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结构转型与深圳经济增长

2014-02-12彭芳梅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4年2期
关键词:第三产业产业结构服务业

彭芳梅

深圳正处在人均GDP接近2万美元,第三产业比重达到53.5%的历史新阶段,同时也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战略调整期。布鲁金斯研究所最新研究结果显示的全球排名前30的城市,其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后,经济结构转型经验对深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深圳经济结构调整实践与经济增长

(一)增长轨迹:总量急剧攀升,增速逐步平稳

过去30多年,深圳经济增长不仅保持着较快增长速度,而且还呈现明显阶段性特征。根据经济规模和增长速度的轨迹,深圳经济增长大致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80-1992年):“总量基数小,增速波动巨大”。该阶段,深圳经济呈现高速增长,平均增长速度48.8%。但是,经济增长波动大是该阶段最突出的特点,最高增长速度62.7%,最低增长速度仅为2.7%。这种波动性既有由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活力得以释放带来的结果,也有因市场的盲目性、投机性等造成的结果。

第二个阶段(1992-2003年):“规模逐步增大,增速高位下行”。从“南方讲话”后深圳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提出科学发展观,深圳经济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4.7%。虽然该阶段的经济增长仍然存在较大的波动,但波动幅度已经较前一个经济周期有所下降。

第三个阶段(2003年至今):“规模显著攀升,增速平稳运行”。该阶段,深圳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平均增长速度15.3%,比同期广东省年均增速高1.1个百分点,比同期全国年均增速高3.9个百分点,但较前两个周期而言,深圳逐步进入经济平稳增长阶段。

(二)三次产业拉动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最近10年来,深圳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深圳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从1979年的37%下降到2006年后历年1%以下。第二产业迅速提升,2005年达到53.4%,完成工业化过程。2005年以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开始逐年下降,从2005年的53.4%下降到2012年的46.5%。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则在波动中逐渐上涨,从1979年的42.5%上升到2012年的53.5%,超过第二产业7个百分点,已经成为深圳的主导产业。当然,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少差距(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均超过60%)。

深圳通过短短30多年的超常规发展,产业结构迅速调整优化,符合经济发展一般规律。国际经验显示,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国家或地区,其产业结构呈现“服务化”特征。另一方面,深圳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正是近十年来深圳致力追求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果。从最初发展“三来一补”、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发展到如今以“高新软优”为主要特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无不显示了深圳在经济结构战略调整阶段所进行的各种探索和取得的成效。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深圳适时提出了“高质量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全面发展”的目标,继续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2013年第三产业增速达10%,比第二产业增速8.8%高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55.6%,比第二产业44.4%比重高11.2个百分点。

从三大产业拉动力来看,30多年来第二、三产业年均拉动经济增长分别为11.5个百分点和13.6个百分点,拉动作用明显。1980-1994年期间,两大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大,但波动十分剧烈。自1995年以来,由于深圳经济规模总量逐年加大,经济增速下降,第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年下降,分别从1995年的12.1%和11.7%下降到2011年的5.4%和4.6%。从历史数据看,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整体小于第二产业,但事实上,深圳第三产业发展非常迅速,2013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8.7%,比第二产业贡献率41.3%高出17.4个百分点。

当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深圳第三产业还有较大的潜力,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但同时也面临着很大问题,主要是第三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即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之比,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为1)持续降低,低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大于或等于1的水平。未来经济增长的潜力在于不断提高改善服务业劳动效率,而这种效率改进的背后是市场极力、人力资本、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二、经济增长放缓过程可能呈现“平滑化”

(一)总体增速放缓,符合一般经济发展规律

深圳自“十一五”以来,经济增长率总体放缓,实际GDP增长率由2005年的15.1%下降到2012年的10%。在“十五”期间(2001-2005年)年均增长率为16.3%,“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均增长率为12.9%,下降近3.4个百分点。深圳“十二五规划”中提出2015年经济增长10%。从2001-2010年间年均13%的高速降到10%,甚至可能更低水平,降幅已经接近或超过30%,下了一个较大台阶。任何经济体在经历了长期的高速增长以后,其增长速度回归到正常增长的路径上来,是一种很正常的均值回归。

