各自保留着自身鲜明的文化特征。它们都曾对其文化持有者的生存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拥有一定的价值。“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文化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它的民族性、独特性和地域性。在倡导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民族文化建设不能完全走一体化道路。“全球一体化的过程并未表明文化多样性的消失,而是表明了在共享一个共同世界的前提下,不同文化模式的并存和较量越来越重要。因而,不同文化依然可以在反差中找到对自身的理解。”[1]190文化注定不能走批量生产的道路,不能为了民族文化建设开发,而使每一种文化都成为复制品,需保持文化的特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三)把握好发展、创新与保护的关系
铜仁市民族文化建设应正确把握发展、创新与保护三者间的关系。民族文化需要发展,“发展是指扩大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扩大内涵就是丰富内容,提高品位,使其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现代性和稳定性;扩大外延就是通过继承、创新使民族传统文化在各民族中提高地位,提高影响力、凝聚力、亲和力。”[2]创新是文化延续与发展的重要手段,有创新文化才能与时俱进,只有与时俱进文化才能持续发展。“创新是指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民族文化加以扬弃,对民族传统文化要本着分清良莠、批判继承、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精神,并赋予时代的内容,引导各民族摈弃落后的、陈旧的、不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传统文化,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吸纳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2]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时间的洗礼中不断融入新的内涵。民族文化建设要有创新意识、发展意识,也要有保护意识。保护是最终归宿和出发点,创新与发展都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因此,铜仁市文化建设要以保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不改变其文化精髓的前提下,结合当前时代背景丰富民族文化内涵,提高民族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铜仁市民族文化建设的举措
铜仁市民族文化建设在于发掘民族民间文化,取其精华走文化产业化道路,以树立自己的民族文化品牌,同时扩大本地民族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增强民众的文化自豪感,培养起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最终促进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
首先,开展民族文化的搜集、发掘、整理和建档工作。“摸清家底,心中有数”,对铜仁市民族文化大普查是其民族文化建设的前提。政府与地方高校应积极合作,可在各级地方政府的协助下,由高校派出研究人员到各区县、乡镇、村社进行网状式、大覆盖的文化普查工作,并将收集到的材料整理、建档。
其次,结合本地实际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所谓文化产业,就是以文化为主要资源,通过生产经营和市场运作赢利,为消费者提供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注人文化力量的企业和行业的总称。”[3]文化是一种特殊的“财富”,具有经济、艺术等多重价值。文化是一种极具价值的旅游资源,利用民族文化发展旅游是当前旅游业的发展趋势。铜仁市民族众多,完全可以借助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业。目前铜仁市已有不少民族旅游景区,但大多知名度有限。应在现有民族旅游景区建设的基础上,合理加入更多民族元素,并扩大宣传。同时,在土家族、苗族聚居区建设民族文化村寨,发展原汁原味的民族旅游。贵州有 3 个民族自治州、8 个民族自治县、254个民族乡,民族乡数量是全国第一,贵州民族文化独特丰富,村镇景色秀丽迷人,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呈多样性,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观赏和体验价值,并保持着较好的原生状态。民族村镇旅游已成为贵州旅游市场上越来越受青睐的板块。铜仁市在民族文化村寨选址上要选择民族文化保存相对完整,交通较便利的地方。另外,可以将作为文化载体的实物打造成文化商品,尤其是民族手工艺品,比如德江傩面具、木雕、石雕、剪纸、苗族刺绣、蜡染工艺品等。
再次,举办文化节日、开展文化展演,扩大文化知名度。节日有“原生节日”和“次生节日”。原生节日是指传承至今的古老传统节日,次生节日是现代以某一文化为主题专门开发的节日。铜仁市民族文化建设可利用苗、土家、侗等族的传统节日,定期举办民族、民俗文化节日,组织民众团体展演各类民族文化,诸如民间歌舞、民间艺术、民间戏曲等,以达到宣传民族文化的效果。也可以根据需要,以传统民俗为基础开发新的文化节日。
最后,探索民族文化传承机制。民族文化要长久的延续下去,需要有效的传承机制。民族文化的传承,应树立民众文化自觉意识,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文化自觉”的概念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是指人们对自身文化的自知之明,对自身文化有充分认识和了解。民族文化要传承,需要文化持有者的文化自觉意识。文化持有者的文化自觉意识来源是多方面的,祖辈的教育、外来者对文化的态度、自身对文化的价值评判、国家政府的重视程度等。就目前而言,当今社会并未有一套适合所有文化的传承机制。
四、小结
中华民族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民族,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借鉴。以宗教为例,佛教寺庙内可以供奉道教先祖,道观内也可见到佛教之身。这或许表明,中国人讲求“实用”。因而文化的传承不得不将中国人的讲求实惠的心理考虑进去。民族文化要得以长久传承,就要让民众得到真正的“实惠”。这种“实惠”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如经济上的实惠、社会地位上的“精神利益”等等。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探索出真正有效的民族文化传承机制。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髓与灵魂所在,体现了一个地区人民的精神面貌、民族性格,对民族的发展延续至关重要。在现代社会,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的力量蔓延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如何维持文化多样性,防止民族精华文化的消失,壮大民族文化的受众群成为亟待解决的议题。铜仁市民族众多,民族传统文化种类繁多,民族文化内涵丰富。如何重拾铜仁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强民族文化建设是我们要持续探讨的话题。
[1] 乔治·马尔库斯,米开尔·费切尔,著.王铭铭,蓝达居译.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M].北京:三联书店,1998.
[2] 洪英华.试谈民族文化的继承、创新与发展[J].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3,(1).
[3] 唐显良.加快推进贵州民族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3,(3).
A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in Tongren City
LUO Yufang1, CHE Yuechuan2
( 1. Department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Guizhou 554300, China;2. Law and Politics Department,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Guizhou 554300, China )
Tongren city is known as “the east door of Guizhou”, where Han, Tujia, Miao, Dong, and many other ethnic groups are living. They blend with each other with independence, and have jointly created the rich and colorful national culture in Tongren. Today with the strong wave of 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integration,traditional national culture is facing serious challenge so that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is extremely urgent.Based on presenting the national cultural connotation in Tongren city and combining with the local situation,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in order to contribute the meager strength to the continuity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national culture in Tongren city.
Tongren city,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measures
(责任编辑 黎 帅)
(责任校对 张凤祥)
G127
A
1673-9639 (2014) 05-0096-04
2014-3-13
罗钰坊(1987-),女,重庆人,铜仁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车越川(1986-),男,广东人,铜仁学院社会发展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文化,南方民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