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县(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2014-02-12谢娟敏
谢娟敏
(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吴江 215200)
一、苏南县(市)域高职专业设置与建设的现状
苏南,狭义上专指江苏的苏、锡、常地区,苏南县(市)域是指苏锡常地区的县级市。改革开放后,苏南经济模式形成,至1989年,苏南乡镇企业创造的价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60%,苏南乡镇企业需要大量离土不离乡的实用型人才,据此,苏南各县(市)陆续创办了地方性高职院校。1984年7月3日,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全国第一所县办大学——沙洲职业工学院诞生了。
(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初创期:专业少,招生少
沙工成立初,设有机电系、纺织系、建筑工程系3个专业,学生120名。周边县也先后成立了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献身地方建设的较高层次人才”的职业类学校,专业一般也只有个位数。
(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规模型发展期:专业增加,规模扩大
2012年江苏省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6.3∶50.2∶43.5,结构调整成效明显,苏南7个县(市)跻身中国十强县(市),急需大量“理论知识够用,实际操作能力较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995年到2012年,江苏高职院校蓬勃发展,高职高专由29所增加到82所;招生人数由3.63万人增加到20.1万人;在校生由9.85万人增加到75.69万人。学校数、招生数、在校生数都已占我省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苏南县(市)域的职工大学、广播电视大学也迎来了第二次机遇,它们整合成了县(市)域独立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从2003年至今,苏南已有8所县(市)域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含吴江的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内涵型发展期:提高内涵质量、创立品牌特色
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主要是指以高职教育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近年来,8所高职学院专业建设逐渐进入到内涵式发展阶段。尤其是2010年以来,各学院开始注重品牌特色的创立,开展重点专业建设、特色专业创立、精品教材和课程建设。目前有全国示范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群)20个;教育部、财政部重点支持专业4个;精品教材9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院级精品课程共有66门。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精品教材和精品课程建设构成了各学院专业建设的总体框架。
二、苏南县(市)域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基本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需要
(一)专业设置布局良好,形成重点专业、特色专业、新兴专业相结合的基本框架
1.重点专业与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基本对应
目前苏南地区的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且呈现“二、三、一”分布格局。苏州已成为IT产业、钢铁冶金业、石油化工和造纸等四大制造业基地。苏南已有集成电路、软件、光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10个国家级高新区和31个高新技术特色基地,数量占江苏省的3/4。将8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建设和产业发展趋势对比,发现其专业方向与产业调整趋势基本一致。
如太仓市的健雄学院,该院主动顺应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要求,从2013年的7个系(学院)与产业发展契合度分析来看,当前学院的专业设置基本适应区域产业的现状需求。现代港口与物流管理系对应物流业和商贸业;应用外语系对应休闲旅游和生产性服务业;艺术设计系对应文化创意(属服务业);机电工程系对应精密机械和金属加工业;生物与化学工程系对应生物医药和石油化工 (属优势主导产业);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对应软件信息服务业和物联网(属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电气工程学院对应电子信息技术、装备制造业、电线电缆制业和新能源技术(属新兴产业)。
2.热门专业设置较普遍,但同中有异,差别明显
同处苏南,但各地经济发展有所侧重。各院校在开设热门专业的同时,克服了雷同的弊端,表现为:一是不同学院同专业不同方向,如应用电子技术专业,6所学院开设,但其方向有5个;二是同学院同专业不同方向,如沙工的建筑工程技术有3个方向。
3.老牌公办高职特色专业建设卓有成效
专业特色是高校的重要标志和生存发展的命脉。如无锡工艺以陶艺为中心的艺术特色,共有41个专业,其中有20个专业属于艺术类,占了全部专业的50%;沙工以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现代纺织技术等为特色专业,2003年,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被国家教育部命名为全国高工专示范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荣获2004年江苏省高校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6年,“机电一体化”被省教育厅命名为省级品牌专业。“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江阴学院以“现代班组长”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把学院定位为“大中企业的培训中心”、“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中心”和“现代企业的人才输送中心”。围绕地方产业结构升级,把计算机网络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服装设计、现代纺织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五个专业建设为省级特色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和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为教育部、财政部重点支持建设专业。作为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单位和江苏省高职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单位,学院还拥有“江苏省信息融合软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江苏省服装实训基地”、“江苏省外包服务培训基地”和“研究生工作站”,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转型与社会发展。健雄学院确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生命,把学院打造成具有鲜明“双元制”特色的高职教育院校。
(二)专业群建设成果显著
1.依据区域产业布局,设置专业群