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过程是否可以平滑化。不同国家或地区因其地域大小、人口多少、资源禀赋、国内外环境条件等的不同,其经济增长率下移表现为三种不同情况:第一种情况为突变过程,如日本,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经济增长率由原来的年均9%以上猛降为4%左右,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历经了长达近20年的经济衰退。第二种情况为相对平稳的渐变过程,如韩国,经济增长率由20世纪60-70年代的年均9%左右,降到20世纪80-90年代中期的8%,再降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4%左右。第三种情况是,有的国家潜在经济增长率下移后,在一定时期内随着科技发展等因素的推动重新上移。如美国,20世纪90年代由于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上移。

(二)经济增速放缓“平滑化”

对深圳而言,经济下移过程是否平滑,笔者认为,以下四点是支撑未来深圳经济增长的基础:

第一,产业支撑基础良好。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深圳制造业仍然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较大比重,不会出现大幅度下降。一是因为深圳制造业从业人员在劳动力人口中仍然会保持较高比例。与发达国家城市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出现的制造业从业人员占劳动人口的比重将大幅度下降不同,深圳大量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中小企业决定了制造业仍然保留较多从业人员。二是因为深圳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阶段,制造业向外转移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制造业仍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三是因为深圳经济发展需要制造业保持较高比重,只有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才能为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服务业提供需求来源。

第二,自主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随着人均GDP的不断提高,资源要素成本逐步上升,依赖高投入实现的增长不能持久,经济发展需要转变增长模式,实现由依赖要素驱动转向依靠创新驱动。深圳通过转型升级,自主创新能力已经逐步提升,拥有自主知识产业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的比重不断提高,每年专利授权量不断增加,自主创新将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

第三,产业结构将出现重大变化。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在国际产业发展潮流影响下,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文化创意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深圳产业发展的新方向;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现代商贸、会议展览、商务办公、文化动漫等现代服务业在深圳服务业的比重将不断提高。

第四,固定资产投资影响经济增长的着力点可能发生改变。和天津、重庆相比较,深圳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一直较小。以2012年为例,天津、重庆固定资产投资都在6000-7000亿元左右,占GDP比重超过50%;而深圳这一数值在2000多亿元左右,占GDP比重不到20%。笔者根据近30多年的历史数据,测算过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深圳GDP的贡献度,比例是4∶3∶3。可以判断,投资对深圳经济增长的着力点仍然发生改变的空间。尤其是深圳城市发展到现阶段,受到特区一体化发展带来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影响,以及城市更新和旧工业区改造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仍然对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推动力。

三、全球顶级城市结构转型经验与启示

布鲁金斯学会按GDP规模,排列了2012年全球前30强城市,深圳首次进入全球经济实力最强的前30个城市(简称T O P 30),排在第28位。①我们通过比较研究T O P 30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发展经验,期望对深圳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一)城市产业结构逐渐为服务业主导

服务化作为全球经济发展趋势,首先在顶级城市得到体现。这种优先性,是顶级城市经济发展先进性的体现。服务经济主导的产业基础逐渐成为顶级城市的唯一规定性。服务业日渐成为城市支柱产业,就业人数GDP占比及服务业占比重都比较高。

(二)制造业和服务业“共生发展”

从T O P 30发展的经验来看,利用服务业发展,优化产业生态,拓展制造业发展空间,是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顶级城市不论是技术研发还是总部经济运作,其中既有制造的要素,更多的又是服务要素,其中的纽带在于知识。是知识要素,促成了制造与服务的融合发展。这在德国生产模式中得到深刻反映。德国生产模式可以描绘为“区域服务——制造联系”(s e r v i c e-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 n e x u s),这种联系反映了知识密集型生产活动与先进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生产服务之间的相互联系。

(三)产业有序转换并一般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多数顶级城市在产业转型中并没有采取与过去决裂的方式,而是在继承过去的基础上发展未来,在原有的制造业基础上发展服务业,成功实现城市产业转型。避免过分发展服务业导致产业空心化,实行产业替换渐进调整,否则将付出失业率过高和经济不景气的惨痛代价。防止人为制造高成本阻碍产业发展。新加坡实践表明,希望通过推动劳动力成本上升来加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同时吸引高技术含量的产业的策略并不可行。另一方面,顶级城市工业向服务业的转型大都经历一个稳步推进阶段,此后才顺利实现产业转型。欧洲的代表性城市伦敦,由工业向服务业的转型过程历经近110年。在1861-1951年近百年时间里,伦敦产业结构无明显变化。美洲的代表性城市纽约,由工业向服务业转型历经近70年。亚洲的代表性城市东京,由工业向服务业转型历经近40年。这种显著变化大都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

