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

2014-02-12宋蔚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校企方案院校

宋蔚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214153)

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

宋蔚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214153)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是提升学院内涵质量建设水平,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依据。本文从制订流程、制订要求、制订原则、保障措施等四个方面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设计的实践进行探究。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

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根本出发点是为学生服务、为企业服务、为行业服务、为社会服务。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必须以对行业、企业的全面调研为基础,全面、准确把握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和岗位群要求,针对岗位所需知识、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增强岗位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考虑岗位的相关性和迁移性,保证毕业生能够直接上岗,较快适应岗位要求,努力实现“零距离”上岗,使学生成为“专业的人、职业的人、创业的人”,并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大多是由中专升格而成,办学时间短、经验少。一部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以中专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对其课程体系进行简单的填充扩容,导致高职教育变成中专教育的泡水海绵;一部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以本科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对其课程体系进行简单的删剪压缩,导致高职教育变成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这样制订形成的人才培养方案不能适合高职教育的特点,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保障。

三、优化设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厘清的四个问题

(一)制订流程

第一步,教务处提出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第二步,系部提出实施方案;第三步,组织专业调研,包括企业研讨会、同行研讨会、毕业生(在校生)座谈会,形成专业培养质量调研报告,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第四步,各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指导委员会评审,并反馈修改;第五步,系部审核批准,教务处审批;第六步,主管院领导审批,教务处汇编成册付印下发执行。

(二)制订要求

第一,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教学工作,各系部主任要亲自牵头落实,认真审核把关;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动员教师广泛参与,集思广益。

第二,注意系与系,系与承担公共课程的基础课部间的协调工作,既要尊重外系部的意见,又要根据有关精神和原则妥善处理各方面矛盾,使之统一到专业培养目标上来。

第三,处理好培养目标要求与学院办学条件的关系,对一些关键问题及重大改革措施的执行,要及时与教务处联系,使制订工作顺利进行。

第四,深入行业、企业进行广泛调研,召集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进行论证,确保培养方案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准确性。

第五,基于学生学习有差异的基础,因材施教,根据普通高考与对口单招生源的不同,工学交替班与普通班培养方式的不同,原则上须制订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

第六,考虑到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教学实施的弹性。

(三)制订原则

1.以就业为导向,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专业应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制订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实施“多元融合,学做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带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促进学院内涵提升。积极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开设与企业合作的工学交替班,校企共同制定培养计划,结合职业岗位群对毕业生基础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将企业技术、设备等资源与学院专业教育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同时享有学院与企业的双重资源,实现校企双元主体教学,形成教学方式、教学地点、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的多元化,学生阶段性到企业顶岗实习,提前熟悉生产实践岗位和生产流程,提前感受企业文化和职场规则,实现“一专多能”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

2.突出实践教学,紧扣职业岗位能力构建课程体系

按照市场需求构建课程体系,坚持校企合作原则,将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和职业活动的真实场景引入教学中来。组织专业教师、企业专家进行广泛的研讨,分析本专业技术领域毕业生的主要工作岗位、具体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逐步形成以学生胜任工作任务为核心的学习项目或课题,并根据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进行组合和顺序编排,构建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将课程分为公共素质模块、职业技能模块(含职业基础模块、职业核心技能模块、职业拓展模块和职业综合模块4个部分)、素质拓展模块(选修课程)等模块。并根据专业核心能力要求,积极开发综合实训项目,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

遵循高职教育的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全面把握高职学生的特点,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既要明确本专业的基本培养规格,又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一方面通过设置学生必须考核合格的必修课,保证学生掌握本专业必需的职业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设置人文、艺术、心理与生理健康、就业与创业专项选修课程及专业拓展选修课程等,将对学生的课程约束转变为较灵活的学分约束和学习能力约束,有利于学生的专业拓展和综合素质提高,扩大学生自我设计、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的空间。要充分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专业应将创新创业类课程纳入主修课程或选修课程,并与专业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特色。

4.切实做好教学内容的整合,科学处理好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

公共基础课程和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以“适度、够用”为度,实践教学课程和理论教学课程有机结合。要改变“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的传统思维习惯,以工作任务来整合理论与实践,从岗位需求出发,构建任务引领型专业(实训)课程,开发综合实训项目,增强学生适应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要加强课程整合与融合,科学组织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5.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和证书“嵌入式”教学模式

人才培养方案中须明确本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的种类与要求,并针对职业资格鉴定标准设置相应课程(实训),采用“嵌入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毕业前获得“多证”,提高就业竞争力。

(四)保障措施

1.建立并完善职业素质教育培养体系

把思政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企业生产实践、社会活动实践等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之中,把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形成全员全过程育人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每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每位教师都具有育人责任。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把人才培养工作融入到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课内外相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积极推行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等有利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大力提倡模块化教学,注重学练结合,把传授技术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和提高综合素质有机结合起来。

4.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

有计划地开设人文选修课和系列讲座,定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经常开展各类文化艺术活动、系列讲座、演讲竞赛、马列学习研究及“义工”活动等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德、智、体、美综合测评的导向作用;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

四、结束语

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优劣一般从内容的全面性和课程的开放性等两大方面来考量。比较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能够很好地回应以下问题:传授怎样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基于什么载体进行教学,按照什么顺序进行教学;是否符合工作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此外,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一味地把人当做机器,把高职教育认同为应付工业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工厂。如果认为“工厂的车间需要机器,也需要开动机器的技工,所以,我们的高职教育制造的是技工”,那么这样的立场本身已远离了教育的本真。

教育,需要关注人的生命质量,高职教育的学生普遍视野狭窄、技能单一,尤其是再就业的能力相对较差,这样无法保证这个群体能有美好的、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早些年,美国的一些学者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并对职业教育为主的学校增加了学术倾向的课程,诸如数学、科学、阅读等教学在进一步加强。毕竟,我们的教育不是为了把人培养成工具,而是关注人的一生的幸福。这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的、终极的价值。

[1]高晓格.试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1):6-7.

[2]吴磊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探讨[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1,(3):46-48.

[3]吕淑云.制定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有关问题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3):118-119.

(责任编辑:刘忠义)

G710

A

1671-752X(2014)03-0010-02

2014-05-20

宋蔚(1981-),女,江苏无锡人,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校企方案院校
烂脸了急救方案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定边:一份群众满意的“脱贫答卷” 一种提供借鉴的“扶贫方案”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