专业群建设,就是依托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的优势资源,从专业群组建的视角,围绕关键环节进行综合改革,以重点专业建设带动相关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无锡工艺立足地方,依托陶艺特色,在保持优良教学成果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开设了陶艺设计专业等十多个独有的品牌专业,学院形成了齐头并进、层次分明类型多样的艺术教育体系,为宜兴市文化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健雄学院始终坚持“以服务地方为己任”,立足太仓,服务苏州,对接上海,辐射华东,学院已形成“机电一体化技术、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物流管理、生物医药服务外包、电子信息、艺术设计”六大专业群,共27个专业,这些专业与区域产业高度匹配。
2.根据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立专业动态进级机制
各学院始终坚持“瞄准产业设专业,建好专业促产业”的专业建设思路,实现了专业建设、产业发展与学生就业的协调推进。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态势及时调整院系设置和专业结构,实行专业“动态进级”机制。具体做法:一是对专业评估分类;二是建立重点专业选拔竞争机制;三是建立重点专业动态投入机制。截止2012年,健雄学院先后对20多个专业作了调整,新增一批产业前景好、就业需求大的专业,实现了建校以来专业数净增3倍、招生数净增3倍的跨越式发展,从而适应并推进了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型与优化升级。
(三)重视工学结合,逐步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业技能课程体系
《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重点指出“课程开发要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作过程相联系”的课程设计理念,遵循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8所学院建立了以校企合作、社会服务和课程建设为核心任务的团队,有效地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业技能课程体系。
如健雄学院用“工程中心”、“课程组”替代了原教研室,该校目前拥有85门院级教改课程,校企合作开发课程29门,开发教材19部。从麦可思对该校2011届毕业生调查情况看,学生对学院各专业核心课程及人才培养方案的满意度高于省平均数。
三、苏南县(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办高职专业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总体水平优于民办院校
通过调查对比,沙工、江阴学院、健雄学院、无锡工艺4所公办高职学院的专业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优势明显,形成了专业群建设(全国、省、市、院级)、重点专业建设(省、市、院级)、精品教材建设(省、市、院级)、精品课程建设这样一个完整的建设体系,而4所民办高职明显不足,有的院校未实现零的突破。
(二)部分民办高职特色专业建设相对薄弱 ,“特色”不够明显
据调查分析,部分民办高职特色专业不够 “特色”。有些学院限于体制、资金、设备设施、师资、校企合作、历史积淀等各种因素,使得专业核心竞争力不强,总体水平不高,对专业群建设缺乏应有的引领作用,导致学院整体知名度和美誉度难于提高。
(三)部分高职新专业开设的基础薄弱,论证不充分,教学质量难于保障
在专业建设和管理中,大部分院校踊跃申报新专业,但由于过分追求“短平快“,一些基础条件指标出现了下降趋势,学生上课、实验、实训、顶岗实习等方面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专业课教师缺乏,“双师型”教师不足,师资队伍跟不上新专业的要求,导致内涵建设与规模发展不同步。某些新专业缺乏调研和科学论证,“口径”太窄,出现几乎无人报考的尴尬局面。
(四)部分课程设计陈旧,实践教学比重太低
课程内容陈旧、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主要体现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时比例、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训的课时比例等课时结构不够合理,如某学院会计学专业,3年中,5个学期在校,1个学期实习,但是5个学期中称得上实践教学的共 13 个课时(分别为 0,2,3,2,6);缺乏系统、实用的模拟实训教材;对实践教学缺乏有效的质量评价标准,实践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多数学校对会计实践教学的考核,也就是在期中或期末试卷中,编制几个会计分录或填制几个报表数据,而对于独立开设的实训课程的考核,通常也是只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且相对滞后,因此无法形成实践教学的及时反馈和互动,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苏南(县)市域高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专业建设对策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协调和指导作用
在专业设置过程中,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协调和指导作用,尤其是民办高职更需要地方政府的“引领”、“帮助”、“扶持”,在人、财、物等方面,政府应给予更多的关怀,为本地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制度保障。
(二)开门办学,科学预测,适时整改专业
8所高职应围绕各地社会发展目标和支柱产业要求,根据自身优势,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已有的高新技术类专业和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专业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办学条件,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设置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的新专业。对新开发专业,需要走出去,请进来,积极跟踪市场动向,科学预测,经过广泛充分调研,由企业全程参与设置相应的专业和课程;对社会需求量少、学生报考率低、招生困难的专业,采用“减、停、并、转、联”等方式予以调整。
(三)紧贴市场发展需求,分工合作,建立“专业群”
苏南县(市)域8所高职应紧贴市场需求,抓住苏南及长三角重要的信息产业,以自身现有的软硬件条件,分工合作,协调发展,不求“大”而“全”,但求“特”而“配”,各校要构建与本地支柱产业相匹配的专业群。
(四)加快课程改革,建设品牌特色课程体系
据苏南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不断推进新型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运用CBE理论、DACUM方法,对课程进行整合,按公共课、专业平台课以及专业技能课进行系列课程建设,建立产教结合、企业参与的多元化课程开发机制,构建以能力为主体、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一批示范性教育教学成果。
[1]陈解放.模式支撑——求解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整体性[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70-71.
[2]马必学.高等职业教育30年发展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5-10.
[3]李 进.关于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0,(2):6-10.
[4]鲁 昕.在改革创新中推进职教科学发展[N].人民日报,2010-05-21(7).
[5]鲁武霞,马建富.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关键[J].职教论坛,2012,(10):27-29.
[6]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2012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新华日报,2013-02-20(A7).