(四)鼓励多元化因素推动经济增长

技术创新、人力资源、民营资本、基础设施完善、产业转移等关键因素是顶级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学校与科研机构为依托、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芝加哥、波士顿等城市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因素。与“产学研”模式相比,“政产学研用”模式进一步强调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引领和政策引导作用,通过用户参与,实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减少技术创新的盲目性,缩短新产品从研发到进入市场的周期,并有效降低技术创新风险和成本,使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人才资源与劳动者素质提高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智力保障。民营资本的主体是民营企业,这在顶级城市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基础设施完善成为顶级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促进了各区域、周边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和产业结构调整,也促进了企业总部向中心城区集聚。

(五)空间用地结构与产业结构同步升级

产业结构优化与用地结构优化相辅相成。顶级城市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同步进行用地结构的优化,优化的用地结构又保障产业结构升级的顺利推进。国内城市推行外延扩张模式,土地产出较低,土地开发模式主要是“横向扩张”,土地产出低效。一味采用横向扩张满足城市发展用地需求并非一种可持续的增长方式。2011年上海、广州、天津、北京总面积地均 GDP分别仅为 0.47、0.26、0.15、0.15亿美元每平方公里,在30个城市中处于较低水平。北京、天津的工业用地比例在20%~30%之间。

从上述T O P 30结构转型五个方面的经验,笔者尝试做出简短评论。从发展历程来看,深圳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经济经历了高速增长,也出现了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的波动。对于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城市而言,其未来发展早已受到土地空间制约、各种生产要素、低成本劳动力因素、环境等方面的难以为继。笔者认为至少应当重视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继续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谨防“产业空心化”,集中发展优势制造业,注重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相互支撑相互发展。过分强调服务业、过早发展服务业,将低端服务业与高端服务业混同,是中国许多城市有关产业结构容易犯的一个错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大量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生产往往需要大量的物质资本作为投入要素,而物质资本都是工业部门生产的。因此,只有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第二产业就业份额高位不变,才能为大规模发展现代服务业积累足够的资本。

二是提高服务业生产效率,增强产业内生发展动力。2012年深圳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60%以上,但与国际发达城市相比,深圳现代服务发展程度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从服务业总规模来看,2011年深圳服务业增加值达到相当于香港的46%、新加坡的57%。从增长速度来看,深圳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3.5%,增速尽管高于香港、新加坡等新兴发达城市,但正在呈现放缓趋势。综合来看深圳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还不够强,与后工业化阶段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而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是提升服务业效率的关键。效率改进的背后是市场激励、人力资本、企业竞争力提升,以及政府和社会协调效率的改善。

三是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同步推进空间用地结构优化,同时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拓展城市发展腹地。至2010年,深圳市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930平方米公里,规划至2020年,建设在976平方米公里。从数据上看是剩下46平方公里。这46平方米公里还包括2011年和2012年的用地指标。笔者查阅相关数据,深圳2011年度(2011-2012年)提供24.64平方米公里,剩下的可建设用地大约不到22平方公里。显然在空间紧约束条件下,深圳需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留住处于产业链条两端(设计研发、营销服务)的生产环节,适时推进占地大、土地产出效益较低的制造业向外转移。与产业转移相关的便是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深圳众多中小制造企业目前面临生产成本如租金、人工成本等升高的经营压力,但这些企业在拥有一定利润空间的前提下,都不愿意转移出去,这一方面是由于深圳医药制造业具备完备产业配套,另一方面周边地区对承接这些产业的能力较差。对于医药制造业而言,产业配送半径在50-100公里之间,其租金和人工的低成本优势可以抵消配送运费产生的生产成本,但是如果承接地的生活设施、交通等配套跟不上,则严重制约了产业转移。因此,对深圳而言,在更大空间范围内谋求发展的同时,应当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包括产业工人培训、技能培训、基本设施的援助建设、产业指导发展等方面都有合作的空间。

注释:

①同时位列TOP30的中国城市还有上海(10)、北京(13)、香港(19)、广州(25)、天津(26),台北(30),括号内数字为各城市在TOP30之列中的排序序号,如上海排在第10位。

猜你喜欢

第三产业产业结构服务业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